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
2022-11-21刘艳云
刘艳云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初中“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下面笔者就以这本书的阅读为例,探讨引导学生由“浅读”到“思读”到“精读”的教学实践过程。
一、投其所好,吸引兴趣,共同参与,初步浅读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最为学生喜爱的一部。唐僧师徒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的性格特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艰难取经的坎坷经历,和各路妖怪打斗升级的趣味画面,早已深入学生的内心。但这些印象大多是动画片、电视剧留给学生的粗浅认知,停留于学生的视觉的感官上,但很多学生还没有深入阅读小说。这就如同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品鉴不到其中的滋味。所以,“整本书阅读”就要求学生必须切实阅读书籍,感受文章的内容情感。鉴于学生对这本书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喜爱,教师可提前两周布置初读任务:阅读全书,说说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讲述时要求有具体的事件、细节。课堂品鉴课上进行讲述比赛,评选最佳讲述员。此任务的布置既可保证学生对文本的基本阅读,对内容的初步掌握,又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促使学生全面投入到对小说文字的阅读中去。
二、顺势而为,抛砖引玉,启发引导,深入思考
两周后,开展《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品鉴展示课,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入对《西游记》整本书有关故事情节的讲述,对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形象分析。讲述分析中,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主要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喜爱、敬佩、羡慕乃至同情怜悯;对猪八戒的爱恨交织;对唐僧几乎无一例外的厌恶反感等几个方面。理由之充沛,依据之详实,论述之严密,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西游记》整本书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又体现了学生对人物的独特认知,更体现了学生纯真的情感好恶。
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可之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不招人喜欢的唐僧一路上都有神仙贵人相助,连多次被他误会、驱赶、念紧箍咒惩罚的孙悟空都死心塌地地保护着他?此问题的设置可将学生由关注人物的多变复杂、情节的离奇曲折、场面的瑰丽奇幻等浅层阅读拉入到深层思考。针对此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做好思考记录,再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分享交流意见。
几番讨论交流之后,学生达成一致认识:纵然唐僧是肉眼凡胎,忠奸总不分,贤愚常弄错,但他对信念的坚守和执着,对实现理想目标的一往无前,在面对艰难困苦、考验阻挠、甚至声色诱惑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它可以感天动地,彻洗人心,让神灵都为之动容,更不要说那天真烂漫、纯真无邪而又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孙悟空了。至此,教师进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已初见端倪:读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我们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浅表的理解层面上,不应该仅仅只记住文中那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有了多方了解和把握,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解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对人、事背后反映出来的情、理进行剖析,掌握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追捧,经久不衰,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名著,绝不仅仅是因为曲折离奇、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驱魔伏妖、除精打怪的酣畅淋漓,也不仅仅是因为悟空的机灵顽劣,八戒的粗憨真实,沙僧的忠贞不渝,各路妖怪、精灵的变化多端。贯穿全文、百折不挠的是唐僧取经这一主线,其他各路人马的出现,都是为了突出、烘托这一事件。而这一事件突出烘托的就是唐僧的精神——目标坚定、百折不挠;牢记初心、不忘使命。这种精神与新时期“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理想信念教育巧妙有机结合起来”的宗旨完美契合,正是青少年学生所必须了解的,也是当代青年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教师再次布置作业:再读文章,找出文中体现唐僧精神(不限于唐僧本人)的文字、章节,仔细品读,体会其内涵。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随时记录自己再读后的思考、见解、疑惑等,以备下节品鉴课交流、汇报之用。此作业布置时长一周。
三、精读文字,举一反三,联系生活,深度解读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阅读,学生已掌握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创作主旨等基本内容,但关于《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收获绝不能仅限于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精读文字,学会赏析鉴赏,掌握文字描述所运用的方法技巧,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了解小说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这一事实,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掌握小说对明朝社会人情冷暖的描摹。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章节中,八戒劝诫悟空时所说的“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如每每大难临头,八戒便叫嚷着分行李的趋利避害;如妖魔鬼怪碰到顶头上司来临时的俯首帖耳、做小伏低……因为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将这些阅读任务分解为每天部分章节进行,既不荒疏、中断阅读过程,又不因匆忙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课堂展示时,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后举荐交流形式,既保证了所有同学的参与,又突出重点。深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或疑惑。整本书阅读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或内容评论等,将自己的感悟、收获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既有助于以后的反思、沉淀,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还可以成为自己思维成长过程中的见证。
不管用何种方式,教师都要用这些过程让学生最终了解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创作主旨是小说的灵魂,各种艺术手法是保证小说质量的基本要求。这不仅仅是《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对学生以后阅读小说指明了目标方向,起到模范示例的作用。
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整本书时,往往因为没耐心或是走马观花,仅仅停留在浅层阅读上,很难循序渐进、深入理解思考整本书的内容、主旨、情感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阅读佳境后,教师要给足学生课下阅读、细品的时间,给学生一个自我消化的余地,以便学生将阅读感悟转化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验,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法改进、教学理念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自身首先应该阅读整本书。不仅要读,而且还要精读细读,运用各种方法理清该书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选择与我们课内单篇课文教学不同的方法、要求、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对整本书的研读过程,也是对自身的文学素养、学科知识的提升过程,对整本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过程,也是一位教师教育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来更好地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促进反思性实践,最终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