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动”课堂,融入高中物理学科思政教学
2022-11-22黄巧
黄 巧
(广西南宁市横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广西南宁 530300)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一般运动规律及其基本结构的自然学科。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微小的粒子,还是广阔的宇宙,都遵循着固有的物理规律。而物理学正是要发现并应用各类规律。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凸显“发现并应用规律”这一过程,而是“告知及单调应用规律”,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同时,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导向下,高中物理教师理应在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但实际上,高中物理教学在“育人”方面尚有所欠缺。由于物理学科中的显性思政教育素材较少,并不像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一样具备鲜明的意义立场与价值判断,教师要么苦于无思政教育资源可开发利用,要么重智育而轻德育,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可见,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学科在学科教学、育人育德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将“三动”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双线并行,通过积极开发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高效化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方法,发挥物理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育才”协同发展[1]。
一、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概念解读
课程思政具体是指,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内涵及目标上看,“育人”始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将其落实到物理教学中,则指在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念塑造。同时,高中物理课程思政也是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其独特育人优势,对思政课程的拓展延伸,以学科育人功能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共筑科学的育人体系。尽管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与思政课程相比不够专业化、系统化,但其独有的育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科育人与思政教育两者同频共振,能更好地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课程思政导向下构建“三动”物理课堂的发展目标分析
目标是影响事物发展方向及发展成果的关键因素。为确保“三动”教学模式及课程思政的落地,教师应先明确“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上文提到,课程思政的核心为“育人”,而高中物理学科教学重点为培育人才。综合考量下,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导向下构建“三动”物理课堂的发展目标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有机整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元素,架构高中物理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目标体系[3]。
1.学科基础
打好学科基础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科基础主要对应育人育才目标体系中的知识传授环节,但又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讲解,而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学习能力的集合。其中,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够为学生将来更深层次的物理研究学习做好铺垫,有益于学生终生发展及适应未来生活;科学方法要求教师教授给学生获取及应用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知识与方法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
2.实践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促成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既要确保其掌握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又要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恰恰对应了育人育才目标体系中的能力培养环节,其由科学探究、实践反思、创新发展三个子目标构成。其中,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方法、涵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实践反思是发展学生反思批判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必经之路;创新发展是实践的最终目的,意在驱动学生锐意创新、全面发展。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对应育人育才目标体系中的价值塑造环节,具体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情怀三个维度,充分展现了物理学科的特色。其中,科学态度指的是理性、严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科学思维指批判质疑思维及辩证唯物思维;科学情怀的培养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以科技创新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锻造其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三、课程思政导向下构建“三动”物理课堂的基本原则
1.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的是,课程思政导向下,“三动”物理课堂的构建,应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及能力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选取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以具有亲和力、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其综合能力,引领其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
2.契合性原则
契合性原则指的是,课程思政导向下,“三动”物理课堂的构建应契合物理学科性质,根据物理学科的逻辑与特点,选取合适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在筛选、甄别思政教育素材时,应避免生搬硬套、理论说教,否则将会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情绪,影响物理课程的育人效果。为此,物理教师应整合多方资源,深入挖掘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思政教育素材,提炼出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要素,自然渗透入物理课堂中。
3.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指的是思政教育及“三动”教学的比例处于协调状态。从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一线教师在引入课程思政时,总会担忧思政教育的开展会拖慢物理教学进度,冲淡物理知识学习氛围。实际上,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若教师不能科学分配思政教育及“三动”教学的比例,很容易出现极端情况:要么是思政教育不深刻、形式化,育人效果不佳;要么是思政元素过多,使得物理课堂变为思政理论课。上述现象均不符合课程思政的初衷及要求。
四、课程思政导向下构建“三动”物理课堂的具体策略
1.引入物理学史,体悟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可结合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展开历史叙述,在落实思政教育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物理学史是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现象、结构、特性、本质的历史,其中既叙述了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形成发展,也展现了科学家们认识、实践、创造的过程。总体来看,物理学史是艰辛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师由此展开叙述,能够引发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的内在动力,也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自身的意志品质。
举例来说,教师可由“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相关物理学史内容切入课程思政教育。1820年,电流的磁效应被科学家奥斯特所发现。接着,许多科学家投入探索研究,并提出“磁生电”的构想。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如安培、阿拉果等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最终法拉第成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基于教师有条理的介绍与讲述,科学家们的探索努力共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尽管一些科学家并未取得成功,其探索经验、探索结论仍有可取之处。而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十年的反复实验,其间难免会感到困扰迷茫,但对科学的执着热爱、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敏锐洞察都支撑着法拉第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暂态性。由此,学生能够在体悟中逐步形成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会从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正确认识事物。
2.开展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的学科。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规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可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使其能够体验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自然生成知识能力,萌发科学情怀。以“电磁感应”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将19世纪法拉第所设计的电磁感应探索实验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为强化思政教育效果,教师可先略去法拉第实验探索历程的讲解,而让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自己去探索发现。尽管极少有学生能有效完成此类实验任务,但其教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感叹科学家的智慧与毅力。当学生结束实验尝试后,教师应详细讲解法拉第的实验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循着法拉第的思考方向再次操作实验,最终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在科学家的科研智慧与教师教学智慧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不仅能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锻炼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及思考方式,优化自身的思维品质[4]。
3.介绍科技发展,涵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科知识与我国的科技发展相联系,以科技事业的成就与突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科学技术历来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在许多领域都已跻身世界前列。教师通过列举这些重大突破与成就,能够引导高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生成社会责任感,从而努力学习成长为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教学“电磁感应”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入“三峡水电站”这一应用电磁感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景点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对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科技成果展开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成果的产生凝结了劳动者的艰辛与智慧,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鼓舞,生成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此外,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仍有一些关键问题有待突破,进而启发学生珍惜宝贵的求学时间,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实用技能,今后能够投身于我国的科技事业。
4.课后实践活动,促成知行统一
课后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其并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有着不同于教材书本的教育优势,与课程思政教育也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思考、探究、实验、想象、创造等过程,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获得启发与感悟,实现知行统一。例如,在完成“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后,教师可布置“跳绳发电”的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深化对电磁感应知识的理解与探索。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将一根长约10米的电线与灵敏电流计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接着以多人跳绳的方式展开活动,当“绳”两端的同学晃动电线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通过趣味性的课后实践活动,学生能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从实际生活体会物理规律的魅力,产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也能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恰恰符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即重视学生经由实践探究获得积极向上的学习体验与创造性的个人表现,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
5.教师亲身示范,引领思想观念
教师是构建课程思政导向下“三动”物理课堂的关键因素,其言行举止、思想觉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及行为规范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智慧与个人魅力,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正面积极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在课下,教师则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对话交往,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对于教师以身作则的要求,并非指教师要做出先进事迹,而是提倡教师将思政教育渗透至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与启发,将教师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一面镜子。这样的课程思政教育才是具有亲和力的。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导向下“三动”物理课堂的构建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把握当前的教育教学趋势,发挥个人教学智慧,将高效课堂的打造与课程思政的开展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核心,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为教学目标,促成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