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野下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

2022-11-22关怡赵兵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乐学民歌专业课程

关怡 / 赵兵

一、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在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工作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会议阐述并强调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贯彻“以德育人”原则,做好正确的价值取向工作。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基因”一样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应该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所有课程、教师的基本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得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能凸显育人价值。让德育教育潜移默化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二)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有机融合,顾名思义,简单说就是互相结合。将思政的元素巧妙融入到课程教学与实践中,使得大学的课程更富有生机。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并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不断注重提高自己道德修养与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指向某一门课程,而是将所有课程作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等课程中,完善学校德育教育,注重学生德育培养。

课程思想政治是构建全方位高校思想政治体系的新策略。我们改变了之前教学和实践融合效果不佳的现象,教学仅仅教授知识,而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注重技巧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所教授知识,从实际角度出发。使所学知识更通俗易懂,更具有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仅在形式与政策等课堂中注重德育教育,应该把所有课程的知识传授与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实际中,达到培养专业过硬,又有品德修为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

二、音乐学专业课程的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音乐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就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不仅有理论基础课程如:中外音乐史、和声、交响乐欣赏、歌剧欣赏、艺术概论、音乐美学、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还有独具特色的实践课程,又称为专业技巧课,属于表演范畴。如:声乐、钢琴、器乐选修课等。

音乐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是每一位音乐学专业学生四年学习的必修课。而其表演考试更是考查专业功底是否扎实,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的一道难关。学生都想在专业技巧考试中获得高分,进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技巧练习上,忽略了德育对国家、社会、及其自身发展尤为重要。

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使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真正服务于社会,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力拼搏的栋梁之才。而在德育教育存在不受重视的现状之下,很难培育出真正的有为青年。

本文将通过分析忻州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并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提出音乐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三、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完美融合

(一)传承民歌文化,构建校本课程

在地处五台山历史文化、蕴载河曲民歌文化的忻州市,在二零零六年,河曲民歌和二人台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唯一一所高校忻州师范学院就肩负其保护、发展与传承非遗的重任。早在多年前,河曲民歌已成为该校音乐学专业的校本课程。而且河曲民歌的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已列为音乐学专业技巧课考试曲目之一,且河曲民歌也已成为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之一。

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了解到河曲民歌产生于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土地贫瘠,人们外出谋生,“走西口”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年复一年的离妻之痛自然产生了咏叹思念、离别之苦的民歌。了解到民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感受。河曲民歌中表达爱情的歌词率直、质朴,感情真挚。“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在。”河曲民歌的歌词成上下式,唱词具有即兴性,“想甚唱甚,见甚唱甚。”运用当地的方言演唱,且具有大量的衬词和叠词,曲式特征为平行双乐句乐段,上下两句的结束音一般是四五度关系。在了解河曲民歌的形成因素及其演唱与演奏民歌的过程中,体会“非遗”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与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二)打造人文课堂,提升综合能力

在《学科教学论实践(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课堂伊始,就有着特殊的课堂环节。《学科教学论实践(音乐)》的课堂前十分钟是用作展示个人专业以及诗歌朗诵环节,即一个班的学生按学号的方式排列顺序,每节课初,学生根据学号顺序依次进行各自的专业展示及其诗歌朗诵。表演时台下的所有同学根据其穿着、专业水准、PPT进行打分,并提出各自的建议。这样的课堂环节不仅构建了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专业技能的桥梁,并对实习面试的穿着有了一定的了解;还给每位同学做评委打分的机会,以评促学。在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又鼓励同学们在我国浩瀚无垠的诗歌文化中汲取精华。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课堂中,增设了唱民歌与唱戏曲的课堂环节,这样的课堂环节设置上,不仅使民歌文化深入每位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心中,达到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学习全过程,而且同学们在查阅所要表演的戏曲曲目资料过程中,培养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并增加了有关戏曲的基本文化常识,并且进一步努力模仿、学唱戏曲,努力开辟新的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了解并热爱我国璀璨的戏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分组交流学习,理论结合实践

在《钢琴教学法》的课堂开展上呈现出全新的学习模式,从学习内容上,采用先系统学习所有的理论内容,之后针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知识的“反刍”。将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每节课选取两到三组的知识重点进行分组学习。例如将颤音、震音、琶音作为课堂任务,划分六个小组进行作品讲习,自选作品,并针对作品中的颤音、震音、琶音部分进行细致化讲解。结合作品,并由一名同学进行演奏示范,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深入学习。

在分组探讨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协作的作用,通过分组学习,加强小组内的凝聚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老师会针对每组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一一进行点评,并提出专业化建议。按照分组学习的方法去学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有限的课堂中,使学过的知识再次做到了“精加工”,并有效运用于实践,加深学习印象,使学生能“从做中学”,提升课堂学习效率。预判在钢琴教学中会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而提升学生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又能使老师在有限的时间,更充分的关注到全体学生,使得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得以发展。

四、对专业课程建设中新的思考

(一)注重丰富教学方式

例如在中国音乐史上学习与了解远古时期音乐,在第一件古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运用纪录片、图像、视频等方式来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且具有说服力。贾湖骨笛的出土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古乐器的出土,证明八千多年中国就存在音乐,是中国乐器史的开端。其次,早期骨笛可以吹奏的四声、五声音阶,是现在七声音阶的雏形。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就有中国音乐体系,就是指中国的五声调式。丰富多彩的音乐孕育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多元化的今天,我国独特的音乐就是建立在五声、七声调式的框架下发展的,同时,也是世界音乐中的瑰宝。在学习音乐史的过程中,了解各个时期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运用大量的实物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热爱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的信心。

在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将视野放大,采用多元的方式。课堂教学不仅仅涉及本门知识,将本门学科知识及其融合学科进行知识的扩大补充。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也可以通过班级研讨会的方式,例如在中西方音乐史学习结束时,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中西方音乐史的总结与对比学习。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中感受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如中国器乐历史悠久,演奏形式丰富,尤其是对出土乐器的研究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的音乐理念和音乐美学理念。而西方乐器追求音响的丰满厚实和立体感,如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等。

(二)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例如在钢琴作品的学习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查阅作品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的作曲家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并由老师进行适当的提问,在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演奏练习。在难点的地方,老师进行示范讲解,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品读、领悟作品的内涵,升华主题。

高校钢琴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专业技巧课的作品选取上,例如红色主题的钢琴作品可以作为钢琴学习的备选曲目。在学习专业课程中了解钢琴作品的创作时期,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

在器乐、声乐等表演性的课堂中,增设舞台实践课。平时练习固然重要,更需要搭设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表演实践。逐步丢掉胆怯与紧张。不断加强心理建设。并且在表演中不断汲取经验,有了极强的心理素质,就能逐渐将所学的知识发挥的更加极致。在心理素质有保障的状况下,演奏出错、分心、紧张造成忘谱等发挥失误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表演发挥的就会更稳定。学生会更加热爱所学专业,并会有更大的毅力和决心去面对之后的专业挑战。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深层内涵

1、在研习专业课中追求钻研的精神

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综合运用观看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示范教学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将知识教学与正确价值导向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不是突兀的增加一些内容。而是需要与实际的学习有效结合。在平日练习中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练习过程培养坚持不懈、敢于吃苦、不言放弃的可贵精神与品质。又在出现错误时呈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在发挥失常时不消极、不气馁、不自否,向优秀的人看齐。与人相处时多赞赏别人,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到与人为善。对自身要求严格,能做到自我管理,按时完成各科的任务。在日常学习训练中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品质。

师者,传授授业解惑也。每一位老师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不同凡响的气质,在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道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贯彻专业课与文化修养并重的理念

从古至今,在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有极其卓越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家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每首作品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需要精湛的演奏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学习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认真研读中西方音乐史,并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更要有广博的音乐知识与良好的文化修养,要有不断进取与不断创新的思想,才能将作品的表现力表达的更加深刻。

(四)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宏观上说,音乐教学过程是为了让学生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社会公民。这里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良好公民素质”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文明”、“和谐”、“爱国”、“诚信”、“友善”基本内容相对应。②

1、找准切入点

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着共通之处。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寻找恰当的融合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例如在歌剧欣赏的课堂中,欣赏中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聆听歌剧音乐的同时,了解该歌剧的时代背景与剧情,感受在抗日战争时期,金环银环的机智果敢,英雄母亲的爱国情怀,以春风比作党的力量,任敌人凶焰多高,烧不尽中国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渗入“爱国”的价值观元素,重点表达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

2、实现三维目标的高度契合

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提三维教学目标,音乐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需要找恰当的融合素材,更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并且需要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声乐课堂中,采用示范的方法,选取多样化风格,多样性体裁的作品去学习,紧紧围绕声乐作品的旋律、歌词、情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并且在演唱旋律中找出难的节奏音型进行逐个攻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价值观的建立,同时又能增长自身的音乐知识。

三维教学目标既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教学,更要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同向发展。

结 语

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仅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将长期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思政有机地结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品质。

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广阔、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挖掘德育元素与课堂知识的有机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音乐学专业,不仅有表演课程,还有欣赏课。要融合好音乐欣赏与思想政治。其一,音乐欣赏课以聆听为主,以鉴赏为重,可以给学生在听觉上带来独特的美。在欣赏课中体会与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聆听中不断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其二,音乐欣赏课以感受、体验为主,可以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美。其三,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美,陶冶情操,从而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积极的爱好,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音乐中感受美好,在生活中发现美,热爱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美育与德育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

注释:

① 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07).

② 李源.在音乐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北方音乐,2016,(11).

猜你喜欢

音乐学民歌专业课程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