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散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2022-11-21令调霞
令调霞
语文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引导其积累语言,提升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散文作品往往语言优美生动,蕴含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人文情怀,所以在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散文课程资源,开发系列课程,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堂生成,调整互动话题
教材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核心素养为纲设计单元教学任务,在散文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语言建构与运用”贯穿语文学习过程的始终,把握住课堂生成资源,调整互动探讨的话题,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掌握精妙的写作手法,并展开读写综合活动,提升语言建构的能力。
在学习《故都的秋》的时候,有学生评价该作品:“这篇散文文字虽然很优美,但是整体的情感格调给人孤独、忧郁的感觉,我觉得它体现的情绪过于悲观,并不是积极向上的好作品。”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文章中虽然有孤独的心态,但是也体现了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作者还是爱自己的家乡的,他的悲秋也是因为他爱国。”教师把握住这个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讨论中,将话题从原本的“评论该作品”转换成“在字里行间体会情感”,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本中描绘秋景的句子,说说作者如何选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然后再挖掘出蕴藏其中的情感,说说作品如何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如有学生找到了“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认为作者用“破壁腰”暗示时间的变迁,体现出了悲凉的感觉,而“牵牛花”则给人一丝生气,这样就烘托了复杂的情感。还有学生认为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江南的秋和北方的秋不同,用“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体现出浓郁的情感。
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关注了此前忽略的问题,而教师也要把握住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调整互动话题,促使他们在探讨中读写结合,逐步提升语言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情感体验,比对文本信息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以优秀的散文作品常常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水平,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到对比阅读的活动中,通过挖掘文本的异同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等创作手法,最终全面提升审美赏析方面的核心素养。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哀伤,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通过文本信息体会作品的情感,深入掌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如学生可以围绕借景抒情这一点对比分析,说说作品分别选择了怎样的景物作为精神寄托,反衬出怎样的思想情感。如有学生提出在《我与地坛》中展现了荒芜而不衰败的地坛,显得宁静而有生机,表明作者虽然感到现实世界很痛苦,但是他在受到地坛的影响后,又生出了生命的希望,说明景对情的影响更大。在《荷塘月色》中则表现作者为现实生活而困扰,但是在看到荷塘后,内心的忧虑冲淡了,当他在回到现实世界后,心中却更加困惑,说明情不受景影响。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参与读写活动:“在对比文章后,你对情景交融的手法有了哪些了解呢,如果要你通过散文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你会如何写呢?”学生将审美欣赏的感悟融入到创作中,提升了写作水平。
由于审美观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这样有助于他们博采众长,体会文本的情感,挖掘作品的信息。
三、个性思维,开阔认知视野
思维成长有其自身规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培养其多向思维和个性化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散文互动讨论,说说是否有不同的观点,然后结合矛盾观点各自陈述理由,试着说服对方。教学者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分析,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让他们的思维更开阔。
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不同的观点,拓展其认知,并鼓励他们在互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想法。“在阅读《荷塘月色》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余光中觉得朱自清行文和思想十分平庸,喜欢使用女性意象,而且还显得拘谨,呈现出压抑的倾向。莫言也认为这篇散文带有病态的唯美。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接触到了不同的观点,并结合课本中的词句多角度分析,分析作品在思想、情感的呈现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如有学生从行文结构入手,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看似不太流畅,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双线索,将景物和情感描写融合在一起,在两者融合的地方,难免有难以兼顾之处。”还有学生从修辞手法入手:“这篇作品的语言具有凝练美、音乐美的特点,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展现了荷叶的美,并非专门使用女性意象,而是因为该意象十分贴切。”
个性化思考和辩证分析是思维塑造的过程,学生的思考角度会逐步变得全面化,他们分析问题也也能更全面,避免提出片面的观点。这样就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四、社会生活,渗透人文教育
增设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散文作品中常常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感悟,所以在阅读散文时,可以挖掘出不少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试着用散文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抒发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这样就能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我与地坛》一文写了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在学生阅读此文的基础上,教师联系社会生活,组织他们参与到社会调查活动中。“很多散文作者都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在拜访古迹之后,常常会有所感怀,因而创作出展现人文情怀的作品。那么,你的身边又有哪些名胜古迹呢,在近距离接触后,你的感悟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通过实地拜访、搜索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古迹的相关信息,最后将自己的感悟写成散文作品。”这样的活动体现出了人文情怀,同时也促使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如有学生参观了江南园林,发现江南园林的特点是亭台楼阁错落点缀,给人曲径通幽的感觉,同时,他也有所感悟,认识到从江南园林中能感受到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中国人一般都不喜欢直来直往,而喜欢通过委婉的方式,曲折地表达情感。所以在造园的时候,中国人也不喜欢一览无余的风景,所以通过亭台楼阁将园林分隔成若干个小区,体现出独特的韵味。
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通过信息收集、社会调查、演讲比赛等方式,学生结合实践所得创作散文作品,而教学者则要从文字入手,分析学生的思维动向,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从而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在学生阅读散文作品的同时,教师要关注他们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引导其全面掌握语言文字,并促使其思维多向发展,审美观念和对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