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艺术中情感与技术的连贯性

2022-11-21丁宣铭关军

黄河之声 2022年4期
关键词:连贯性演唱者段落

丁宣铭 / 关军

一、歌曲中技术与情感的联系

声乐技术支撑与歌曲情感表达一直贯穿于声乐学习的全部过程,艺术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升华,声乐技术的运用是情感升华的必要条件,拥有良好的声乐技术是抒发歌曲情感的重要保证。声乐艺术中的技术支撑与情感表达相互依存,良好的声乐技术能更好的衬托歌曲的情感,歌曲的情感表达是艺术的最高内涵,二者不可分割、不分先后,缺少技术支撑的情感表达声音往往不尽人意,缺乏美感;同时,缺少情感表达的声音在演唱过程中情感过于呆滞,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演唱过程中字与情的关系

音乐作品连接的最小单位是音符,语言作品连接的最小单位是字,在声乐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音符与音符的连接显得尤为基础。多数演唱者在学习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忽略了字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声乐作品的细节处理不够,最直接的作用是其演唱作品吐字不清,造成演唱者的音色无法传递,并且由于演唱者归韵技术不到位,作品尾音处理脱离技术支撑,从而丧失声乐艺术中的美学表达。字与字的连接依赖声乐技术的支持,尤其是气息技术的运用,良好的气息支撑才能使字与字之间拥有充分的连接及连贯性,使作品拥有完整性。

(一)咬准字头的重要性

字头是中国汉字最基础的部分,歌唱中突出字头的清晰度显得尤为重要。字头的发声声母多以辅音开头,也就是古代汉语中所指的“五音”:唇、舌、牙、齿、喉。在歌唱时,字头(声母)发声作用很大,占的时值极短,几乎一带而过,而字头的发音决定着整首音乐作品起音的意境。咬准字头强调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使“出字”喷弹有力。出字前找准口腔内闭拢的部位,喷弹出字时追求一定的爆发力,有助于带动整个字音清楚响亮地送出口外。可以说,字正是基础。

(二)吐出字腹的重要性

字腹是汉字间最重要的发声方面,其不仅占用的时值较长,同时也是整个汉字最重要的精髓。字腹多以韵母发声构成,歌唱的发声方式是否科学,是以声音的圆润、自然为主,主要取决于韵母发声的准确、连贯、流畅与否。字腹要松开扩充,吐字要圆润。字腹是一个音节中开度最大、色彩最丰富、共鸣最丰满的部分。因此,吐圆字腹是稳定字音造型、使字头和字尾有所依附从而达到“字正”且“腔圆”的重要条件。要做到“腔圆”,字腹的发音应注意咽腔部位适度打开,在咬字吐字的同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又能圆滑地连贯起来,不仅仅需要演唱者着重对汉字有着深刻的理解,更需要演唱者有着厚实的声乐基础通过气息的运用进行连接,做到单个汉字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字腹吐圆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顺水推舟地倾向字尾。

(三)字尾归韵技术的重要性

字尾的归韵技术是是歌词音乐美学的重要保障。字尾的时值要比字腹短暂得多,力量也比字头松弛轻柔得多。字尾的归韵技术依赖朗诵的表达方式,读歌词是训练这项技术的重要方法,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歌词尾音归韵要轻,字音完整,清晰的结束,歌词归韵技术影响着整首作品的清晰程度,更是艺术作品美学传播价值的重要保障。

(四)抑扬顿挫的吐字与音高变化的关系

为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创作情感,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二度创作,汉字的发声有着抑扬顿挫的声调,也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声调,声调在音高的耦合中不仅考验作曲家的作曲技巧,更需要演唱者二度创作加上前倚音的方式使歌词更完整的演唱出来,从而达到演唱的美学表达。例如《领航》这首作品中的“情深意长”用的是mi la mi sol这四个音高,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般会在sol前面加上mi作为前倚音来突出长字的阳平声调。艺术歌曲《桥》的演唱表达也有这种艺术体现,其中第一句“水乡的小桥”中,桥是阳平声调,如果以原谱sol作为演唱音则会变成mi la mi sol“水乡的小敲”,演唱者一般会在sol前面加上mi的前倚音体现桥的二声阳平。

字与字的连接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通过科学、正确的声乐技术支撑,保障作品的连贯性及完整性,这种连贯性、完整性不仅局限于字与字连接中的气息运用,还包括歌词字头、字腹、字尾的意境处理,传递作品完整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科学、正确的发声状态、字与字的细节处理,是升华演唱过程中作品内涵,歌曲情感的重要保障。

三、演唱过程中句与情的关系

拥有良好的字节发声技术及科学的气息支撑后,还需要解决歌词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问题和文学递进关系,声乐作品中句与句的连接不仅仅是歌曲旋律递进的情感表达,也是通过歌词衬托整首作品情感的重要部分。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根据作品旋律的走向,歌词中的文学联系多数为并列或递进关系,部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忽略这种关系,不注重气息的运用,使句与句之间产生严重的脱节,从而丧失作品完整性,甚至由于声乐技术运用不到位,造成作品演唱过程中发声位置产生变化,尤其是在大音程跳跃中迫于压力进而转用错误的方式进行演唱,不仅会影响观众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往,对演唱者的声带机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句子中的发声技术

中国艺术作品、中国民歌及民族歌剧咏叹调不同于西洋音乐,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歌曲,中国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较大,中国汉字发音的复杂性也影响着中国作品的艺术走向,句子的旋律变化更考验着演唱者本人对声乐技术的掌握程度。句子中的发声技术体现在句与句中间发声位置的统一性及连贯性,尤其是大音程跳跃的过程中,发声技术的运用影响着整首作品的艺术表达,句与句子的连接是发声技术的连接,更是气息的连接,拥有统一的发声位置是保障句与句子之间统一声音的基础。

另一方面,三拍子节奏型的歌曲在句子的连接中更为明显。《长鼓敲起来》、《阳光路上》、《我和我的祖国》等这些作品中,三拍子所注重的强、弱、弱的起伏表现力需要更直接的气息进行推进,没有良好的声乐基础和气息连接,歌曲的连贯性无法得到保证,造成歌曲意境的中断。例如《阳光路上》中的第一句“走过了春和秋”,演唱者没有连贯的气息连接会演唱成“走过了、春、和、秋”,好的演唱者会加强气息的运用突出“和”这个字进而递进到“秋”字上,同时使观众对作品内容抱有期待,即“走过了春”之后还有什么的热情想法,同样,无法进行气息连贯性的递进连接在第二句的衔接将变得僵硬,使观众认为“走过了春和秋”之后是句号而不是逗号,即在第二句“走在阳光路上”中没有气息连贯性递进,无法达到承上启下的直接作用。

(二)句子中的文学关系

中国作品的创作依赖中国汉语文学,部分新创作的中国歌曲是以古诗词作为歌词进行谱曲,古诗词中的诗句则是中国汉字意境表达的精髓,而句子中的文学表达则是中国艺术作品的进一步升华。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整首作品歌词的意境,从文学的角度进行歌词分析,运用气息的强弱控制传递递进、转折的文学含义。

情感的表达在歌词文学的连接中显得更为关键,良好的声乐技术可以保证作品句子的连接,达到“声断气不断”的目的,气息的运用可以作为递进及转折歌词的补充,通过控制气息的强弱,推进歌曲中的旋律变化及情感色彩,做到“以气带情、以情动人”。

四、演唱过程中段与情的关系

(一)段落的文学递进关系

在艺术作品中,多数作品为两段歌词的结构,歌词多为并列或递进关系。演唱者在演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整体分析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更需要结合第一、第二段歌词的内涵进行作品的升华,这不仅需要演唱者本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更需要演唱者通过臆想等方式进行二度创作,达到与作者心灵相犀的、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意义。

(二)声乐艺术中的曲式分析

在声乐艺术学习的道路上,曲式分析是演唱作品前必不可少的功课,其中,大部分声乐作品为二段式结构,即A、B两个段落,A、B段落的旋律变化较大,甚至通过转调的方式进行旋律走向,其结果是两段中的节奏、音区、和声、情绪等方面拥有明显的区别。演唱者不仅需要进行歌词的分析与理解,对于曲式结构的变化也需要拥有相应的理解,结合二者进行演唱者本人的二度创作,才能更好的诠释出整首作品的情感。

(三)段落的连贯性对演唱要求

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段落之间的文学关系很大程度决定了音乐的旋律走向。部分作曲家会采用转调的手法进行旋律的书写,音乐旋律走向的不同则造成音乐作品段落之间情感色彩的不同,段落之间的技术处理在升华作品内涵中显得尤为迫切。部分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旋律走向如何变化,亦或是歌词内容不断推进,其演唱风格或气息运用一直平淡无奇,无所谓段落之间的情感色彩变化,既没有动人的音乐推进感,也缺少对作品的艺术理解。

好的技术处理能更好的诠释作品含义,升华艺术的内涵,没有过硬的声乐技术,无法运用气息强弱推进音乐走向,在段落的处理中平平淡淡,缺少热情,无法演唱出不同段落之间的不同风格,缺少情感流露,即使能完成作品的演唱,也会与观众产生距离。

段落之间的旋律走向依赖于段落之间的文学关系,而声乐技术的运用在段落之间的情感表达起着决定性作用,演唱者需通过歌词、句子之间的气息连接,达到“声断气不断”的目的,进而通过段落之间的连接,表现出“声断意不断”的歌曲色彩。

五、“声断气不断”的目的是为了“声断意不断”

“声断气不断”指的是气息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演唱者更好的音乐处理,解决演唱者演唱曲目完整性的问题,更直接的作用是通过气息的连接,达到歌曲意境不会因为歌词的中断或旋律的休止失去色彩。演唱者首先应当熟读歌词,进行歌词的分析并对作品加深理解。一方面,熟读歌词有助于演唱者在对待换气气口时抱有严谨的态度,不随意停顿换气,另一方面,用高位置朗读歌词也能增加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始终保持统一的位置歌唱,避免大音程跳跃中位置不统一等问题。

“声断意不断”则说明歌曲的意境是需要保持连贯性及统一性,有些时候更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不会因为间奏的出现或歌词的休止而放弃整体歌唱状态,肢体语言的表达不会因为沉默的歌曲进行而休止。“意不断”更突出演唱者对作品连贯性的理解,尤其是高音弱唱的技术能更好的体现出作曲家对整首作品的表达。例如《我爱你中国》中的“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中的“我”字,弱声唱高音相对强声唱响高音,整体的歌曲色彩弱声的高音结合语言文学中的“我”字更容易沁入人心,而部分歌唱家从强到渐弱的艺术处理则是演唱者自身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及理解,没有必须遵循的规定可言,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结 语

歌曲意境的变化依赖声乐技术的支撑,好的演唱者通过自身过硬的声乐技术,深层次对作品的理解,加上演唱者本人的二度创作,能把艺术的表达融入观众内心,而缺少声乐技术的支撑、缺乏对待作品的文学理解,不仅无法传递声音,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对演唱者自身的发声方法也有极大伤害。

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连贯性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连贯性不仅考验着作曲、作词人的专业素养,也是对演唱者声乐技术及理解能力的进一步验证,好的演唱者能通过字、句、段中间的气息连接使整首作品拥有充分的连贯性,训练演唱者对连贯性的概念不能局限于发声技术,还应该从歌词的文学内容进行分析,最终做到“声断气不断,声断意不断”的艺术表达。■

猜你喜欢

连贯性演唱者段落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