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大地颂歌》的音乐评析
2022-11-22邹亚俊龚倩
邹亚俊 / 龚倩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考察,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2020年9月27日,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为原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首演。该剧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湖南省演艺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联合出品的,将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艺术创作,以小见大地展示了湖南乃至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画卷。
《大地颂歌》的音乐是全剧不容忽视的一大亮点,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舞台元素背后,音乐担任着烘托故事背景、推进情节演迸、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的重要角色。正是在音乐之中,湘西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扶贫之路的难题难关,十八洞村村民的丰富情感以及扶贫人的崇高理想,被生动清晰地雕琢出来。《大地颂歌》的音乐总监是湘籍作曲家刘岳,他将自己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感情和对扶贫事业的崇高敬意倾注于这一作品,以交响乐为主轴,并充分融合湖湘民歌、红色经典音乐与现代原创音乐,一方面浸润山野之风的音调贯穿全剧,使之富有浓郁湖南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加入时尚的旋律元素,贴合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
一、音乐结构特点:起承转合的娓娓叙事
歌舞剧的音乐创作,是依据对剧本所规定的内容和情节来进行音乐构思的。《大地颂歌》的音乐结构贴合剧本结构,剧本呈现为“6+2”模式,由引子、尾声和六幕组成,六幕内容分别是《风起十八洞》《奋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大地赤子》,讲述了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是怎样在扶贫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从一个偏远贫瘠的古老村落到人人脱贫的幸福村落,修路开田建设猕猴桃产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扶持居民异地搬迁、帮助单身青年相亲脱单、聚焦扶贫人的奉献与牺牲,每个故事都取材于现实,感染人心。而每一幕音乐都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准确地同戏剧情节、舞蹈动作相结合,进而生动而深刻地表达剧作的思想与内容。《大地颂歌》音乐总监/作曲刘岳在访谈中曾谈及其音乐创作过程,不同于以往写好剧本后,作曲家再根据已完成的剧本进行音乐创作,《大地颂歌》从源头开始便是大家一起来结构文学、结构音乐。这种共同构思的合作方式有效地增强了作曲家与剧组其他成员的思想交流,进而奠定了这一大型歌舞剧音乐与剧本的紧密切合度。而纵观剧作整体音乐结构,不难发现其“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形态。
“起承转合”的结构本源于中国传统文论,于元代明确提出,在《诗法正论》中傅若金转述了范梈对起承转合要义的总结,“大抵起处要平直,承处要从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这符合一般艺术表现规律,既体现对称、平衡之原则,又具变化和层次。“起承转合”不仅是古代诗歌创作的构建原则之一,也是音乐创作的结构方式之一,至今仍是许多音乐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逻辑化结构形式。《大地颂歌》的整体音乐形态便符合“起承转合”的创作结构,第一幕《风起十八洞》为起部,是全剧乐思的初步呈现,从音乐《开山》到《故土难离》不仅展示了古老湘西大地的神秘与贫瘠,而且交代了这片土地上的“贫困”危机,再到《使命》和《承诺》,为扶贫干部的形象主题奠定基调,也为扶贫事业的开展进行铺垫;第二——四幕《奋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是承部,承接“起部”主题,并进行发展,一方面展示了十八洞村从艰难处境走向脱贫社会的崎岖历程,另一方面更立体地刻画了扶贫书记与村民们的交互关系。第五幕《幸福山歌》为转部,仍在“起部”主题的基调上,但不同于前几幕音乐的沉重紧张、舒缓抒情或激昂振奋,该幕音乐洋溢着悠扬与谐趣、洒脱与豁达,表现了人民脱贫后的喜悦之情。第六幕《大地赤子》为合部,是对全剧乐思的总结的升华,前五幕一直聚焦扶贫书记与村民们如何脱贫攻坚的故事,第六幕则将视点落在扶贫人家属上,通过家属的言说与歌唱以讲述扶贫英烈的事迹。这些扶贫英烈与其说是一个个平凡的“英雄”,毋宁说是全国扶贫一线干部的缩影,是中国脱贫攻坚精神的写照。因此在这一幕,创作者将全剧的核心立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音乐《大地交子》便是融合主题乐思的原创表达。尾声《在灿烂阳光下》,三首歌曲《苗岭的早晨》、《万语千言》、《在灿烂的阳光下》配合结尾剧情,传达了乡亲们分红的喜悦之情、对党和国家以及扶贫干部的无尽感激之情、对扶贫事业的无尽崇敬之情。三首歌曲进一步引申了全剧未尽之意,为整部歌舞剧画上完满的句号。
综上所述,该剧作音乐结构清晰,设计精巧,贴合剧情,聚焦古老又贫瘠的是十八洞村脱贫攻坚历程,展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婚恋扶贫等多样而全面的扶贫方式,讴歌扶贫干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音乐风格:民族与现代的风格融合
就剧作音乐风格而言,贯穿全剧的湖湘民族气息融合现代音乐的流行元素,碰撞出别样的审美意趣。作曲家在歌曲选择与创作中,有意地加入民族五声调式及湖南民歌特有的音程:升三级,如《浏阳河》《又唱浏阳河》《根在土地》《马桑树儿搭灯台》《思情鬼歌》等等极具湖湘风味。同时,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流行、摇滚、重金属元素也被适当地运用进来,如《使命》《奋斗之歌》《怎么办》《夜空中最亮的星》等等充满流行元素,又如《开山》、《来不及说爱你》中皆有摇滚的因子。除此之外,还有经典红色歌曲的引入,如《浏阳河》《苗岭连北京》《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在灿烂阳光下》等等,下面笔者以几首代表性歌曲、乐曲为例,分析其音乐风格。
(一)湖湘民歌的独特风味——《马桑树儿搭灯台》
古老美丽的湘西孕育了独特的地域音乐文化,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就是一首取材于当地生活素材而创作的地方性民歌。歌曲采用五声羽调式,旋律婉转,清亮动听,整段歌共五句,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其以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为题材,句与句间环环相扣的旋律进行正如缠绵的情思从心底流出。湘西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使音乐主题个性鲜明,突出湘西音乐风格和精神气息,从而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运用了大量方言唱词,表达感情直接质朴,毫不娇柔做作。这一民歌运用于第五幕《幸福山歌》,聚焦的是“婚恋扶贫”,一方面呈现了男女间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绵绵情意,另一方面展现了当地村民朴实坚贞的爱情观。
(二)流行歌曲的别样演绎——《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1年逃跑计划填词谱曲并演唱了一首摇滚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歌唱着青春的梦想,洋溢着一股不为现实击垮的冲劲与顽强向上的活力,为年轻一代所熟知喜爱。这一歌曲被运用于该剧的第三幕,这一幕讲述的是“教育扶贫”,为照顾奶奶身体的小雅含泪别离校园,憧憬知识却苦于现状,而在支教老师与扶贫书记的努力下,她重新获得了梦想的力量,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正是小雅为梦想与未来充满希望的内心写照。不同于乐队的原唱,在剧中它所采用的是童声合唱的表现形式。童声合唱是合唱艺术的一种,演唱成员多为6-12岁儿童组成,这一年龄段孩子音色清脆、纯净、稚嫩、明亮,给人以天使飞向人间之感。以童声合唱形式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方面孩子纯美的音色、丰满的和声丰富了歌曲的音乐表现力;另一方面,以孩子作为演唱者唱出对梦想的坚定追求与未来的无限希望。
(三)原创音乐的惊喜呈现——《大地交子》
本剧呈现了不胜枚举的优秀原创音乐作品,如《开山》《承诺》《怎么办》《使命》《一步千年》《来不及说爱你》《万语千言》《大地交子》等等,其中出现在第六篇末尾处的《大地交子》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这一幕主题是致敬牺牲在扶贫一线和仍在为扶贫事业奋斗的无数扶贫人及其家属,怎样的音乐才能表现这一肃穆沉重,宏伟激昂的主题呢?作曲家刘岳在访谈中提到莫扎特、勃拉姆斯等西方音乐家创作的《安魂曲》给了他灵感,在维护好宫、商、角、徵、羽的民族音乐语境的基础上,他充分吸收西方《安魂曲》创作手法,低沉缓慢的音乐进行,气势宏大的交响乐伴奏,勾勒出宏大叙事的史诗感。这是一首以死亡叩问生命意义的颂歌,是脱贫攻坚牺牲奉献的扶贫干部用生命谱写华美乐章。
(四)红色经典的深情表达——《浏阳河》
《浏阳河》是一首地道湖湘红色民歌,歌曲创作于1951年,最初取材自湖南花鼓戏选段,富有湘域民歌风味,如“咿呀咿子哟”等衬词展现了湖南特有腔调,在烘托氛围表达情感上透彻深入。清新明亮的曲调结合简单质朴的歌词使得这一民歌广为传唱,穿越几代时空,依旧毫不褪色,深受人民喜爱,引发听众共鸣。而《又唱浏阳河》是1996年依托《浏阳河》改编的声乐作品,在原作词曲基础上,保留其地方民歌音调和歌词内容,又创新性加入现代音乐的时尚元素。一方面暗示了湖南这块土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引以为傲的红色历史;另一方面,这是一首讴歌新时代的新型民族声乐作品,其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浏阳河》与《再唱浏阳河》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对话,用于引子和尾声,是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与故土的眷恋,更是一种建设家园的奋斗热情与拥抱未来的美好希冀。
总之,《大地颂歌》以其庞大的体量包含了风格各异的各类音乐,或地域风情浓郁,或流行元素丰富,或红色经典荟萃,或多重风格混融,这些音乐有力量、有亮度、接地气、有生气、树正气、扬志气,演绎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震撼观众心灵,引起共鸣与共情。
三、音乐功能:“脱贫攻坚”艺术写照
宏观来看,音乐从属于剧作台本,然而,好的歌舞剧音乐不是僵化地去“图解”戏剧情节和舞蹈动作,而是作曲家通过对剧作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节推演、叙事方式等多方面要素的理解,把音乐素材转化为舞台语言,和戏剧情节、舞蹈动作相结合,进而更生动而深刻地表达剧本的内容。《大地颂歌》的音乐创作与选择贴合时代背景与剧情需要,用艺术的手段书写扶贫史诗,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塑造扶贫人物形象、深化“脱贫攻坚”主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在《大地颂歌》中,歌曲不仅成功地渲染气氛,增添气势,而且参与了叙事,为戏剧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一幕《风气十八洞》,一首《开山》掀起全篇的序幕,气势宏大的管弦乐交响曲配合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展现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劳动者粗犷质朴的精神面貌。紧接着由这群劳动人民做叙述者,用坚实的声音讲述这片美丽、古老又贫瘠的土地上的不易生活。由小雅爸爸独唱的《故土难离》将贫苦苗寨普通百姓的生活困境深刻表现,一面是被贫困扼住的生活和看不清的明天的路,一面是根扎于此的故土家园和血脉亲人,二者的矛盾在歌声中富有张力地显现出来。接下来,叙事视角一转,下基层的扶贫干部带着《使命》而来,并留下一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承诺》。在扶贫干部的承诺与当地村民的脱贫信念中,剧情自然地转至第二幕《奋斗》。一首《奋斗之歌》唱出了村民们热烈的情绪与充沛的动力,音乐配合舞蹈,刻画了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描述的是十八洞村四季耕耘的奋斗征程。接下来的戏剧冲突是禾苗急需及时灌溉的需求与货款难以到位形成的困境,在扶贫干部决定用自己的积蓄填补货款不足时,一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唱出了扶贫人的甘于奉献的心声,也结束了第二幕。纵观《大地颂歌》各幕中的音乐,都如这两幕一样,用歌声引出剧情,又在各种中结束剧目,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幕。同时,歌词本身具有叙述功能,在讲述故事情节。总之,就叙事角度而言,各幕中的音乐皆呈现了故事脉络,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二)塑造扶贫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论是扶贫者如龙书记,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扶贫工作者,还是被扶贫者如田二毛、小雅一家等为贫困所羁绊之人,都在音乐的渲染与表达中变得有血有肉。龙书记是全剧核心人物,他是十八洞村扶贫书记,不遗余力带领全村群众脱贫。刚到十八洞村,他所独唱的《使命》到《承诺》,将他共产党人的担当生动形象地表现,在将自己的10万元积蓄用以填补买电泵的空缺,一首《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将其奉献精神渲染得令人感动敬佩。留守儿童小雅则是本剧另一重要人物,她本应在校园接受知识的熏陶,然而奶奶病重,父母外出打工,残酷的现实让这个弱小可怜的女孩只能含泪告别校园,她只能在心底渴望父母归来,依偎在爱的怀抱。小雅用稚嫩清澈的嗓音唱着《做个好梦就回家》,歌声将一个对生活感到无助与对未来满怀憧憬的贫困地区小姑娘形象深刻地刻画。而在支教老师和扶贫书记的帮助下,她重新获得了追逐梦想的权力。此时,童声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情绪高涨地喊出:“请你相信,有一天我会改变我曾经的命运,我祈祷拥有一颗坚强的心灵,和眺望未来的眼睛,给我再去憧憬的勇气,在希望中拥抱自己。”歌曲将无数像小雅一样的孩子内心的坚强与追梦的勇气淋漓尽致地展现。此外,还有诸如《奋斗之歌》《一步千年》《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歌曲将当地村民的朴实纯粹、勤劳奋进形象生动描摹。
(三)深化“脱贫攻坚”主题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在这片东方热土开展扶贫工作的数年间,在人民艰苦卓绝的实践与非凡的努力下,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瞩目成绩。“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在这部史诗级歌舞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音乐紧密配合戏剧主题,并用艺术的表现力进一步深化主题。宏观来看《大地颂歌》的音乐设计蕴含了扶贫攻坚的坚定无畏气质,以及干群团结一心的精神,立体地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又饱含温情的精准扶贫中国画卷。微观来看,《开山》《使命》《根在土地》《一步千年》《马桑树儿搭灯台》《大地赤子》《万语千言》等等一首首或喜悦幸福,或庄严沉重,或热烈奔放的歌曲,将思想扶贫、经济扶贫、教育医疗扶贫、易地搬迁的扶贫故事渲染得精彩动人,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进而使得《大地颂歌》不仅仅停留在献给扶贫人的赞歌,而是升华成为一曲真正献给神州大地的颂歌。
结 语
《大地颂歌》是一部精神内核与艺术表达上皆立得住的史诗级歌舞剧,其音乐结构清晰严密,艺术语言生动流畅,将民族意蕴与现代气息有机地融合,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脱贫攻坚”这一宏大厚重的时代主题。“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也是前所未有重大主题。在扶贫题材文艺创作的潮流中,如何讲好扶贫故事,弘扬扶贫精神,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深思和引起注意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粗制滥造的机械式艺术表现,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写照,一方面要具有历史透视感和现实表现力,另一方面要引起社会共鸣度和观众共情度,《大地颂歌》的成功无疑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