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创新传承研究

2022-11-22李晨熙张璨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江西文化遗产物质

李晨熙 / 张璨

一、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传音乐项目的传承现状

江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了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形式,被收录在了国家、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之中。比如,赣南的采茶戏、弋阳腔、兴国山歌、广昌孟戏、赣剧、德胜鼓等等,这些非遗音乐项目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因为,这些音乐文化形式与百姓生活、情感联系紧密,因而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之后依然存在,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面临了巨大的传承压力。因为乡村人口流失,导致传承人断代;多元文化冲击,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环境改变;人力和资金的缺乏,原创作品越来越少,陈旧的音乐文化内容导致传承状态越来越差,生存和传承危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承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虽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策的支持下,江西很多地方的音乐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因为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缺乏生存空间和创新传承,所以很多都被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内,并没有获得大范围的传播和传承。例如,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戈阳腔,弋阳县将其作为该县的三大文化品牌之一,还成立了抢救保护小组,进行专门的文化传承工作。虽然地方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弋阳腔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然而文化大环境的改变,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弋阳腔的发展依然逐渐衰落,传承人越来越少,很多与弋阳腔相关的剧目、曲牌等资料遗失,导致弋阳腔真实的传承情况面临着较大的失传危机。此外,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有的传承情况要好一些,但是从总体状况来看,都面临着各种传承危机。

二、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承问题

(一)传承人才存在断代风险

江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心口相传”为主,大多数传统音乐的演唱和演奏、表演技巧都被民间艺人所掌握,这为后期的全面传承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承人逐渐年老,而新的传承人又没有补上空缺,导致很多项目都面临传承人断代的风险。通过相关研究材料表明,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继承人构成中,一半以上年龄都在60岁以上,还有已经90岁高龄的传承人,仍在支撑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然而,年轻人却很少有兴趣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的传统音乐学习。年老的传承人在苦苦支撑,但是却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后续人才无法进行持续的补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产生断代,人才青黄不接。

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江西地方文化旅游事业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一部分年轻人也加入其中。然而,因为思想、审美和精神追求的改变,年轻人更注重经济效益,真正能够潜心学习非遗音乐的很少。所以,很多音乐项目的文化精髓并未得到真正的传承,传承人才专业能力存在欠缺。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家和政府机构的支持下,建立剧团,培养传承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演员无法面对收入低的现状,只好进行转行,另谋生路。有的剧团为了盈利,虽然吸收了音乐人才,在表演上进行创新,但是却早已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本来面目。

(二)传承质量下降难以保障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一些剧团和文旅单位在表演时对传统音乐项目进行了面目全非的改造,而很多年轻的学徒也都源于一时好奇,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了迎合文旅企业发展的需求,开始进行各种创意性的改编。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而且音乐作品的创作质量不高,削弱了传统音乐的文化魅力。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表演者,都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具备扎实的舞台表演基本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优秀作品的创作,但是在现行文化市场低迷,传承人才短缺的基础上,传统音乐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很难做到像过去老一辈的传承人那样,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扎实的专业训练,而且老一辈传承人由于年龄大等原因,不能保证传承活动的持续性开展。所以,在缺乏资金支持,市场效益较差的环境下,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承很多都流于形式,传承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音乐内容缺乏创新传承

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众多,每个项目都有大量的音乐作品流传下来。然而,因为各方面的传承条件和力度不足,导致江西地区的传统音乐作品内容太过陈旧,一直没有得到创新发展。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新音乐作品创作,过去保存下来的作品内容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与当下群众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审美需求甚远,无法获得年轻人群的认可,便失去了良好的传承环境。而传统音乐作品大多记录了过去的社会生活和民众情感,难以真正发挥它们的文化价值。也正是由于内容的单一陈旧,导致很多宝贵的文化、音乐内容元素被埋没,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所以,江西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改变作品内容或形式中陈旧的部分,不断进行音乐作品的创新,才能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四)缺乏稳定的传承制度保障

在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项目的传承失去了民间自发进行的保障。为了保护丰富多彩的非遗音乐项目,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相关文化部门进行支持。然而,各地方机构和民众的认知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非遗音乐项目的传承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很多时候口号响亮,但是难以落实到实处。所以,江西地区相关的非遗音乐传承制度建立不够完善,导致非遗音乐项目的传承缺乏实际的行动力。江西地区各级部门要改进思路,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为非遗音乐项目研究组织的建立、非遗音乐项目在文旅事业中的发展、非遗音乐项目的创新等各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文化保护,提升民间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以稳定的制度保障才能保证非遗音乐项目的持久传承。

三、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传承策略

(一)加强非遗音乐与教育实践的融合

第一,与相关的学科建立连接,如音乐艺术课程中要开设与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第二,与地方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要加强合作,启动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各级校园开展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提供专业的教学教材和指导,保证文化传承的质量;第三,在实施课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认识,激发学生们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高校而言,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设备、人才优势,进行全面的非遗音乐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例如,在高校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研究机构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目前,江西很多地方高校已经启动这些项目,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以高校为传承基地,向下辐射到中小学、幼儿园等教学单位,普及江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扩大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为后续的传承进行人才储备。

(二)创新模式拓宽非遗音乐传承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承模式也要对传统进行突破,根据当下的经济市场和艺术传播形式进行适当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传统的传承模式以师徒、家族等形式进行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民间的戏班里主要以亲人和师徒等亲情关系为技艺的传承方式开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非遗音乐项目传统的传承环境已经消失,例如采茶戏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劳动场景的支撑。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在现代传承环境下,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时被演唱和表演,然后规范化的舞台表演则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可能有很多的演出机会,所以借助当下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进行数字化传承是一种最及时和长久的传承方式。将收集和整理到的非遗音乐知识内容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上传到网络上,以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机构为枢纽,对非遗音乐传承人的表演进行信息化记录。或者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江西各个地区,对非遗音乐内容进行采风,收集宝贵的音乐资料,然后组织传承人进行表演、演示,将更多真实的音乐内容转为数字形式,通过地方的网站、微信号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的传播,为更多群众提供学习和欣赏资料,拓宽非遗音乐传承路径。

(三)优化整合非遗音乐资源和内容

时代在发展,民众的审美也在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音乐要想走出民间地域,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得到新的传承,音乐项目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调整,进行改善。例如,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可以与现代人饮茶文化相结合。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发展时,就要抓住这一传播和发展的契机,结合当下舞蹈创编的风格,将过去体现劳动过程的舞姿转化为对茶文化的呈现,对茶园美景的赞美,迎合当下群众的审美情趣特征,创新采茶舞的发展途径,提升现代社会环境中群众对采茶舞的接受程度。

此外,江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中也有很多民歌内容,唱腔独特,调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现代民歌审美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民歌传承必须要经过调整、创新,才能在现代文化背景下获得民众的认可。并且在当今的网络化传播环境中,也可以通过新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原始艺术形态和风格特征进行全面的呈现。通过内容的创新传承来带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广泛传播,让群众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能够领略到蕴含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魅力,对江西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更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推进和完善非遗音乐传承制度

江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包括器乐、民歌、舞蹈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对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实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将非遗音乐项目纳入地方文化建设计划之中,落实各个部门在非遗音乐项目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另外,江西省、市各级部门对非遗音乐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也要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如为非遗音乐项目的研究机构提供费用,为优秀的地方传承人提供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障。此外,加强社会不同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相关的经济收入分成制度,为传承活动提供收入渠道。还要组建一些社会基金,为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活动提供经济支持。省市各级机构要健全制度,为非遗音乐项目的传承提供运行资金;其次,各级地方要建设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以便于落实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音乐保护的法规执行,对于保护不利的事情可以追责。所以,完善的传承保护制度,在支持和责任分明的情况下,有利于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有条不紊的保持传承和和谐发展。

结 语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是江西地区传统文化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重视非遗音乐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能够紧随国家政策和文化审美做出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非遗音乐的内容创作、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逐步的深化,为江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猜你喜欢

江西文化遗产物质
江西银行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