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音乐的文化解读与传播探究
——以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片为例

2022-11-22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片动画

张 韵

纵观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永远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它的音乐,从迪士尼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号汽船》开始,华特·迪士尼对于动画音乐品质的追求就从未停歇。迪士尼公司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塑造了无数独特的人物角色,更促成了诸多迪士尼音乐风格的产生,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已成为音乐经典,深入人心。动画音乐的创作相似于影视音乐,又在艺术特性、文化内涵和传播特征上区别于影视音乐。

一、音乐在动画中的艺术特性

最早的迪士尼动画《威利号汽船》中,华特·迪士尼在短短八分钟的动画短片中首次将声音引入动画,创造了米老鼠形象。剧情中米老鼠和唐老鸭并没有对白,人物的情绪、场景的更换等都是通过大量的音乐进行渲染。创作者创造性地将米老鼠及其伙伴诙谐幽默的动作配上了趣味相同的音乐素材,音画同步进行配乐,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自此,这种音画同步的创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在迪士尼动画中,并成为其标志性特征。这种音画密切的配置方式在电影历史的发展中被称为“米老鼠化音乐”。上世纪90年代,迪士尼动画片这一题材日益蓬勃兴起,出现了《狮子王》、《钟楼怪人》、《大力士》、《花木兰》、《泰山》等经典的动画作品,音乐创作者也一直尝试多种音乐配乐的方法,将音乐素材的听觉感受与视觉动画形象结合来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其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动画歌舞片的音乐可以弥补画面中所缺失的律动感。

在拍摄电影时,表演者可以利用人自身的生理结构根据剧情需要而控制肢体动作,人物的运动控制着电影叙事的节奏,镜头画面能够自然的体现出故事节奏,配上合理的剪辑,使影片的情节张弛有度。然而动画片截然不同,它没有演员进行实体表演,动画形象的运动没有规定的节奏进行控制,影片中的音乐节奏能够带动人物的动作,其中歌舞动画片的人物动作及叙事节奏大部分是由音乐来引导的,音乐节奏和剪辑节奏的结合能够构成丰富的音画配置方式。

(二)动画片中主人公是动画形象,故事情节也都是虚构。

在制作中很难实现同期录音,人声对白是在画面完成之后为其配音,受限于多种声音的影响,过多的使用人声配音容易给人一种不真实、音画错位的感觉。动画片中的音乐演唱是将语言旋律化和节奏化的声音形式,用音乐旋律代替环境音响、人声对白,即符合动画片夸张的表现手法,也符合诙谐的影视风格。

(三)动画音乐素材的多次出现,能够深化主题。

从经典的迪士尼影片中可以发现,配乐和主题歌曲的创作都是以影片主旨为线索,设置不同人物的主题音乐,在重要情节和影片高潮时反复出现,表达人物情感,深化主题思想。如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提名的动画片《海洋奇缘》为例,表现主人公莫阿娜心声的歌曲《How Far I’ll Go》旋律铿锵,副歌音乐部分层层递进,情感升华。这首歌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每一次主人公莫阿娜克服内心困难,勇往前进的时候,都会用这首歌曲来鼓励自己,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影片的高潮,这首歌曲改编成莫阿娜与其奶奶灵魂之间的对唱,升华影片的主题。

二、动画音乐的文化解读

(一)音乐主题是动画中文化意识的核心表现

美国迪士尼动画片主要面向的是美国大众,动画音乐创制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方式向儿童及所在家庭输入美国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米老鼠作为迪士尼经典的形象,它的身上具有典型的美国精神,其塑造的是人人追求平等、自由、诚信、顽强、惩恶扬善、富有责任感、奋力拼搏、不断进取等内在精神的社会环境。动画中的音乐创作也遵循这一原则,跌宕的旋律进行、复杂的和声配置、丰富的配器往往使用在主人公面对困境,追求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情景中,观众在音乐情感带动下引发共鸣,激发自我潜意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狮子王》中主题歌曲《This Land》,第一次出现在狮王木法沙和辛巴的一次谈话中,旋律以弦乐在低音区轻轻拉奏开始,音乐所塑造的氛围表现了木法沙对儿子的关心和担忧,也暗示着辛巴的未来面临的磨难。音乐起伏明显,突然又急转而下,暗示了辛巴今后命运的坎坷。第二次出现在剧情的发展至高潮时,辛巴跟随拉飞奇来到一条河边,天空中出现了父亲木法沙的形象,辛巴再一次听到父亲深沉的声音。此时音乐响起,管弦乐队与人声一起合奏,主题音乐《This Land》的情绪变得坚定,辛巴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两段音乐虽然素材不同,但都将主人公辛巴内心的矛盾及追求自由、奋力拼搏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又如《冰雪奇缘》中的《Let It Go》,音乐素材由降A大调的激昂、稳健的旋律开始,在剧情进入高潮时,旋律移调至降D大调,并在降E大调上模进并解决,音乐伴随着主题音乐的演唱表达主人公艾莎释放自我、追求自我。类似的音乐歌曲还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将美国社会所追求的精神内涵映射在音乐配乐中。

(二)音乐风格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随着现代作曲方法的不断出现,印第安音乐、中国元素、R&B、黑人灵歌、雷鬼等新颖的音乐形式频频出现在动画片中,展现了音乐配乐在风格上的多元化。

从迪士尼配乐的发展来看,早期的迪斯尼动画故事情节简单,音乐配乐以一些歌舞场面为主,动画角色按照音乐的节拍、旋律来表演,甚至乐器的表演方式极具诙谐夸张性,带给观众强烈的愉悦感受。音乐素材并不是原创的,多数是引用和改编古典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1940年出品的《幻想曲》,是迪士尼动画影片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影片的配乐分别选取了舒伯特的《圣母颂》、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赋格曲》、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等7部作品。整部影片用影像来诠释音乐,充分调动了观看者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随后又出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睡美人》、《小鹿斑比》等诸多迪士尼动画,音乐配乐也都是以改编古典乐为主。80年代后期,由于古典乐在表现风俗、文化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动画电影的音乐创作逐渐进入低谷。迪士尼公司根据受众需求以及市场导向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和百老汇音乐中不断汲取养料,把影视音乐的作曲通俗化,优美动听,便于流行。譬如动画片《狮子王》,其中的主题曲《Circle of Life》使用了非洲土著民族的音乐元素,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具有非洲土著的人声伴唱,深情的旋律,粗犷的男生声线,配上不同配器的使用,展示了歌曲的优美旋律、气势磅礴。音乐的旋律节奏与画面所展现的场景紧密结合,描绘了非洲大草原的生机盎然的景象。20世纪90年代,中国戏曲和民族音乐被推向了世界舞台,迪士尼投资拍摄了改编自中国北魏时期民间歌谣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花木兰》中使用了二胡、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在调式上结合民族调式与西方调式,画面中国水墨画引入到电影动画制作中,国画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镜头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涵。《海洋奇缘》的配乐歌曲《We Know the Way》是一首具有典型热带海洋风气的歌曲,它的伴奏乐器使用了夏威夷吉他和各式打击乐器,切分音化的节奏把波利尼亚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的淋漓尽致。这首歌曲在影片的结尾时再次出现,暗示着整个小岛居民在莫阿娜带领下,重拾缺失已久的探险精神和无畏品格。而另一首插曲《Shiny》是具有R&B和雷鬼混合风格的作品,音乐幽默滑稽,加上反派角色螃蟹巨兽的风骚舞姿和夜光妆容,使画面喜感十足却又印象深刻。动画片《勇敢传说》中苏格兰凯尔特曲风的歌曲《Touch the Sky》,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清流的小溪,梅莉达公主骑着马,乘风翱翔,驰骋蔚蓝天空下茂密的丛林中。类似的影视音乐还有很多,音乐在动画艺术发展中不断融合世界各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多样性和融合性。

三、音乐在动画中的传播特征

动画音乐作为一种传播信息,最早是以电视媒介方式进行传播的、在迪士尼动画《威利号汽船》播出之时,观众从电视上可以同时获得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审美感受。这种方式打破了单一方面的感官体验,更加生动、更富有趣味性。具体表现在传播受众、传播信息、传播效果、传播价值上。

(一)动画音乐中传播受众的广泛性

在听觉体验方面,现代科技普及之前,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非常单一,中世纪教会的格里高利圣咏、文艺复兴的室内乐、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和交响乐、浪漫主义时期异彩纷呈的民族乐派,这些音乐形式都是以纯听觉的方式传播给听众。音乐的传播媒介是音响化的符号,音乐欣赏者需要积累大量专业的技术理论才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音乐信息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而大多数的受众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对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理解颇浅,很难将音乐作曲家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个人特色等知识运用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因此,音乐在传播范围受到了诸多限制,阻碍和制约着新音乐受众的出现。在视觉体验方面,动画片早期是以电影的附属形式传播。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壮大,动画片从大众娱乐形式中独立出来,动画片的受众从儿童转向成人,内容从童话、科普转向情节构思巧妙的原创故事,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不断的迎合大众口味,追求视觉感官体验的受众也痴迷于电脑新技术的运用,从手绘动画到电脑特技,从二维动画到四维动画,动画设计师致力于追求视觉感官的真实性,人物形象越来越逼真,场景设计越来越实景化,但缺少音乐修饰的故事剧情很难情景合一,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二)动画音乐中传播信息的完整性

音乐在传播技术上经历了音乐乐谱传播、唱片传播、广播传播等阶段,直到20世纪60年代影像技术的出现能够将音乐存储下来,使观众能够清晰地、完整地接收到音乐信息。借助技术手段传播的音乐向精细化、透明化。因此,观众可以通过动画片中的乐曲了解不同音乐时代的文化背景、赏析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流派,观看不同乐器的演奏,体会音乐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不仅仅通过传统方式去提高受众的音乐素养,克服了传统媒介传播下的弊端。

动画片《幻想曲2000》中,八段故事都使用了经典古典音乐片段作为配乐资料。音乐本体和动画人物、剧情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对音乐作品的完整展现使受众渐进地根据乐曲的章节融入影片氛围。其他的动画作品如《飞屋环游记》、《小美人鱼》等作品的音乐虽不是完整的呈现,但影片中不断重复部分音乐素材,甚至将其从头至尾穿插在动画片的始终,能够引起受众对音乐相关信息的联想与整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另一方面受众结合画面的图像记忆和听觉记忆更容易对音乐加深印象。

(三)动画音乐中传播效果的趣味性

上文已提到过动画的主题音乐多是表现美国社会文化的,这种精神内涵是不能够通过收听音乐音响或阅读乐谱来理解的。动画片将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借用音乐以小见大,以一种幽默的手法融入了众多的娱乐的创意,从中窥探到影片背景下的文化、人文、社会风貌。这些充满美国风情的迪士尼动画片迎合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电影观众,音乐配乐不断摆脱时代的束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晦涩难懂的古典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很多的动画歌曲的知名度不逊色于唱片,因动画片的广泛传播而家喻户晓,在增色动画形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阿拉丁的神灯》中的歌曲《A Whole New World》,《冰雪奇缘》中的《Let It Go》,《人猿泰山》中的《You’ll Be In My Heart》,《小美人鱼》中的《Under the Sea》,这些经典作品伴随着影片流传下来,每次音乐响起,都让人回忆起动画片的故事情节。

(四)动画音乐中传播价值的商品性

动画音乐是动画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离不开音乐的诠释和表现。动画音乐的构思、旋律、节奏、曲式和配器上都是服务于动画艺术,最终体现在音乐的传播价值上。首先,音乐创作者从音乐作曲、音乐制作、音乐表演、音乐录制各环节都具有强烈的商业性,题材和风格的选择趋向于迎合影片的接受群体,创作的内容出现了多元化格局,强调流行音乐的大众性。音乐主旋律的创作意识在影片的结构设置中被有意地弱化,增加了许多描绘性功能,这是音乐创作者对音乐素材进行的商业化包装。其次,歌曲的演唱选择了大量获得格莱美等奖项的优秀歌手。席琳迪翁(Celine dion)、菲尔·柯林斯(Phil Collins)、瑞姬娜·蓓尔(Regina Belle)等都曾为动画电影献唱,迪士尼公司也极力发挥歌手的明星效应,主题歌曲的演唱成一个音乐文化舆论的焦点,迎合了大众的娱乐心理。第三,迪士尼动画音乐的价值也体现在传播模式上。迪士尼公司旗下拥有10家电视台、6所主题公园、大量的迪士尼商店和教育产业,每推出一部动画电影会销售相关的音像制品、印刷刊物及玩偶等动画衍生品,将电影元素的传播广度和热度不断延续。2003年,迪士尼公司在澳大利亚,日本,北美和欧洲等地区发行了《迪士尼经典:60年的音乐魔术》原声大碟。其中收录了包含迪士尼乐园、迪士尼动画和真人电影共125首动画歌曲。迪士尼音乐几乎在每个年代,无论是在销售数量或是得奖记录上,皆留下了十分耀眼的佳绩,迪士尼的音乐势力证明了音乐在动画产业上的商业价值。音乐唱片在服务于线上传播之外,也覆盖许多线下项目,迪士尼的主题公园就是动画音乐传播的重要模式之一。迪士尼主题公园每年接待数百万的游客,游客能在园区任何角落里听到动画原声音乐,由音乐带入到奇妙的动画世界。除此之外音乐还应用于教育、多媒体、网络等行业。迪士尼动画音乐是集艺术和商业价值于一体,音乐在动画产业的价值链中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同时也激发了音乐创作者、演唱者的良性竞争。

自古以来,作曲家和听众对于追求美好声音的探索从未停歇,迪士尼动画片将影像与音乐完美融为一体。迪士尼动画音乐在电影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不断吸纳了众多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它是美国动画史的缩影,是动画片配乐的典范,它的发展折射出整个媒体时代的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迪士尼动画片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我的动画梦
迪士尼乐园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迪士尼开业
欢乐上海迪士尼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