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2022-11-21郭弦麟

江苏教育 2022年61期
关键词:瘦金体赵佶宋徽宗

郭弦麟

宋徽宗赵佶所创的瘦金体极具个性与美学韵味,可谓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探讨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对于瘦金体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瘦金体书法的历史渊源

宋朝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宋朝的文人在艺术创作上多注重意境的表达,探究文化的内在韵味和精神气息,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绘画的代表人物,如赵佶、黄庭坚、苏轼等。赵佶融合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书法风格,在不断的临摹和学习之中形成了神采刚劲、气势如虹、清新脱俗的瘦金体。赵佶具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和较高的控笔能力,使瘦金体在形态上更为纤细、秀丽、挺拔,颇具美学韵味。作为皇帝,赵佶能够纵览历代书画佳作,艺术素养较高,在艺术环境的熏陶下自成一派。此外,宋徽宗在位期间,将绘画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创办了翰林书画院,大力培养绘画人才,他对绘画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瘦金体的发展。

二、瘦金体书法的美学韵味

瘦金体在字形、结构、笔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美感。首先,在字形上,瘦金体特别注重疏与密的关系,具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点,看似奔放不羁,但是不失法度,耐人品味。其次,在结构上,瘦金体表现为“中宫开张”。中宫紧缩使得瘦金体的字体内部紧凑,四面开张又让瘦金体显得奔放飘逸,二者相结合使得瘦金体的结构张弛有度。最后,在笔法上,瘦金体紧实、利落,起笔时笔锋明显,收笔时喜顿笔。瘦金体的笔画形态也独具特色,以往的字体偏向于行笔流畅、粗细自然过渡,但瘦金体却经常在字的撇捺上突然加粗,让字体多了一种支撑感和重量感,也让字体在整体上显得更加舒展有力。[1]

用心体悟瘦金体,可以感受到一种飘逸洒脱、不落凡尘的超然意境。这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赵佶本人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宋徽宗时期中原王朝已呈现由盛转衰的趋势,瘦金体刚劲有力、笔锋利落、清新飘逸的骨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佶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即家国衰亡、外在精神无所寄托,因而书法的横竖撇捺都有飘摇零落的虚缈感受。[2]此外宋代受道教盛行的影响,人们偏向于追求超脱、飘逸、自在的人生价值。瘦金体深受其影响,笔画细劲尖峭,刚劲挺拔,让人不禁联想到一种仙气飘飘、居高临下的整体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仙风道骨、不落凡尘的超然与洒脱,也更加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心境与感受。

三、瘦金体书法的影响

书学史上对于瘦金体的评价较为复杂。总体上人们对瘦金体的艺术价值、对赵佶的艺术造诣都给予认可,元代柳贯说瘦金体“鸿笔宛委扬清风”,赵孟頫赞其“天骨道美,逸趣蔼然”。[3]然而对瘦金体的负面评价也一直存在。有人认为瘦金体字体纤细,容易给人以疏散之感,不够端庄大气,并将瘦金体视为流俗、轻浮。瘦金体“尖”“薄”“硬”“瘦”的特点与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温”“厚”“柔”“敦”相背离,不符合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作为帝王的宋徽宗虽然在书画艺术上颇具造诣,但在政治上却碌碌无为,疏于国家大事和治国理政,历史评价低,遭到了人们的反感,有人甚至称瘦金体为“亡国体”,这些都使得愿意主动学习瘦金体的人不多。此外,瘦金体学习难度较大,很多人在临摹时往往只得其形而未得其风骨,导致作品缺乏美学韵味,就连后世很多书法大家都写不好瘦金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瘦金体的传播与发展。

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宋徽宗利用皇权创办皇家画院,使中国的绘画得到了蓬勃发展;他创造了个性鲜明的瘦金体,虽然笔画纤细却有金石之感,看似无肉却骨中带肉,看似鲜有变化却字字妙趣横生。赵佶和他的瘦金体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自创的“启功体”上也能够看到瘦金体的影子,干净、清秀、筋骨分明。后世的许多画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清新脱俗,也常用瘦金体来题画,为作品增光添彩,国画大家张大千就对瘦金体有所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赵佶的瘦金体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学习者也较少,但它仍然给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参考的范式。在学习和临摹瘦金体时,应注重夯实基本功,注意线条的流畅性,体现字体的精、气、神,突出其人文底蕴和深厚内涵,不要仅重其形而更要突出意韵的表达。综合来看,瘦金体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值得后世学习临摹及发展。

猜你喜欢

瘦金体赵佶宋徽宗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浅谈宋徽宗之“瘦金体”
《瑞鹤图》传说
《瑞鹤图》传说
赵佶书法
皇帝的小礼物
天骨遒美,逸趣霭然
赐你一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