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高山汉婚俗仪式与民歌艺术特征探究
2022-11-21张承嘉
张承嘉
引 言
高山汉人常年生活在桂西北石山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依旧保持着从原籍带过来的、与周边少数民族迥异的性格,如纯真、热情、浪漫,且闲暇时余喜唱民歌等。同时还特别重视婚俗仪式和葬礼仪式等带有祭祀性的民俗活动,以及春节和中元节等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节日来临时通常会一起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起庆祝。高山汉的迁入多为明末清初时期,此时正处于封建制度时期,所以甚多高山汉人民中还存留着男尊女卑的刻板封建思想,这也就导致女性长期在婚姻中没有自主权,但又需要抒发自己内心苦闷不满的情绪,于是婚嫁仪式上唱哭嫁歌在传统高山汉婚俗仪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高山汉婚嫁习俗仪式考察
古人云:“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下无煤不成亲”。通常高山汉人哪家哪户有已到年纪进行婚嫁之男女,或者青年男子出行时遇见心仪姑娘,便可回家请一媒人去试探。从择偶到成婚,一切皆由父母和媒人参与和做主。只有经过明媒正娶、循礼而嫁的婚姻才被称为合理合法。这也是中国古代婚姻的主要形式,即带有包办性质的聘娶婚。这种重视婚姻礼仪的价值观,造成高山汉婚姻中最本质的内容,即情感和性爱被忽视,处处显示出男尊女卑,由此解放后也产生了许多关于反对封建迷信、包办婚姻的哭嫁歌与民歌。
另外,在繁琐冗长、注重礼节的婚礼习俗中要经历的六个步骤中,也有相对应的仪式来予以表示合乎“礼”的行为。因此居于礼而产生的以哭之动作来表达孝心、不舍成为高山汉对汉族文化表现的一种认同感,由此被现代汉族遗忘了的哭嫁歌仍在高山汉中继续传唱着。
(一)结婚之前谈婚论嫁的程序
据笔者走访和采风过程中收录的音频资料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高山汉传统的婚俗中,结婚之前有六道谈婚论嫁的程序:提亲、定亲、烧香、纳吉、送期、亲迎。每道程序都讲究礼节,符合儒家倡导的“三书六礼、人情礼俗”。
1.提亲:女孩长到适婚年龄,如被人相中,男方即派媒人来问亲,媒人需带一封红封书,内装一些钱和小红纸,重复第一次的谈话并详细介绍男方家的子弟、家财、房屋等等情况。若女方同意,便将红封书放于她家家神上以香炉压着,谓之“扎书子”。自此才算提亲成功,之后才和女方家商量定下第三次来的日期。
2.定亲礼:定亲时男方家需备好衣物鞋袜、簪银首饰、米粮酒肉等定亲礼物,请上自家亲戚来商定日子,将定亲礼送去女方家,女方则要请她们家的家族亲戚来吃一餐,谓之“订婚酒”。订婚酒结束后,由女方家散发给自己亲戚每家一包酒和一包饼。
3.烧香:即为男方父母定下结婚的具体日期。在这之前需派媒人向女方家请求准许,若女方家同意,那么今年男方家就要去女方家实行烧香礼。
4.要八字:所谓“八字”即以甲子计算的年庚、生月、日时。欲结婚之人需在二月初二这天,由媒人和男方亲戚用篮子盛装两挂肉、一只公鸡、两瓶酒、六炷香、一些纸钱(封面用一张红纸贴着),寻两个人(一人需会写八字)去到女方家中亲自动手杀鸡做饭办菜。
5.送期:男方家自要八字之后便回去寻先生选定合适的结婚日期。选好日期后,提前几个月给女方家送去即为送期。
6.结婚典礼流程:高山汉传承过来的传统汉族结婚典礼较为繁琐,规矩也颇多。解放之前,农村大都还实行传统的结婚典礼,解放之后婚礼的形式和内容逐渐接受了现代风俗,与现代婚礼无大差异。但从定亲到结婚的程序还是存在,不过不再与之前那般复杂。
(二)婚嫁当日的仪式程序
高山汉婚娶当日的流程并没有统一的范本,主要受时代变迁、民族大杂居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生活与婚礼习俗仪式大同小异。笔者根据多位当地的民间艺人以及文化工作者的口述,再结合古文献中的记载采取归纳的办法记录如下:
1.祭祖:男方在出门之前先对祖先进行烧香磕头祭拜。
2.出发:迎亲车队最好为偶数,并且迎亲行程需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
3.燃炮:迎亲礼车接亲途中需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到达女方家门时再燃放一次。
4.讨红包:当新郎的礼车到达新娘家中时,需由一男孩持茶盘等候新郎。下车后,新郎需给男孩一个红包再进入新娘的房间。
5.讨喜—新郎为新娘准备了捧花,但新娘闺房密友必须拦下新郎,新郎需答应伴娘提出的条件后再进门。
6.拜别:新人需敬拜祖先并叩拜告别父母,接下来由父亲盖上头纱,新郎鞠躬以表感谢,之后即为新娘唱哭嫁歌的过程。
7.出门:新娘出门时需由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
8.礼车:当新娘上车时,新娘的父母或长辈必须在车后洒一碗水和白米,这意味着女孩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一切都不在过问,并嘱咐女儿有吃有穿。
9.燃炮:女方至男方家途中,需一路燃放礼炮或到男方家时燃炮。
10.摸橘:新娘到达新娘家时,由一个拿着橘子的小孩迎接新婚夫妇。新娘应轻轻摸一下橘子,并给赠与红包。到了晚上需让新娘亲自剥皮吃掉,这意味着“长寿”。
11.牵新:新娘下车后,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老人拿着筛子置于新娘头上并扶着新娘进入大堂。新娘进门时不应踩到门槛,而必须越过。
12.拜堂:新娘在进入门前应越过火盆,这表明晦气和不详都被洗去了,并举行拜堂仪式;拜堂时需给公公婆婆敬茶,以示孝心,公婆接过茶水喝下后还需给新娘一个大红包。
13.入洞房:仪式完成后,将新娘送入洞房。
14.喜宴:婚礼仪式结束后需宴请客人,在喜宴上新娘可脱去礼服,换上便服与新郎向各桌敬酒,此时伴郎伴娘还要跟随左右陪酒。
15.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需站立在家门口送客。
16.闹洞房:送客结束后,新人的朋友或者兄弟姐妹就会来闹洞房,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热闹热闹。
二、高山汉婚俗仪式民歌歌词内容与特征
在高山汉的婚俗仪式过程中,拜别时唱哭嫁歌最为典型和常见。哭稼歌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和朋友的帮助以及不舍之情。传统的哭嫁歌主要表现形式为边说边唱,演唱形式多为对唱,用词较为口语化。据笔者田野调查和走访的记录来看,传统类的哭嫁歌仅有乐业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两个县还留存一些。如一首母女对唱的哭嫁歌:
女儿:我的妈呀!是你拉扯你的女儿大了嘛,母亲养我万苦辛,难报父母半点恩,你叫你的女儿咋个,分离得开妈呀!
妈:女儿是我的心头肉!你要走了,仔呀!就像把我娘母肝,肺割完一样呀!仔呀!①
这首哭嫁歌主要流行于隆林县的隆或乡、介廷乡、克长乡等高山汉聚居地区,内容主要讲述了新娘出嫁前母女之间不舍的离别之情。另外,现代哭嫁歌唱词编创带有的自由性逐渐向传统民歌唱词中所运用的七言四句体进行转变,其转变缘由可能是民歌的受众者和学习者还有存留较多,同时民歌本身就来自于劳动人民,它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并学习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高山汉婚俗仪式中,新娘在嫁到新郎家之前还需给新郎家的亲戚准备鞋子来作为嫁妆的一部分。因此高山汉的风俗歌中也有在拜堂仪式的场合中演唱《新娘散鞋敬茶歌》这个曲目,歌词内容如下“一杯茶来敬公来婆,公婆精神又欢乐哟;孙媳将对鞋来敬上,敬给公婆来靸脚哟;由于不知脚长来短,不懂穿得合不合哟;长针大线手脚来差,万望公婆孝呀孝心献哟莫外说……”②此曲再现了一幅新人拜堂仪式结束后新年将自己亲手做好的鞋子孝敬给新郎家的长辈亲戚的画面,是高山汉人民重视孝道的一种表现。
在高山汉婚俗仪式的喜宴上,还经常会演唱敬酒歌。因所敬之人不同,歌词亦不同,但曲调相同。如这首伴郎伴娘之间互敬的《敬酒歌》,歌词内容如下:“一杯酒,满满斟,情妹问哥贵庚生,哥是腊月三十晚,妹是十五闹花灯;二杯酒,进门来,妹拿壶瓶把酒塞,妹拿壶瓶斟美酒,无事不到妹家来…”③这首小调描述了在结婚喜宴上伴郎伴娘相互打情骂俏的敬酒歌,展现了婚礼现场的热闹场面。
三、高山汉婚俗仪式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新人敬酒歌》主要用于新人在结婚宴请时感谢媒人所演唱的敬酒歌,根据敬酒之人不同,歌词也随之变化,但曲调不变,有时还会加上二胡、月琴伴奏。本文以主要流行于田林县浪平乡、龙车乡、平山乡、凌云县的逻楼镇、加尤镇以及乐业的幼平乡、逻沙乡的一首《敬酒歌》为例,来分析揭示其音乐形态,其他地方的敬酒歌与此曲也比较相似,或有大同小异之处,在此就不在阐述。
这首民歌既有敬媒人的歌词内容,也有伴郎、伴娘相互敬酒的内容,歌词一般共十段,因此也被称为大十杯。此处列举前两段歌词:“一杯酒,满满斟,情妹问哥贵庚生,哥是腊月三十晚,妹是十五闹花灯;二杯酒,进门来,妹拿壶瓶把酒塞,妹拿壶瓶斟美酒,无事不到妹家来……”其音乐形态特征分析如下:
1、曲式结构
这首《新人敬酒歌》是由a、a1、a2、b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按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构成。全曲由16个小节组成,4+4+4+4的方整性结构。前三乐句的发展以a句为基础进行变化重复,第四句乐句则与前三句形成一定的对比,节奏进行比较紧凑,音区也有所下移。整体结构上比较对称、规整,旋律进行上有高起低收的意思。
2、调式音列
《新人敬酒歌》音列为:“a、b、d1、e1、#f1、a1、b1”。对应阶名为:徵、羽、宫、商、角、徵、羽。以徵音为调式主音,音域跨度为a—b1,九度,较窄。第一、二乐句的起音和落音都以徵—商进行,第三、四乐句分别以徵—羽、宫—徵进行,整体调式感觉欲扬先抑。根据地区和演唱歌手的不同,歌曲存在即兴增加装饰音的现象,大多为前倚音,也有比较复杂的双倚音和滑音。歌曲乐句的终止音变换较大,但末句仍落在调式主音—徵音上,徵调式之调性比较明确,可称之为“五声D宫之徵调式”,与高山汉其他体裁或仪式民歌的调式特征相似。
3、旋律形态
(1)音程关系
全曲的音域是在一个纯八度的中低音范畴内,最大的音程差为纯四度。旋律的进行主要以二度级进环绕逐渐向下进行,小三度的进行也比较频繁,整体旋律起伏不大。
(2)旋律走势
全曲的旋律走势主要呈向下行进的微波浪式,旋律起伏不大,起伏过程缓慢上升,整首曲子律动进行较舒徐、平稳。每乐句的尾部节奏进行延长,结合拖腔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曲调悠扬且欢快,呈现一副喜庆、欢乐的氛围。
(3)旋律展开手法
首先,《新人敬酒歌》主要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旋律展开手法,第1—4小节和5—8小节:其次,同头换尾的发展手法也有使用;第5—8小节和第9—12小节:另外,首尾句也运用对比的手法,尾句节奏相对首句节奏进行较为密集,且两句最大音区差距十一度。
4、节奏律动
全曲的节拍为2/4拍节拍,速度为中速偏快。节奏型方面以四分音符为主,其中穿插了部分前短后长的大附点,使音乐有向前行进的感觉。结合不同地区的习惯,此曲演唱的速度变化较大,即兴性强,节拍以2拍子或4拍子较多。偶有地区因居住和壮、瑶族等少数民族混居,受其影响偶尔会出现3拍子倾向,如隆林县下辖部分高山汉居住地。据笔者调查,3拍子现象的产生与当地高山汉人民语言音调的转换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另外句逗划分的改变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结 语
风俗歌的音乐以讲述高山汉人民的感情生活的题材比较多,特别是婚礼习俗中的情感抒发,因此在他们的审美感知上是以歌词间所表达的情感为核心的,所以音乐结构上往往比较简单、对称。旋律发展上与他们说话多讲的语言音调相接近,旋律起伏较小,乐思内容变化不大。通过对以上婚俗仪式民歌的分析,调式方面以五声徵调式为主。歌词方面,以一字一音居多,与旋律结合紧密,节奏根据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与高山汉其他民歌相比,节奏型上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交替使用为主,延留音的使用作用相同,偶有装饰音自由的添加。综上,风俗歌的音乐属于比较抒情动听的,歌词内容丰富且与音乐发展结合紧密是属于风俗歌独特的魅力。■
注释:
① 歌词引自隆林县歌手王玉英演唱唱词,笔者记录。
② 歌词引自隆林县歌手王玉英收集的唱本资料,笔者整理。
③ 引自乐业县歌手周长轮演唱唱词,笔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