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本”精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2-11-21丛文刘巍
丛 文 刘 巍
(1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精准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提出背景
2016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与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实现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至服务育人的全过程,教学环境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要不断改革、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应用,推进日常教学活动中深入、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对学生的学习、作业、综合素质的养成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示着新一轮教育改革已经来临,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也在此次“双减”之中愈发被凸显出来。随着“课堂革命”地不断深化,以教授为导向的课堂正逐步向以学习为导向的课堂转变,这正是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学习型课堂,即“精准课堂”教学。
(二)研究现状
“精准课堂”源于国外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与以往的经验主义教学相比有了更大优势。
目前在我国有关“精准课堂”的概念研究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阐释。精准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决策方面。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学习型社会鼓励学习性教育,学习教育就要创建学习型课堂,就是要在对课程、教学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精确把握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精准设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并全程监测学生课堂表现,使整个精准课堂教学过程达到可调控、可度量、可评价的要求,最终实现“以生为本,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为本”精准课堂教学意义、价值及界定
(一)意义
新时期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重视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社会的发展呼唤我们的教育从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生在掌握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乐于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使教育充满阳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师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创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使学校成为绽放生命、励志求知的百花园;使教师成为与时俱进、激扬生命的教育人;使学生、教师及课堂的直接参与者都成为快乐学习和成长的个体,全面培养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时代新人。
(二)价值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学情把握缺位、教学调控迷失、学业负担过重、重复训练频发、形成性评价缺失等五大薄弱环节难以用传统方式解决,迫切需要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方法加以改变。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流畅度”列为精准课堂的主要衡量指标,它包含“准确度”和“速度”两个方面,既包括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准确度,也包括熟练运用知识和技能的速度。为了达到精准教学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练习与测量列为精准教学的主要程序和方法,采用固定的频率进行练习与测量,并持续开展记录和纠正,以获得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精准课堂可进行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和精确诊断,赋予课堂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界定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改革迎来新的趋势,“精准课堂”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使命,它将以大数据分析作为技术手段,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政策为依托目标,尤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精”与“准”下功夫,对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知识掌握情况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特点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和评估,从而实现精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准调整教学内容、精准设计教学活动、精准评价学习表现。与此同时,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总结,课后第一时间再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匹配。在学生层面形成涵盖学生学习水平统计情况的分析与记录;在教师层面上及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时效性,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以便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有效落实,真正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即时调整教学,促使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可控、可测,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交互学习能力,实现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即“学为中心”。
三、“以学为本”精准课堂教学研究的目标
1.打造精准课堂教学样板,为课堂教学实践积累理论依据并提供实践案例。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获得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实现“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价值追求,确立“构建‘以学为本’的精准课堂”实践教学研究。精准课堂不仅可进行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和精确诊断,还能够帮助学生、教师以及直接参与者都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结构。
2.助力个性化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实施。“以学为本”的教育能够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成长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尤其是学习者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后,通过合作方式显现自身学习优势,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彼此的长处。
3.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课程质量。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局限性大等问题,精准课堂以设备和资源的网络化为基础,在互联网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使资源配置更丰富,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途径与体量。
4.打破以学校为绝对主体的教育壁垒,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精准课堂下,学生能够以互联网为媒介,搜集和传递知识,共享和优化各类网络学习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反复视听,直到知识融会贯通。互联网使这种教学方式变得更加丰富灵活,同时引导学习者主动开展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掌握更多学习技能,以此来满足随着自身年龄增长不断需要增强的认知需求。
5.改革以传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解决部分课堂“教师主宰,学生被宰”“教师主讲,学生听讲”“教师主问,学生主答”的局面,建立内驱式自主汲取的学习生态,建立师生平等共生的教育生态,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而且教师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从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形成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四、精准课堂教学研究措施
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策略研究为思路,按照“调查分析——论证实践——论证总结——理论推广的研究程序进行。
首先,针对牡丹江市五所直属学校、四城区、六县(市)的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以各所学校为基础单位,根据每所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初步调研,并对该校教育教学中的现状进行诊断,接着将调研结果形成系统的调研报告,梳理出发现的问题,最后在研究中形成该研究项目。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调研分析改善各学校存在的相关问题。例如,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旧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即“教师主宰,学生被宰”;教师教学环节程式化,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新思潮冲击下,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精准定位,无法更好地逆行教学;学生学习过程单一化,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旧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参与度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掌握能力,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缺少高阶思维训练的问题。从理论构建着手,以课堂实践为阵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有效地解决以上论述的问题。
其次,根据牡丹江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对“学本式教学”下“精准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确定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精准课堂”的研究主体。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资源,并利用大数据及精准分析,增强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把控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预判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时效性、更符合教学实际。同时,加快推进全景视频直播等智慧场景应用进入课堂,以大数据为支持和导向,运用智慧化教学手段有力支撑精准教学。加强课程教学中微课、翻转课堂、spoc、mooc等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实现智慧校园与精准教学的深度融合。
此外,开展各项理论培训和教研论坛以及有意义的学术研讨,这些举措与机会帮助教师了解精准课堂的理论界定,掌握精准课堂的教学手段,让教师不仅对精准课堂有一定的认知,而且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有价值的阶段性成果。最后,逐渐扩大“学本式精准课堂”理论辐射面投入具体课堂应用的影响,逐步辐射到牡丹江市整个区域内的小学,促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五、学本式成长教育的成果
牡丹江地区开展“学本式成长教育”研究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明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学情把握缺位、教学调控迷失、学业担过重、重复训练频发、形成性评价缺失等五大薄弱环节难以用传统的方式解决的问题。
其二,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流畅度”列为精准课堂的主要衡量指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练习与测量列为精准教学的主要程序和方法,采用固定的频率进行练习与测量,并持续开展记录和纠正,以获得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
其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改变了教育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认识的层面的问题,教师开始真正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地位,不断启发学生,增强学生参与度,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其四,教师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和精确诊断,赋予“课堂”更加丰富的内涵。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帮助学生补齐学习基础。
其五,强化了教师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教师能够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六,解决了受教学资源的限制、课程的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限制,多元课程途径不能落实等问题,有效实现了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其七,解决了部分教师教学预案与教学实际不相符的问题。“方法梳理”不是精准课堂的教育,但是“学法运用”却是“以学为本”精准课堂教学的基础;“设置提问”不是精准课堂的教育,“问题导学”却是“以学为本”精准课堂教学的主线;“翻转颠覆”不是精准课堂的初衷,“守正回归”却是“以学为本”的精准课堂的本质。
迄今为止,精准课堂教学在国内外都没有形成统一且成熟的概念。当下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开展也是浅尝辄止,还需不断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要想教学生发现“真理”,就必须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和途径。“以学为本”强调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其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真理”。”精准课堂“致力于为学生、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精准设计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让教学效果可衡量、可调控,最终达到“以生为本,私人定制”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实现“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一目标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