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2-11-22杜艳
杜 艳
(云南省普洱卫生学校 云南普洱 665000)
近几年来,随着“实现2025年工业强国”“培养大国工匠”等国策的提出,职业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中职学校作为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发展为主导,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未来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生产、服务一线工作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中职院校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农村环境和条件发展的局限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性作用的缺失、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作用的缺位、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消极适应,使农村中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中职学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现实性、广泛性和严重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农村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不断增加,夏天平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农村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轻度不良和明显障碍检出率分别为66.46%、19.44%,其中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抑郁三个因子问题突出[1]。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中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1.农村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的局限性
农村和城镇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国少数民族村寨居多,很多少数民族仍居住在山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育质量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是制约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中年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有些农村地处偏远,没有学校,孩子为了求学很小就要离家寄宿学校。而老人在打理完家中农事、基本保障孩子温饱问题后,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其心理需求和发展。同时,农村一些不良的环境氛围,如不少男性嗜酒成性、打骂孩子,由于贫困夫妻离异或一方出走,一些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外出打工,女孩子在十几岁就结婚生育等等,对农村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进入到中职院校之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同学之间学习动机和基础、家庭环境以及消费和生活方式都不同,经济条件、见识和学识存在巨大差距。加之一些学生是在中考成绩不理想,只能进入中职院校。这些都让农村学生在内心中形成一种成长失败以及受挫的心理阴影。职业学校的学习,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及人生进行规划,但是农村学生从小在这个方面接触得比较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诸多矛盾后,更是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以此造成的心理冲击感,容易让他们产生焦虑性情绪,进而衍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这方面,农村学生的表现主要有自卑和烦躁、自我压迫感非常强、抑郁、偏激等[2]。
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社会评价对农村学生比对普通学生更加严苛。同样的想法和行为,他人一旦知道是农村学生所为,就会冠以不知父母艰辛、不知感恩、不像农村出来的朴实、勤恳等名头,同时在毕业后,面对就业、婚恋等问题,农村学生也比普通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些都说明当今的农村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存在的局限性与中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存在广泛的关联。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性作用的缺失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特别在家庭教育严重缺乏的边疆农村地区,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为学生教育起到一个连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收入过低,各方面保障机制缺乏,学校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不少农村学校常年招不到教师,教师师资欠缺,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就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语文老师兼任。教学工作本身就很繁重,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后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好了。在学校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也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可以出人头地,改变家中贫困落后的面貌就可以了,家里只用为孩子提供衣食保障,教育的问题就交给学校,因此,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家长就认为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在现今主体责任越来越明确的发展趋势下,学校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压力和教育体制机制各种弊端的限制,学校自主性不强,在学生教育中谨小慎微,生怕学生出现问题就“惹祸上身”。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大多采取压制的教育策略,要么直接让学生家长自行带回家中处理。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持有“只要学生在学校的这几年是正常的就行”的观念,很少有人会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去了解他们从小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困难和挫折、调节心理适应的不良反应、解决出现的心理危机等等。
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作用的缺位
家庭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和顺利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当今农村家庭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位,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大量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学生则交由家里的长辈或亲戚照料,导致孩子从小就脱离父母的监管,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隔代抚养、寄人篱下等引起的管教问题,让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次,部分家长虽然在学生身边,但是家长忙于奔波生计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这些家长只是过度地关注孩子是否乱花钱,每次跟学生沟通也是钱不离口,诉说自己挣钱的艰辛和抚养孩子的不易,缺少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的了解,让学生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满肚子的话无处倾述,导致学生不愿与人交往、自卑、不合群,进而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再次,有些家庭本身存在问题,如家境过于贫困、夫妻关系不和、夫妻离异或者死亡等,因此父母脾气暴躁,甚至有时候会把孩子当作自己情绪的发泄对象,动辄打骂,导致孩子从小缺少关爱和温暖,性格偏激。这样的孩子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尤其是女孩,由于青春期身心的变化以及从小与父母亲密关系的缺失,更加期待得到异性的关注和认可而产生早恋行为。在恋爱期间,因为和青春期性健康知识的缺失和性格的缺陷,导致怀孕而停滞学业、失恋造成心理问题产生的现象比比皆是。最后,农村“富二代”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家长觉得自己亏欠孩子,认为穷什么都不能穷了孩子,哪怕自己已经很困难了,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物质需求过度满足而心理需求匮乏,让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曾出现有农村男学生向同学借钱,在快手上为自己喜欢的女主播打赏金额高达八万元,最后因为还不出钱闹到学校,才告知父母前来处理。父母在四处借钱还清学生欠的钱以后,身上已没有回家的路费,还是临走前班主任觉得他们太可怜硬塞了一千块钱。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愧疚,反而觉得父母太寒酸为自己丢了人。
4.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消极适应
农村中学生因为自身行为习惯、知识见解、思想观念等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尤其在经历中考失败后,成为高中的“淘汰者”,不得已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对未来的迷茫。来到中职院校,他们也想从头开始,做一个自己喜欢、大家欢迎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性格的缺失,他们不善与人交往,觉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甚至故意排挤自己,对家长和父母的管教强词夺理,与同学、父母关系紧张,觉得没有自己可信赖的人,自我封闭明显。在学习上,他们学习动力不足,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学习兴趣。在夏天平等人的研究中发现中职农村学生学习焦虑检测率最高,主要体现在对未来发展的焦虑,他们就像玻璃上的苍蝇,渴望光明的未来,却又因为自身和环境的困境,找不到通往光明的道路。加之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行为散漫、得过且过,社会对他们“低素质”“问题学生”等“有色”评价,使农村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到自身的优势,从而否定自我、丧失自我,甚至养成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这些消极的认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中职农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中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重视“三农”发展,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社会、家庭、个体的发展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近几年,农村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对农业项目的扶持到鼓励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活动,所有战略的提出都是为了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只有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才能让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村,实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其次,农村扶贫的根本是教育扶贫,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如加强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求学提供资助和贷款服务等,优化中小学农村学生的教育环境。当然,农民进城务工仍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国家应重视农民工子女随迁就读的问题,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为农村学生创造良好的求学环境,从而促进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完善现代中职院校教育体系建设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关键。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宗旨、教育目标正在发生改变,逐渐由促进就业为导向向基础性作用转变,在学生教育的过程当中更多地提倡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1)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就存在自身认知能力欠缺、基础知识薄弱、厌学情绪严重等问题,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和自信,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如有的中职院校提出“三五”教育理念——会唱五首歌、跳五支舞、做五道菜,周末提倡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阳光文化活动,如从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加学生成功经验的体验,改变学生的自卑心态,找回自信和快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中职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用信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足,进而促进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专业成长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
(2)优化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之前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极易显现的时期。校园环境作为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应注重与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机融合。如开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创办校园心理健康期刊、开通心理求助热线、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进行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强烈氛围,不断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引进人才和走出去培训的方式,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强班主任群体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察觉能力及紧急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专业的辅导和帮助,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并转介到心理治疗机构。学校要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发挥学校在政府、社会、家庭对学生教育的桥梁作用,推动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和重视、社会对中职学生看法的转变和接纳、农民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合力,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3.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农村家长综合素质
家庭环境是子女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长作为子女重要的抚养者,其持有的教养方式、人才观和教育观将直接影响子女自我评价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中职院校农村学生家庭,为了子女身心健康能够更好地发展,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家长应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如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遇到问题注重沟通和交流,在学生面前尽量避免争吵,即使外出务工不在孩子身边,也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密感和信任感,敞开心扉,遇到困难和问题也愿意跟父母沟通;其次,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摒弃以往“唯分数论”的人才观,在孩子中考失败后能给予支持和鼓励,懂得赏识子女的优点,注重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子女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和赞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最后,家长应注重自身素质和教育知识的提高,能平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积极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与学校合作。同时,政府、学校都应该通过家长学校、成人教育、网络平台等各种形式为农村成年人提供学习平台,帮助提高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营造一个重视个体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职农村学生群体作为特殊的群体,对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和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社会和学校应高度重视中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寻求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才能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