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S141No.6的创作风格及演奏要点
2022-11-22赵梓辰
赵梓辰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是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a小调第24号小提琴随想曲改编而成,是李斯特器乐改编曲中的一首作品,李斯特对帕格尼尼a小调小提琴随想曲进行了忠于原作的改编,严格的按照帕格尼尼所创作的旋律且丰富了织体、和声将其移植到钢琴上,完成了一部技术性与艺术性相媲美的钢琴作品。本文从帕格尼尼原作和李斯特改编两方面探究第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创作特征和演奏要点。
一、《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创作背景
(一)李斯特简介
弗朗兹·李斯特(Franz·Liszt)匈牙利人,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同时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李斯特9岁时到维也纳跟随车尔尼学习钢琴,这期间李斯特的学习的不仅仅是技巧练习,还包括创作思维的学习。李斯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演奏时期(1823-1848)在李斯特大量开音乐会期间创作的一些作品包括《十二首超级技巧练习曲》、《旅行岁月》;魏玛时期(1848-1861),这时他去到了魏玛居住,此时是他的创作丰收时期,如13首交响诗,19首匈牙利舞曲等等;晚期时,李斯特成为了一个基督教徒,此时的创作风格与前两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差异,写有清唱剧《伊丽莎白传奇》和《基督》等作品。他的晚期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宗教思想和精神内涵,而不仅仅追求炫技性的单一音乐表现,李斯特则被称为“钢琴之王”。①
(二)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
尼克洛·帕格尼尼,1782年出生于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24首随想曲》作于19世纪初,是具有帕格尼尼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帕格尼尼唯一公开出版的小提琴曲谱,这部作品开创了小提琴演奏的新时代,同时也被改编为等多种器乐演奏版本。《第24首随想曲》作为《24首随想曲》的经典之作,音乐具有意大利民族音乐色彩,旋律优美,主题鲜明,综合了多种演奏技巧,同时音乐风格也很具有代表性,被许多作曲家改编为钢琴版本。李斯特根据《第24号随想曲》完成了第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
(三)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的社会时代
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法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奉行的封建贵族皇权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自由平等的思想进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中去。音乐家不再是为贵族服务的“奴隶”不必再依靠贵族和教会所提供的收入来谋生,音乐市场的扩大让音乐家们有更多的方式获取收入。此时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地深入,市民们的听觉审美要求变得不同,音乐家的创作不再受到一些束缚,从而更加追求表现自由、个性、自我情绪、浪漫、幻想的音乐,浪漫主义时代也由此逐渐开启。李斯特是一个有商业头脑的音乐家,在市场化下为了迎合听众的审美要求的同时,李斯特作为一个音乐评论家成为许多音乐家的伯乐,改编了许多音乐家的作品为其宣传,而这些大量的改编曲,受到人们的追捧。
“改编曲”从字面意思来说,将既有的歌唱、器乐等音乐作品,利用原曲的音乐元素,作曲家再一次进行二度创作,使原作品用于其他乐器的演奏。李斯特对于自己的改编曲(arrangement)分为transcription和paraphrase的人,以此来区分改编曲(arrangement)的两种类型。transcription是忠于原作的改编类型,严格的按照原作旋律进行仔细的推敲,甚至可以达到一丝不苟的复制程度。另一种类型的改编被称为Paraphrase意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改编,自由而没有限制的发挥改编者的创作风格。《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是李斯特向帕格尼尼致敬的作品,帕格尼尼精彩的炫技、热情的即兴表演引起了李斯特的共鸣,随后改编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的六首作品。
二、《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创作风格
(一)浪漫性
李斯特与帕格尼尼同属于浪漫主义鼎盛时期的作曲家,李斯特在改编帕格尼尼a小调《第24号随想曲》时继承了帕格尼尼音乐中的浪漫性并结合本身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改编。李斯特对这首作品进行了忠于原作的严格改编,对于其中的浪漫的音乐风格突出体现在音乐戏剧展现和音乐抒情两方面。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中每一个变奏音乐色彩与音乐形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每一个变奏都在主题的发展下进行,变奏与变奏之间具有戏剧张力,每一个变奏表达的情绪也不相同。主题主要表达的是较为轻松的灵巧的音乐形象,变奏一同样是比较明亮的色彩,在变奏二中又呈现出较为阴暗的音乐形象,变奏三体现了一个热烈疯狂的音乐色彩,变奏四又是轻松活泼的的形象,在变奏与变奏之间音乐具有戏剧性,音乐具有对比性和矛盾色彩。变奏十是舒缓优美又温暖的一部分,与变奏十一的辉煌的华丽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李斯特将浪漫的抒情与戏剧完美的融入在这首作品中。
(二)民族性
李斯特第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采用了忠于原作这一类型进行改编,保留了帕格尼尼《a小调第24号随想曲》中的民族风格。作品采用了变奏曲式结构,变奏曲作为意大利民间即兴艺术中的特色,在这首作品中被帕格尼尼充分的展现,首先是乐曲规模宏大,一个主题和十一个变奏,其次音乐中的力度、对比性更加强烈。李斯特在第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改编中延续了变奏曲这一意大利民间音乐即兴色彩。其次《第24号随想曲》中具有意大利民歌和歌剧的音乐色彩,帕格尼尼生活地是歌剧的发源地,他的创作受到意大利民歌和歌剧影响,其中民歌和歌剧的音乐特色是从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华丽演唱。帕格尼尼在《第24号随想曲》的创作中将这一音乐特色运用到其中,在李斯特改变这首作品时也保留了这一具有民间歌唱性的特点,在第六变奏和第十一变奏尾声中将这种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发挥到极致。
(三)炫技性
帕格尼尼的炫技性在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中展露无遗,李斯特在改编时保留了这首作品的高超技巧。在主题和十一个变奏中运用了大量的高难度技术。全曲大量的八度级进和跳进演奏是对演奏中的技术难点,难度在于保证清晰准确演奏的同时要保证演奏的力度。李斯特在改编中增加了大量的和声织体那么在表现形式上就出现了很多琶音的演奏音型,琶音的快速跑动要保证演奏的准确与灵活以及在保持力度的变化于统一,在主题与变奏十一中有多处这样的演奏,在变奏十一中要表现出气势恢宏的场面,同时为了突出左手低音主题部分又要控制右手琶音的音量,这对演奏者也是考验。第三装饰音乐,装饰音属于一种即兴的技术演奏,在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九、变奏十中有不同类型的装饰音运用到创作中。不同的装饰音表达的音乐效果是不同的,对演奏技术的要求是不同,对手指灵活程度要求极高。其中李斯特在变奏十中左手颤音保持,多声部支撑,音响效果深沉,既要保持平稳又要有颤音的灵巧。
三、演奏要点
(一)八度演奏
李斯特在本曲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八度技术。本文中归为三类,第一类分解八度琶音的演奏,主题1-24小节中的分解八度琶音的演奏技术难点在于保证在一组琶音中保证力度的同时又能清晰的演奏每一个音,同时在一个乐句中,四组琶音还要有力度的区分,音乐色彩有变化,表达音乐情绪。
第二类八度级进演奏,在变奏三、变奏四、变奏六、变奏十一中包含有八度级进演奏的技术难点。变奏三这一变奏是热烈且疯狂的,连续级进八度的演奏,音乐更具有冲突性,左手的的低音声部同样是八度进行。变奏四,以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灵动的展现在眼前,运用八度半音级进跑动,更好的突出活泼灵巧这一主题。变奏十一,这是全曲的高潮,八度半音级进演奏增加了这一部分的华丽感。在演奏八度级进的过程中全部采用跳音的演奏方法,保证八度演奏的准确性与颗粒性。在力度方面,在八度级进上行时力度需要渐强,保证手指力度的持续性,练习和演奏时运用身体的力量不能单纯的依靠手指的力度。在变奏四中,八度级进和其他变奏中的演奏情绪有所不同,演奏尽可能的轻松,运用指尖快速轻巧的触键表现活泼的音乐形象。
第三类八度跳进演奏技术,在变奏三、变奏八、变奏十一中运用了大量的八度跳进的技术。其中变奏三的八度跳进在右手,在演奏时保证跳进过程的快速以及触键准确度,因为八度跳进包含在回音式旋律部分,要保证右手的力度的转换。在变奏八与变奏十一中,八度跳进都在左手声部,在保证演奏的准确性和颗粒性前提下,都左手声部的力度要有所控制,不能盖过旋律声部,但又要保证音乐力度有强弱的变化。
(二)快速跑动演奏
全曲中的快速跑动难点大部分集中在变奏五、变奏六、变奏八、变奏十一中。本文将本曲的跑动难点分为三类。第一类旋律线快速跑动,这一类型在李斯特创作中大量的运用到变奏十一中,其演奏要点就是要清晰准确,在力度上不断地增强,旋律在左手声部,巨幅的琶音快速流动与低音区的旋律营造了庄严地交响曲音响色彩突出这一变奏华丽绚烂的音乐色彩。
第二类是双音快速跑动,在变奏五和变奏六中都有大量的运用,变奏五中左右手交替演奏一拍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保持节奏和力度的统一以及准确性。双音的演奏要保证同频触键。变奏六主题旋律仍在右手,双手跨度大技术难度大,包含有单手的双音跑动和双手反向同时跑动,这里单手的双音跑动是向上级进的跑动,既要快速准确力度上又要逐渐增强,演奏时要借助身体的力量。左右手远距离的跨度,促使音乐更加具有张力和对比性,从低音区双音级进向上,促使音乐增强了紧张感,与变奏七形成鲜明的戏剧对比。
智严和佛陀跋陀罗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后秦首都长安。他们虽然受到法门领袖鸠摩罗什的热情接待,但很快就受到长安僧俗各界的打压排挤而被迫离开长安。后来,智严被奉佛的宋始兴公王恢迎请到宋京师建康。王恢为他另起精舍,名为枳园寺。
第三类是柱式和弦的快速跑动,李斯特在第八变奏中完全运用了这个形式进行创作,让整首作品的技术难度更上一层楼,柱式和弦的快速跑动营造了火热、热情的音乐氛围。采用了切分音的音型,音乐的旋律、和声在力度方面不断增强。演奏这里的和弦时采用跳音的演奏技巧,演奏的尽可能轻巧灵活,触键要快准狠,力度要集中于指尖,这一变奏减少运用身体的力量。和弦跑动应该精巧,不能过度追求力度以表现情绪,这样会导致乐曲很笨拙很杂乱无章。
(三)装饰音演奏
变奏二中双手交替演奏,左手半音级进,右手是带倚音的十六分音符,倚音演奏在节奏上要注意倚音不占用正拍的时值,不能影响正常演奏速度,演奏要快速清晰。变奏二中双手交替级进演奏在加入倚音整体营造了比较阴暗的音乐情绪,与主题和变奏一阳光明亮的音乐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在音乐在4个小节中慢慢的结束这个变奏。
变奏九中明确指出用近似拨奏的断奏弹法,营造一种灵巧的音乐形象,音乐风格轻松欢脱。节奏是均匀的十六分音符,伴随有装饰音,装饰音的演奏一定要轻巧清晰,这考验手指的灵活程度,学要长时间的练习找到装饰音演奏的手感。这一变奏在力度方面从一开始的p逐渐增强音量,二装饰音即兴性的特征在其中又与力度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形成了音乐的戏剧冲突。
变奏十中是装饰音运用最多的地方,整个变奏中贯穿了颤音,演奏颤音手指需要具有极强的控制力,这一变奏主题在右手的高音区,旋律有歌唱性和抒情性。,左手持续的颤音需要保持,首先力度应该稍弱,左手食指与大拇指持续的触键,要保持速度节奏的稳定性,同样要保持力度的稳定性,演奏时一定是指尖快速触键,大拇指尤其难控制,力度容易过大,造成颤音的力度节奏两方面不均匀。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创作风格中的浪漫性、民族性、炫技性进行分析以及对演奏要点难点的分析,充分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术难度,解决演奏技术难点,在演奏时对于展现不同变奏中的音乐形象,达到表现作品中不同音响色彩的目的有所帮助。■
①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