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思路和途径
——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21王丹刘刚邓建
王 丹 刘 刚 邓 建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一
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在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2020年度,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是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非“双一流”高校而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大利好。
首先,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来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就成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一个必然衡量尺度和建设目标。
其次,“双万计划”中的“建设原则”明确指出,一流本科专业要“分‘赛道’建设”,鼓励支持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就人才培养的性质来看,此建设原则所指向的即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两种思路——学术型和应用型。因此,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定位、历史沿革以及特色优势来确定学术型或应用型的建设思路。
最后,“双万计划”中“报送专业需具备的条件”显示出五个基本关注点,即“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五个条件“标准模糊、条件的可比性差,实践中操作起来更多只能靠主观评价”[2]。而结合“双一流”建设、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和“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等“国家有关专业建设的顶层制度文件”要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范畴”则可以确定为“专业目标与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6个方面”[3]。从关系思维来看,这六个专业要素在具有各自独特规定性的同时又显示出彼此关联、互相支撑的多重交互关系;从整体思维来看,这六个专业要素的独立性和关系性又共同构成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综合建设标准和综合考量标准。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年建设方案》结合自身三大特色优势(即思政育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应用特色+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海洋特色、岭南特色+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提出四大建设目标:一是强化立德树人,以课程思政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将立德树人切实贯彻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二是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备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全面进步,争创一流;四是凸显行业特色(海洋特色)和地方特色(岭南特色),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周期中融入海洋元素和岭南文化元素。
四大建设目标中提到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实践教学平台的“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全程覆盖”、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共融”为特色的一种“人文与应用相得益彰、理论与实践一体两翼的传统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强化和凸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和实现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最佳切入角度。
《三年建设方案》对于实践教学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继续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以“校内常规实习基地群”和“校外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地域性商会”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二是统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训练的相互配套、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一体化。针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结合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诸多考量要素,本文拟以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理念和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形式、课程考核和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以期促进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并对同级别、同类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所启发。
二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面向应用的培养目标为旨归,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教学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学生直接体验与感知、操作、验证与反思、创造与创新等方式,进行知识内化、养成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多主体、多要素协同的教学活动。”[5]但受制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强大历史惯性,改变“重理论、轻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非一朝一夕可成。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是建设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实现专业定位的具体抓手。
本文所谓实践课程群,指的是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而非通识实践课程,是包括基础写作训练、应用写作训练、读书报告、诗词背诵、说话实训、教学实训、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课程版块。目前,广东海洋大学以及其他地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上普遍存在着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就业岗位关联度不高,实践训练缺乏实战性;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要素融入性不强;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不够多元化等。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管理、师资、教学、考核、质监等方面统筹改革才能完成。
(一)教学组织建设
成立实践教学教研室和实践教学协同管理小组,是实践教学有序进行、有效开展的重要组织保障。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具有跨课程模块、大一到大四全程覆盖、组织形式多样等不同于专业理论课的独有特点,这对实践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协同管理小组由教学副院长、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院办工作人员共同构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考核是实践教学协同管理小组最主要的工作。管理小组在每个学期末提前制定新学期实践教学计划,要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结合学校学院年度安排,创新形式开展实践课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管理小组要帮助师生解决教学地点、经费、专家指导等具体问题。这是就微观层面而言。就宏观层面来说,实践教学管理则包含了对国家、省以及学校相关政策、规定的领会和认识[6]。
(二)教学理念和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作为教学主体,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学院尤其是实践教学协同管理小组要加强宣传,让教师们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进而重视实践教学。要引导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内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面向应用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拓展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养渠道,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主持和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使教师将实践经历和实战经验融入实践教学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7]。对于有社会职务的教师,如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市级以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校级或市级以上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等,管理小组要与之多交流,请他们多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建设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要素,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战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课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亟待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群——基础写作训练、应用写作训练、读书报告、诗词背诵、说话实训、教学实训、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都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舞台。
以基础写作训练为例,教师在评阅和讲解时,应对写作技能和价值观进行双重审核,既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又强化价值层面纠偏,发现学生作品对社会、人生、人性、自然的思考和感受出现价值偏颇时,要及时纠正。如文学1215班一位同学在本学期提交的基础写作训练中有一首诗——《阳光割在我的脖颈》:“鼻子套上袜子,泥土深深啃进牙齿/衣服困在身上像硬邦邦的棺材/他人的目光把我锁进偏见/坑洼的水泥路用力吮吸我的脚趾/大步踏在炎热的冬天/前方的道路辽阔且狭窄/时间像纤绳,勒进我的肩膀/我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船上堆满了空虚/阳光割在我的脖颈/生活是断头台”。在充分肯定这首诗的主题(整体是一个受压迫者的隐喻)、写作手法(陌生化、感官综合体验描写)等之后,笔者指出整首诗的灰暗色调——没有看到受压迫者的积极反抗和希望的曙光,以此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领。
笔者在其他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也一直身体力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在应用写作训练、说话实训、毕业实习等课程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协作意识和担当意识、吃苦作风和严谨作风。在读书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课程中,强化学术研究在人类发展中的价值、创新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学术研究的品格和思维、学术研究所需要的耐性和艰辛、学术研究与其他岗位工作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等,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专题资料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时间管控能力、追求精致的工作意识以及恒心和毅力等工作品质。在诗词背诵篇目的设置上注重融合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实训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2.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战性,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即具备在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机构、传媒机构、对外交流机构及各类企业从事公务行政、文案、宣传、文秘、教育培训及其他相关工作的本领、思维和热情。这种职业行动能力具体表现为“会写”(文字表达能力、全方位写作能力)“会说”(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会做”(办公业务能力、处事执行能力等实际操作能力)三个核心实践层面。以“会写”“会说”“会做”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方向,以课程具体教学任务和学生岗位任务为导向,笔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探索性变革。
以写作训练为例,应用写作训练是第三学年(第5学期)在校内分散进行的专业综合实践,旨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巩固专业知识,训练汉语应用写作技能,要求每名学生在第三学年(第5学期)内完成总字数1.5万字左右的30篇不同形式的应用文。以往的情况是:学生自选文体,完全是放任式的自由写作,缺乏应用文写作应该具有的现场性和实战性。笔者采用“学院管理小组+教师+班级”的方式,院、系领导把自己完成的学院和系里的行政事务性应用写作整理成教学内容,包括学校布置任务的文件和通知、院系领导开展工作的实施方案、院系领导完成任务的写作成果等要素。有问题,有过程,有答案。指导教师熟悉这些教学内容后,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样,一是学生的应用写作训练可以成为有具体任务的实战型训练,二是指导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岗位型的应用写作训练,与学生同任务、同思考、同工作,进而实质性提升训练的质量。基础写作训练要求每名学生在第一学年(第1、2学期)内完成60篇文章,共3万字左右,指导教师需要在每个学期末评阅约2100篇、超过105万字的文章(每个指导教师带两个教学班,共70人左右),操作的难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成绩的公平性。笔者在评阅环节创新性地采用“精批精讲学生代表作”的方式,学生在30篇文章中标出2-3篇代表作,教师评阅时对代表作重在质的考核,对非代表作重在量的考核,以此完成对学生个体的等级评价。在完成对学生个体等级评价的基础上,在全班范围内选择8篇左右各体裁优秀例文,让同学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赏析,笔者在对优秀例文进行评述的同时,对学生的优秀赏析发言也进行评述,这使得基础写作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写作延伸至文学批评,深化和拓展了专业实践课的意义和价值。
说话实训和诗词背诵旨在训练和提升学生“会说”的能力。为增强实战色彩,提升训练效果,这两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均采用了比赛的形式。说话实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学年(第3学期)在校内集中进行的专业综合实践,要求每名学生在第二学年(第3学期)接受一次朗诵训练、一次演讲训练和1次辩论训练。笔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两个教学班内部进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下一步拟采用以教学系为单位的“学院管理小组+n名教师+现场比赛”的方式,即教学系组织全系范围内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比赛组委会完全由学生构成,学生独立组织比赛,授课教师为各班级的带队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参赛。这样,既可提高该课程训练的实战性,又可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并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诗词背诵要求每名学生在第三学年(第5学期)内完成300首诗词的背诵训练,使学生能够达到“出口成章”。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的是“奠定学生文学基础,强化学生背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以往采用的是学生自选篇章,教师按时抽查的教学方式,其缺点有二:一是单一的强化型记忆容易引发枯燥感,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二是学生自选篇目,容易出现避重就轻、避难趋易、避新趋旧的现象,用大量中小学时期或专业理论课要求背诵的篇章应付了事。笔者所在学院下一步拟增加“诗词大会”环节,采用“学院管理小组+n名教师+现场比赛”的方式,由学院向学校教务部门申请立项承办校级“诗词大会”比赛,实践课教研室统一设计和布置背诵篇目,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全校学生同台竞技,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尊严感和学习动力。兼具“会说”“会做”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训,下一步也拟采取“授课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训练学生的备课能力和讲课能力,为毕业后走上讲台做好准备。
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中,创新专业实践课指导方式,以教师指导为主、强化学生互助。一方面,以教师指导为主,教师指导是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集体指导重点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个别指导则因人而异具体解决个别同学的个别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小组互助作用,在毕业论文小组、毕业实习小组中强化互助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以讨论的形式解决一些浅层次问题。这种指导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课程考核体系建设
改革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实现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专业实践课课程考核在重视实践成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出勤率、参与度、参与效果、团队协作能力、单位反馈意见等纳入学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往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更多依赖出勤率,即参加实践课动员会和总结会的出勤情况。事实上,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中的深度思考、课堂讨论时的深度参与、在同一任务小组中的分工协作程度、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等都应该作为学生平时考核的主要构成部分。以说话实训课中的辩论赛为例,无论是班级内部还是班际之间举行辩论赛,每个辩论小组都要召开小组会议了解赛制、讨论辩题、进行辩手分工、多次切磋演练。辩论赛比的不是个人,而是团队。学生在准备辩论赛中的表现就不亚于在辩论赛场上的表现,因此被纳入考核视角当中。
建立实践课程成绩评定认定弹性制度。专业实践课可以视为一种虚拟练兵,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真正“上战场”时的实践能力,但如果学生已经在“战场”上取得战绩,如在高级别学科竞赛中获奖、发表了高水准文学作品或高级别学术论文等,那么这些战绩可以认定为相关实践课程的考核成绩。以基础写作训练为例,其教学内容就是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文体的撰写活动。如果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或其他同层次比赛获得了一等奖,那么,其基础写作训练成绩就可以认定为优秀等级。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专业建设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各司其职。在实践教学协同管理小组的组织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了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即日常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估相结合,综合性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检查相结合,强化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常态化、过程化和系统化,有效地达到了监控目的。已经逐步实现三方面的目标:一是师生质量意识显著提高,形成思想重视质量、制度保证质量、工作追求质量的实践课教学文化氛围。二是教学秩序更加规范,师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定,自觉健全和抓实实践课程的过程。三是实践课教学成果更加丰硕,教师的教研活动,学生公开发表作品、学生大创项目等,都不断获得新成绩、新突破。2020-2021两年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获批校级、省级教改项目十余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批各级大创项目十余项。
三
2021年11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广东省2021年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公示》[8],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省内该专业第三顺位成为推荐对象。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都是“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工程”[9]。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点要明确自身专业定位,盘点自身专业建设积累和特色优势,对标一流专业建设的各项显性和隐性标准,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目标。
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教育部相关指导意见的具体实践,是对汉语言文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际助力。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中“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部分,着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并将上述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一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中去。这一方面使得专业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得以具体实现,另一方面也把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解推向了更深的层面,对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一定助益。
二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版块的整体性改革与建设,对文科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启发意义。以往实践教学研究大多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应用转型”等的宏观探讨,虽涉及面大,但相对空洞,可操作性不够强。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群为研究对象,从组织机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出具体的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意在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的一些理念、思路和做法,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其他专业——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以及其他文科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是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课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开拓性改革与建设。课程思政与专业理论课的融合已较为普遍,但就目前所见,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课的融合尚未出现。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年建设方案中的设计内容进行计划实施,积极落实课程思政,在基础写作训练、应用写作训练、读书报告、诗词背诵、说话实训、教学实训、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中植入和强化思政要素,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真正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一些具体做法可供相关教师参考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