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2025”下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2022-11-22汤荣
汤 荣
(岳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湖南岳阳 414000)
一、“中国制造 2025”政策解读与国外相关政策、研究文献对比分析
1.“中国制造 2025”政策解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首先,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在全球工业新一轮科技跨越式发展变革大潮中将与各国面临着同样巨大的挑战与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夹击,进行升级迫在眉睫。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工业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加速进入主动适应发展新经济发展新型常态,形成企业内生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形成工业引领以及国际产业合作创新竞争的优势,重点应该落足在高技术制造业。最后,建设国家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强国的任务会艰巨。为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我国需要牢牢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战略机会,主动适应国际机遇与挑战,突出创新驱动,强化统筹规划,完成中国制造大国变成中国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任务[1]。
正基于此现实背景和支撑环境下,我国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 2025》行动,该计划于 2015 年 5 月 19 日由国务院正式行文批准印发。
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国制造 2025”的研究主要分为内涵解读和发展路径两条主线。首先,关于“中国制造 2025”内涵解读的研究,学者余东华(2015)指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是要推动制造业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使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由低技术的一端向高新技术端转变,转变传统制造业浪费资源、破环生态环境、劳动力密集的低效发展模式,实现制造业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以及创新驱动的可持续转型。另外,关于“中国制造2025”发展路径方面的跟踪研究,汪应洛,刘子晗(2013)率先思考探讨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发展跨越过程中,我国传统制造业自身存在怎样的问题,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问题、竞争力问题、协同创新问题等。郭朝先(2015)教授提出,中国制造业经济的战略转型创新发展。其一,要把创新贯穿于制造业发展始终;其二,升级制造基础设施结构;其三,均衡资源配置;其四,动态地调整产业重点创新发展战略领域;其五,加强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且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王钦(2015)等学者从市场运行的视角,也提出了对如何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政策性建议。一是要真正充分有效发挥其市场活力驱动增长的导向作用;二是要切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完善行业标准提高质量;三是要进一步大力推进发展社会职业素质培训,提升市场员工技能水平。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发展要素和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透彻、全面,为今后学者对“中国制造 2025”战略背景下的中观和微观研究奠定了基础。正基于此,企业导师要着重指导学徒进行职业病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和职业核心素养,使之能够达到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具有能够胜任相应职业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技工院校及培训机构为学徒安排指导教师,指导老师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相应教学任务,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强化学徒的理论知识学习,切实做好与企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衔接[2]。
2.国外相关政策、研究文献对比分析
2011 年 11 月,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2013 年4 月,德国提出了“工业 4.0”的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紧接着英、法两国政府也提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各国学者对制造业转型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李金华(2015)对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在实施背景、优先发展产业、战略目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并基于此总结了德国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一要配套制定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更具操作性的行动细则;二要根据行动目标设计新型生产模式,并构筑与之相配套的学校教育和职工培训机制;三要引导国内制造业企业间相互合作,打造制造行业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全球制造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汤霓(2015)等学者对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未来新型信息制造业发展趋势并非只是传统机械工业制造的一次简单大复苏,而是一次以新一代先进的新型信息技术平台为核心依托,实现机械制造业科技和信息新兴应用技术深度互动融合升级的新一轮产业革命。ZhuH和JiaY(2017)对“美国制造创新计划”进行研究,提出实施了美国的国家制造体系创新驱动网络战略计划,对广大学者进一步研究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前沿动态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Desai(2017)等学者对日本制造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通用技术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指出了每一种的通用技术使用的局限以及优点。国内外学者对工业4.0等国际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己有了一定的深度,并且出现分层分类化趋势,能够从各个技术领域对工业4.0等国际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解读与国内外相关政策、研究文献对比分析
1.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解读
2015年以及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在22个省试点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并对本次试点相关工作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必须有利于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必须有利于更好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完善与实施。第二,传承我国优秀历史与当代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的重要创新。新型学徒制引入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工(职业)院校协同开展技能培训,是推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互动融合创新的重大创新举措。第三,发挥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职业岗位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制度变革,以充分引导发挥现有企业技能型培训人员主体作用,保障职业培训提供质量保证和效果[3]。
2.国内外相关政策对比分析
(1)企业新型学徒制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由企业和技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与服务之对象既可是新进职工(包括普通大中专院校学生),也可以同时是社会所有普通企业员工。企业新型学徒制,能很好地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提升与储备的工作新机制。企业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其主要内容为“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这样企校双方可建立长期、稳固的企业与学校合作模式,企业则可探索企业员工培训的新方式,组织企业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培训,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和培训政策措施,加快企业青年(新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合理有效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的学徒是企业的在岗员工,减少了流动性,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稳定率,促进了企业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较好地平衡了企业学徒出师后的流动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加强了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人才潜力挖掘。所以,国内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开展,推动了企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良性相对稳定、发展与调整。
(2)国外学徒制:
现代西方学徒制普遍实行“以企业为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个体的培养质量。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点:第一,学徒制培养的社会主体是企业单位,一方面,企业是培训学徒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者主要是企业。职业能力的标准是由企业主导确立的,企业学徒制强调培养职业能力。第二,将学徒制项目模块化、阶梯化。德国在2005年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中,将学徒制明确“模块化”,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可实施模块化改革。第二年,德国工会联合会联邦会议同时通过决议,在双元制培训中承认模块培训时间。同时,将学徒制明确“阶梯化”,如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改革,其主要宗旨是将包括学徒制在内的所有学习,以学习单元的形式全都记入学生的学分系统,但不同项目中的相同学习单元则可以互认。荷兰的学徒制分层相当于英国NVQ的2-4级,法国也有相当于英国NVQ的2-5级的学徒制体系。
第三,基础理论与通用技能协同培养。几乎所有国家的学徒制都包括技术理论(能力本位要素)教育与普通教育(知识本位要素)部分。英国的每个学徒制框架都要求包含职业技能、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关键技能要素。荷兰1996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也规定,学徒制项目必须包括三个维度:社会/文化、普通/技术(确保继续学习的可能)以及职业。在德国,学徒被要求在完成学徒制时,不仅要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还必须获得相关关键技能证书和技术证书。学徒必须有普通中学证书,否则就必须参加“职业基础教育年”或全日制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基础教育,才有资格进入双元制。第四,学徒制改革与国家正轨性教育制度整合;普通教育与学徒制被承认具有相等的地位,学徒制同时也为学徒搭建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通道,使学徒拥有更加多元、更加灵活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道路。英国政府规定,完成高等学徒制,就有获得基础学位的机会,即学徒制还与基础学位联系在一起。在法国,全日制教育颁发的学历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价值等,学徒必须取得全国认可的这些职业资格证书。1993年法国还立法,将这一原则进一步扩大,包括第一学位在内的所有等级的资格和证书。
三、“中国制造2025”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1.“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人才要求
实现制造强国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大量能应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对制造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专业能力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制造业变革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制造业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
由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产业间的互补合作越来越紧密,单一的专业能力己很难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性,制造业人才还必须具备相应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专业能力。对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制造人才而言,专业能力应该是跨学科、跨专业、利于迁移的综合性能力。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不仅应具备传统的汽车设计研发制造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人工智能方面设计研发制造方面的能力。
此外,由于“机器换人”的进程不断推进,传统的机械技术劳作将逐渐被机器取代,企业生产“制造”逐步向“智造”转变,要想不被机器所替代,制造业人才还必须必备相应的数字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操作以及机器维护、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4]。
(2)综合能力
由于制造业人才需要直接面对实际生产过程,将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因此,制造业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操作、维护等能应对实际工作的综合业务能力。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制造业人才还应具有创新能力。由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对制造业人才的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能力还有利于拓展制造业人才的眼界,了解国际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制造业人才还必须掌握运用互联网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
(3)职业素养
“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对制造业进行一次全面革新,对从业者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业人才的创新素养、道德素养、网络素养等职业素养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态度、信息处理能力等被认为是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制造业人才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本人的职业竞争力。
2.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要求
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侧重职工专业技能知识的系统化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体为企业和技工(职业)教育培养机构。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采取企校工学交替、双师带徒结合培养。企业选拔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师傅)作为学徒的企业导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选拔优秀教师作为学徒的指导老师。企业导师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操作水平,着重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逐步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进而使他们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指导教师则督促他们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对学徒的教学任务(学校或培训机构),努力做好他们的企业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有效衔接。
学徒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规范、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培训结束,学徒可参加结业(毕业)考核和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可成为学徒深造加薪晋级的重要筹码。职得的证书可以是结业(毕业)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新型学徒制对培养技能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以下五个维度:
基础知识维度。多数企业对人文类知识、科普类知识要求不是很高,在基础常识上主要提到的还是在基础条文、制度、法律、法规的要求。
专业技能维度。从业的根本要素是专业技能,所以企业对此要求较高,针对学徒具体岗位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企业的师傅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在某个特定操作岗位上,始终如一,长年不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师傅,才能对某个岗位位把握得更熟练、更细致、更精准,在面对具体的复杂操作时,才能更游刃有余。这是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教师所不及的。
自我管理维度。在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全日制教育中,大多是模糊涵盖在某个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也一般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的自我管理课程,但在企业新型学徒制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这种需求就体现得非常直接、直观和明确[5]。
职业态度维度。职业态度主要包括学徒的敬业爱岗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责任心等。具有良好的责任感的员工往往被企业提及。优秀的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精神,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是企业活力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安全生产维度。企业的生命线是安全生产,所以任何一个现代企业,安全方面的培训应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对于一个企业员工,如何安全生产也是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培训项目内容。
企业对员工(学徒)和技工(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有所不同,这种现代人才培养方式主体理念方面的一系列深刻认识转变,让现代企业对技能(技术)人才的各种需求更清晰而具体、更精准而实用、更多地贴近现实职业岗位需求。而对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员工人才的职业教育及培养模式的针对性方面也显得更快捷、更精准。
3.人才培养模式间的内在联系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的深入,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的创新成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保障因素。《中国制造2025》行动是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行是《中国制造2025》行动实施的必要途径。要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院校可积极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进一步提升,全面深化并加强推进校企产学合作,以进一步地推动未来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从而满足我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以及中国创造,打造我国新一代高素质复合型的高技术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和发展蓝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