APP下载

PDCA护理模式对小儿哮喘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2-10-02卢欢欢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6期
关键词:哮喘患儿差异

卢欢欢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江苏 苏州 215000)

哮喘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且严重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近年来,临床不断重视这一病症,哮喘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均有了很大的改善[1]。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导致哮喘的发生率仍然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十分重大[2]。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2500万的哮喘患者中其中有近25%的群体为儿童群体[3]。对于大部分哮喘患儿来说,在临床治疗中更需要重视对其进行临床护理。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并不完善,所以在发病之后哮喘对于其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就更加严重。在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来进行指导,以提高患儿对疾病治疗的配合度,促进其相关症状的改善[4]。PDCA护理最早是美国管理质量学家戴明博士所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也将其称之为戴明环。随着近年来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临床也开始将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在对各种护理的管理中,能够发挥必要的护理作用[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PDCA护理模式对小儿哮喘进行护理所发挥的作用,同时采用常规的护理进行对照,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小儿哮喘患儿62例(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入我院就诊),以计算机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病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13岁,平均(7.37±1.34)岁;病程3~18个月,平均(13.52±4.31)个月;此次发病至入院时间3~5 d,平均(4.46±0.08)d。对照组病例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3~13岁,平均(7.16±1.27)岁;病程3~19个月,平均(13.41±4.22)个月;此次发病至入院时间3~5 d,平均(4.47±0.11)d。患儿资料均符合伦理标准,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以统计学软件导入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验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经诊断均被确诊为小儿哮喘,符合诊断标准[6];患儿年龄均不超过10岁;所有研究对象具备固定的监护人,家属具有良好的配合度,且对本文知情;所有患儿均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7],也可以配合医护工作者开展护理工作;患儿的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严重病症[8];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9];合并癫痫症状或者严重的精神病;家属因各种原因中途转院或者随访失败;同期参与其他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入院后,应热情的接待患儿和患儿的家长,合理安排床位,遵医嘱进行治疗性的各项操作,还要为患儿和患儿的家长提供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在开展治疗期间,应严格留意其病情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在出现意外时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进行处理,在整个护理中要严格保证患儿的安全。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通过PDCA护理模式对患儿开展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计划阶段(P)。入院后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综合性评定,统计患儿的主要临床资料,研究患儿的既往发病史和现病史,评估患儿的精神状态和配合度,并对其心理活动状况进行评价,以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10]。还要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了解其具体的家庭状况等,为患儿制订一份合乎标准的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表格,并统计家属对于哮喘的了解程度和是否了解致敏因素等。评估患儿家长是否能够掌握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②实施阶段(D)。严格的根据计划表格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操作,并强调哮喘属于一种慢性病症,存在反复发病的临床特点[11]。根据患儿的需求为患儿介绍关于哮喘的使用药物,使患儿和家长了解如何缓解发病时的症状,并指导预防复发。对于年龄不足6岁的患儿,需要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各项知识宣教工作等,以便于在日常和护理工作中,家长能够发挥监督和辅助作用[12]。指导患儿家长能够熟练的使用速效β2激动剂,正确的对急性哮喘的发作进行处理,通过图片或宣传手册等对患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认知程度。对于6岁及以上的患儿,可适当的将各项健康宣教工作落实在患儿自身,提升患儿对于自身病症的掌握程度,以便于能够在日常的活动和学习中做到自主性的预防。③检查阶段(C)。在完成上述护理之后,对患儿和家长关于对哮喘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核实,并评估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正确的行为进行操作。了解患儿和家长是否掌握哮喘属于一个长时间治疗的疾病,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干预。评估患儿家长和患儿是否能正确的使用吸入剂等相关药物,是否了解用药之后所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和所取得的既得效果。评估患儿家长是否可以了解疾病的复发症状,如果存在回答错误的情况要进行纠正,并进行补充讲解,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有助于强化记忆。④处理阶段(A)。了解患儿和家长对护理干预方法存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同时通过自查的方式对于整个护理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搜集,以便于进行不断的强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对小儿哮喘患儿的护理工作。在小儿出院时,对患儿的家长发放关于疾病的宣传手册,并叮嘱患儿家长能够落实到位。嘱患儿家长掌握关于小儿哮喘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等,以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对患儿起到监护和保护的作用。鼓励患儿家长在出院时尽可能提出自己内心的疑问和困惑,通过耐心解答的方式来达到处理的目的。对于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可继续留到下一个循环中来进行进一步的护理完善。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有效率:患儿经过不同干预后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13]。显效:经过干预以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呼吸困难等)完全消失,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经过干预以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呼吸困难等)和入院时相比改善超过70%,肺功能指标和入院时相比改善超过70%;无效:经过干预以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呼吸困难等)和入院时相比改善在70%以内,肺功能指标改善不足70%。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患儿的纵隔气肿、气胸、肺不张、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④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统计两组患儿的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恢复时间。⑤肺功能指标:统计所有患儿经过不同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4]。⑥睡眠质量: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5]评估睡眠,主要包括睡眠质量(0~3分)、入睡时间(0~3分)、睡眠时间(0~3分)、睡眠效率(0~3分)、睡眠障碍(0~3分)、催眠药物(0~3分)、日间功能障碍(0~3分)和总分(0~21分)8个项目,睡眠质量随评分增高而变差。

1.5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IBM SPSS 26.0对文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治疗有效率资料记为[n(%)],实施秩和检验,获取U(Z)值和P值;计数资料(纵隔气肿、气胸、肺不张、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同样记为[n(%)],实施χ2检验,获取χ2值和P值;计量资料(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恢复、肺功能指标、睡眠质量评分)记为(),实施t检验,获取t值和P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经过不同护理后,观察组(30例,占96.77%)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25例,占80.6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之后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后,观察组(3例,占9.68%)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12例,占38.7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经不同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症状恢复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方面都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后的症状恢复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后的症状恢复时间比较(d,)

2.4 肺功能指标 两组患儿护理前的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2.5 睡眠质量 两组患儿护理前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分,)

表5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小儿哮喘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严重呼吸内科疾病,在发病以后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这会对患儿的呼吸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临床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就会导致患儿发展成为心力衰竭,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6]。对患儿进行科学可靠的护理,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常规的护理方法在对患儿进行干预时只能根据患儿的病情情况等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指导,这会使得一些护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从而不能发挥更好的护理作用[17]。

本研究将PDCA护理模式应用在小儿哮喘护理中并分析对患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不同护理后,观察组(30例,占96.77%)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25例,占80.6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3例,占9.68%)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12例,占38.7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呼吸困难症状消失时间都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前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前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能够说明:①对小儿哮喘的患儿通过PDCA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有效的提升患儿的整体治疗有效率,并且减少经过护理之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提高了患儿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②通过PDCA护理模式对小儿哮喘患儿进行护理,可以高效迅速的促进患儿的病情康复,改善患儿的整体肺功能和睡眠质量,提升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的整体满意程度。PDCA护理模式是一种有计划性的护理方法,能够从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4个方面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这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严谨和贴切。在整个护理干预过程中,可不留任何空档,提升了整体护理的严谨性和安全性[18]。这种护理方法有助于患儿及其家长了解到关于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还能帮助患儿及家长掌握一些必要的护理技能,有助于强化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知,预防病情的复发[19]。PDCA护理模式可使护士和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优化护患之间的关系,对提升整体满意度完善护理内容和护理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

综上所述,将PDCA护理模式应用在小儿哮喘的护理中对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使患儿的疾病治疗有效率得到提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提高整体肺功能和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哮喘患儿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过敏性哮喘者宜中午外出吗?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