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22-11-22张国泰
张国泰
(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菏泽 274399)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产业需求,专业结构设置与人才培养要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服务于现代市场经济需要[1]。目前,职业院校人培模式急需改革,因此,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
1.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现行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德国“双元制”、英国BTEC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和美国、加拿大CBE四大职教培养模式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成分别剖析。一是,培养目标方面,“双元制”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BTEC为提高职业能力,TAFE为了就业,CBE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从培养过程方面来看,在课程设置上,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元制”由实训课与理论课共同组成,且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BTEC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中心”,核心课与选修课组成课程体系。TAFE以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进行开发,并整合为“培训包”使用。CBE根据DACUM图表开发课程,并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开发制定“学习包”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上,“双元制”以每周1-2天学校理论学习和3-4天企业岗位培训构成,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技能;BTEC主要围绕学生“学”进行设计;TAFE提倡全民终身学习,教学过程丰富,学习场所和方式不做限制,CBE;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导地位。在教学资源上,资源建设均很丰富,可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缩短毕业后岗位适应时间,而且重视“双师型”和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培养制度方面,均采用了丰富多元的管理制度,行业、企业在政府指导下深度参与办学。四是,培养评价方面,“双元制”由行业协会承担学徒的评价考核。BTEC实行以“课业”为形式,以成果为考核标准的评价体系。TAFE考核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CBE采用形成性考核,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2]。
2.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及存在问题
“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是国家推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多以“订单式”“2.5+0.5”“工学交替”三种形式为主,但各院校在具体实施中往往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订单式培养虽然可以让“培养人才上实现“零间隙”,学校与企业 “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但是对学生职业过早束缚不利其职业生涯发展,轻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等。“2+0.5”的分阶段培养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实习和就业有效衔接,但是也容易造成学校设备不足,校外即企业管理涣散。“工学交替”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长的专业。另外,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学生评价单一过于重视成绩。
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产业需求,专业结构设置要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服务现代市场经济需要[3]。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使生产技术手段、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也使得产业发展形态、要素和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对产业一线人员也有了新的要求。比如,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等。这就要求一线人员在掌握本岗位工作技能的同时,必须熟知岗位群中其他岗位内容,时刻掌握生产和服务对象需求及变化,更具团队协作、沟通反馈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最新的《中国劳动型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显示,目前技能型劳动力数量在全国就业人口数据中的比重不足19%,其中,高技能人才仅5%。传统双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和岗位变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形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4.1+X证书制度的提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中职机电专业类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人才,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势必需求大量的机电类一线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发展支撑。由于1+X证书制度尚在试点阶段,在新的证书制度下,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相对缺乏,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促进市场急需的中职机电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4]。
5.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职机电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人才。“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和全面实施,制造业与产业革命融汇交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制造业将迎来制造的服务化、分散化、个性化,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绿色环保贯穿始终。制造业是国民产业的基础行业,而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势必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复合型一线技术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因此,满足产业发展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构建“三融合、三一体、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
针对市场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转变,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二是,重视课程体系构建的综合性;三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四是,聚焦教学成果,注重评价的发展性。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构校企育人共同体,以“工学结合、双元育人”为切入点,聚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价模式这人才培养模式四大方面。实现“目标需求、课程证书、工位岗位”的融合,“理实、校企、多岗”三位一体,职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复合能力”的三层递进,满足市场对机电复合型人才需求,形成“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育人新格局。
1.构建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为确保人才培养精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吸纳行企专家针对服务区域设计调研问卷,增加调研频率,做好针对性调研,关键是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个人成长需求两方面做好需求调研,更重要的是构建用人单位人才反馈机制,及时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输出质量进行跟踪,以便明确前期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质量反馈进行及时调整,确保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在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中,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确定,这就需要学校将人才培养切实对接区域产业链,做到精准培育[6]。同时,学校专业链的调整和构建也要以产业链为基础,实现将学校专业链和人才链搭建在产业链上。对于中职学校,构建人才培养调整机制,最切实的方式就是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市场调研。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双元育人和产学一体,实现人才培养面向产业精准需求。此外,还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利用校企融合发展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及行业专家参与编制人才需求调研问卷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调查问卷,在广泛区域内实施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调研,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培养和需求的一致性。
2.课证融通,落实1+X证书制度
坚持课证融通、育训一体,建立健全1+X证书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校企合作,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构建“通用平台课+岗位核心课+能力拓展课”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包组合形式培养多种岗位复合能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证书课程及相关教材,将证书课程模块化,将基础知识融入通用平台课,将实践操作融入能力拓展课之中,减少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广泛选择和学习考证,提高职业技能复合能力。
3.实施课程闭环教学,提高育人质量
借鉴企业“PDCA”闭环管理循环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实施课程闭环教学,形成一体化服务体系。在闭环教学中,以集体备课巩固授课基础,突出课前预习,利用线上平台,将教学目标融入预习资料,并通过平台反馈学生课前学习结果。在授课执行中,依据每个教学子目标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途径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实施高效教学。重视检查环节,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学习做到及时检查,实时掌握学习情况,以适时进行授课调整。重视巩固反馈环节,分层布置作业,同时实施知识巩固和检测,并重视学生对课堂学习意见反馈,在下节课及时补救跟进巩固落实,实现闭环教学和高效教学。
4.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改革方向,以“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为评价原则,以“知识理论、实训操作、教学实习、专项突破、能力拓展、综合提升”六大学习内容为维度,以能力点考评实施“点”评价,促进重点知识掌握,以各项专业基本能力考评实施多“线”评价,促进各项基本能力培养,以技能、职业、人文素养实施“面”评价,促进专业复合人才培养。并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基于大数据全面支持评价系统,让学生清晰各自能力发展的长短板,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
三、课店交替,深化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育人和发展共同体,解决学校育人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深化“双元、五融、六共”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育人机制[9]。深度推行“订制培养、双师引领、课店交替”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数字化和虚拟仿真实训室,利用好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理、实、虚融通和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形式变革。推广“项目实施、分组教学、双师领航”育人模式,打造中小企业小订单人才培养案例,实现市场人才需求精准培育。让育人真正做到目标与需求、课程与证书、实训与岗位的三融合,实现理实、校企、多岗三一体,从而培育学生的岗位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及复合能力的逐级提升,达到育人目的。
四、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1.以赋能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专业课教学模式
依据岗位专业能力需求,汇集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基础理论、技能方向、职业拓展”层级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依据岗位不同,搭建不同专业能力培育的课程包。组建校企“双元”模块化教学导师团队,实施团队协同教研,分工授课,实行“过程项目化、内容模块化、教学导师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借助数字化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理、实、虚融通和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形式变革,以省、部级现代学徒制专业为试点,逐步辐射全校其他专业,大力推行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推广项目式教学、情景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方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态,推动课堂革命,全面提升学生复合型专业能力,推进职业能力提升。
2.以强化真实应用为原则,建设新形态教材资源
依托合作企业、行业协会,借助学校产业学院组建课程中心,聘请企业大师、行业专家组建双元教材编写团队,完善教材编写机制,依据各专业岗位需求制定教材三年建设规划,明确一年一优化、三年一更新的建设要求。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对标最新岗位和职业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遴选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案例作为主要载体,提升教材内容与生产过程的适配性。结合新型教材开发,丰富实境教学资源,助力实施“四段式高效课堂”“项目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学生泛在学习、个性学习,推动课堂革命。
通过“三融合、三一体、三递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客店交替”现代学徒制育人为主要育人方式的实施,抓住课堂主阵地,将企业行业标准、岗位生产标准融入教材开发和课程开发,真正实现市场急需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