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研究
2022-11-21鲜娓娓
鲜 娓 娓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高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纲要》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行动指南。课堂教学是贯彻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利用好这个主渠道,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点,践行思政教育理念,使各门课程充分发挥各自的思政育人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道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对于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至关重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除了工具性的特征,语言还兼具人文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文化因素,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语言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因素、价值观念的传递与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样重要,不容忽视。大学英语课程除了承担着纯粹语言知识的所谓“教学”目标以外,还承担着在思想品德方面影响人、塑造人的“育人”目标。具体来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因势利导,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融入相应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其积极上进的进取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美好善良的品质、高尚的德行,积极乐观的心态,明辨是非的能力,拓宽视野;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体系,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十分重要。
二、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现状
(一)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具有局限性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以“教”为中心和以考试过级为导向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度重视知识点和应试技巧讲解,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另外,从课时分配上来看,传统大学英语课时也是非常有限的,不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学英语课程包括精读与听说两部分,整门课程一学期的课时为64学时。要在一学期的规定学时内完成大学英语精读和听说的内容,教学任务重,内容多,时间紧,导致很多优质的思政素材只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无法进一步优化设计,从而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思政素材繁杂,缺乏精选
随着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各大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增补了大量思政要素的大学英语新教材应运而生。这些教材不仅根据“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的英语素材,有的还配有专门的思政版官方电子教案,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但是,笔者注意到,这些思政素材种类繁多,如果将其中一些内容优质、相关度较高、启发性较强的素材内容与英语语言教学结合得当,自然相得益彰,但如果不加筛选,盲目实行“拿来主义”,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不得要领,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思政教育局限于课堂授课环节,缺乏延续性
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复习巩固等多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但由于受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限制,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将重心放在课堂授课阶段,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任务完成情况受到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完成效果无法及时得到监管和反馈,因此,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只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思政内容而忽视了课前和课后两个关键环节,导致思政教育未能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缺乏延续性。
三、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途径
(一)利用网络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和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微课、慕课(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在各高校被广泛采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成果。资源丰富、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平台起到了有效连接作用,实现了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教师线下课堂授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工具授课和学习可以弥补线下课时不足的缺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化,把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3]。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将线上相关教学资源尤其是思政相关补充材料纳入整体教学设计,根据学情安排线上教学内容,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及时接收学习资源和任务并按要求自主完成。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与老师进行讨论和询问,与教师灌输式讲课、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课堂相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入了更多更丰富的思政素材,使得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触面更大,学习方式更加自由灵活,学习兴趣更易被激发,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相应的思政教育。
以《大学英语精读(Book 4)》第七单元课文TheLuncheon(《午餐》) 为例,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等上传关于西餐点餐的英语视频作为预习任务的一部分,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比枯燥的文字材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线上内容进行准备时,教师可将观看视频设置为必须完成的任务点,并设置相关练习,学生的完成情况将被学习平台自动计入平时成绩,成为过程评价的一部分。也可将观看视频作为翻转课堂的前期任务,课堂上请学生将视频内容要点用英语口述或表演出来,同时让学生展开关于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的讨论,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注重餐桌礼仪,提升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修养。此外,在介绍本文作者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线上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关于英国作家毛姆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也可设置在线讨论,通过学习平台对认真阅读并发表观点的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并帮养成阅读经典、充实自己的好习惯。
(二)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的汇总和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挖教材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元素,培养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开阔视野、陶冶情操。”[4]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多为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素材,内容涵盖社会、经济、历史、科技等众多方面,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汲取西方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因素,并找到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点,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整合,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政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元素简单堆砌,生搬硬套,让学习者难以理解,更不用提入脑入心;也不是为了达到课程育人目标而急于求成,强行拼凑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的思政内容,或盲目加入一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活动,徒有表面而内里中空,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德行”的领路人,高校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做善于发现“课程思政”切入点、善于收集整理思政素材、善于设计构思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从教学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巧妙运用,精准输入,激发情感,引发思考,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Book 4)》的讲授过程中,将课文WhyITeach(《我为什么要教书》)与学生的择业观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加深对职业选择和规划的思考,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讲到课文TheDayMotherCried(《妈妈哭的那天》),将真情实感融入课文内容讲解与剖析,通过互动启发式教学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真挚情感,教会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以实际行动去理解和感谢父母对孩子的无私付出和深沉大爱,从而树立将来要为创建和谐家庭而做出切实努力的意识。
(三)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程思政并非教学内容的补充,而是融于所有教学环节之中,每个环节的思政资源都需要重新考虑。”[5]只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其视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才能将课程育人的效能最大化,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要性文件,一份涵盖育人目标的教学大纲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整体性的参照和引领,也是“课程思政”从源头上得到落实的有效保证。在具体的授课环节,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个性化,有利于切实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课前准备阶段,除了教材内容的预习任务外,大学英语教师可布置一到三分钟的口语任务,要求学生用英语报道新闻,或用英语介绍趣味知识等。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增加了英语知识的学习,也能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对某个话题的深入了解而无形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例如,抗疫相关主题加深了学生对国家强大的认识,引发了他们对平民英雄的敬仰;科技创新相关主题尤其是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自豪感;传统文化相关主题让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有利于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课中讲授阶段,在课文内容分析时引入相关的思政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辨能力,也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话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语言点讲解时可选取一些包涵文化意义或道德因素的例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输入思政内容。课后巩固阶段,选取课文相关的话题进行主题演讲,英语写作练习、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等形式都可以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化拓展,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思政教育的成果。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相关课程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协作和探索。开展思政教育也不是脱离教材、脱离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硬性堆砌,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只有将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落实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