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分析与研究
2022-11-21池源
池 源
(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江苏 泗阳 223700)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进行区别对待。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有效地加入分层教学模式,将班级内每个学生通过知识水平、学习掌握情况、接收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划分提升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增强信息信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1.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入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是具有很明显的创造性且贴合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科目体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其主要职责不仅仅只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知识方便生活。因此,一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技能以及信息素养为主的双重核心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是由于在基础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地带,因此也是有许多教学上的弊端。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信息技术学由于不纳入统考范围内,因此很难引起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再加上课程课时分配较少,导致课程内容较为紧凑。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压力下,教师更应当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习,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切实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内容在表面上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实则却是采用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恰恰就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漏洞与不公所在。现代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进步与提高。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区别对待下获得更好地发展和提高。
2.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2.1 采用分层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国内外不少著名教学家曾指出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不同个性,采用个性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处也较为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则成为了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环节中则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采用分类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
以《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为例。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像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电话费的收取、工资表格的统计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对处理数据的速度和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计算机成为最有效的数据处理工具。作为中学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数据的处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如何在工作表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而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利用公式、函数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难点在于能够根据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学习方面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重难点内容提前设计好分层教学目标。针对于较高层次的学习,学习目标是熟练掌握本次课程所学知识,能够准确分析数据,并熟练运用函数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而中等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掌握课本知识,能够正确完成书本上的操作练习即可;而低层次学生则是能够记住本科所学知识,完成基本操作,记得一至两个函数公式的应用即可。
2.2 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科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初中信息技术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及操作兴趣,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学生所在操作过程中所呈现的熟练度、技能掌握情况、操作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在分层教学法中,教师所采用的评价依据是“渐进式”的评价标准,教师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符合该层次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当学生独立并且顺利准确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教室内就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运用正面且积极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通过评价内容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理论知识较低,但操作能力极强的学生。教师如果仅仅只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能力的高低是非常不公平且不全面的。会大幅度阻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且评价内容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则是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评价过程变得更加地科学化。
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分层教学的动态变化。教师要明白目标的分层,是随着教学内容而随之变化的,而学生的分层则是要依据当前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不断更改的。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能力水平可能会超出原本的层次,因此,就需要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变化,并及时地做出调整。使学生通过不断地超越自我,获得能力的提升。
3.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3.1 对学生进行分层,合理提高分层教学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为主,以学生为本展开分层教学,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基础工作,才能发挥分层教学的最大效果。教师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合理地分层才能让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在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上,为了使得分层更加的准确,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调查方式,提前对学生做好调查,并进行分析,最后在进行分层。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前通过谈话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为之后的学生分层环节打下基础。首先是问卷调查法,教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向学生提问,如常用的文件处理软件有哪几种?电脑软件的具体作用?或者是了解学生平常使用电脑的频率及使用电脑的作用,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其次是访谈法,教师可以在第一次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访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来询问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问题。或者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入手,看哪些学生能够正确操作电脑中的游戏,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掌握情况。最后则是观察法,观察法通常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情况,以及当前对任务操作的熟练情况,摸清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当前所具备的能力水平,以此为基准进行有效分层。
教师在进行了摸底了解后就可以根据前期所调查的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层。在进行分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学生。A类学生对应的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该类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水平,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课堂上能够理解教师所教授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进行正确的操作。B类学生对应的中等水平的学生,该类学生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但是由于学习习惯较差,对知识的求知欲不强,无法主动探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C类学生则是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此前从未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一窍不通,在操作方面更是有很大的缺陷。再根据这三类条件进行学生分层后,再通过分组将这三类学生合理地分布在各个小组内,以此来达成共同帮助、互相学习的目标。但小组内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变化,学习的学习态度进行变化和调整,运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3.2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集中体现,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在分层次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且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利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之后,就需要教师按照不同层次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例如,在七年级《信息数字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信息编码作为本次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项重要技术。计算机的诞生和普及,有力推动了信息编码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人们对信息处理、传输、保存、发布的速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信息编码技术便应运而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内部处理信息是用二进制表示;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目标。C类初级水平的学生只需要初步掌握最基础的信息编码概念与知识,了解其用途即可;B类的学生则需要在C类学生掌握信息编码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二进制运算的原理及其运算过程及操作;A类学生则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除开教材中的信息编码方式外,可以拓展延伸了解一下八进制、十六进制等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3.3 教学任务分层。在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同的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安排。基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一现象不仅是因学生自身能力造成,同时也是教学模式不恰当导致学生发展情况相差较多。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采取布置不同学习任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不觉得吃力的同时发展自身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理论知识和操作两方面进行分层任务设计,教师可以设计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及开放任务,运用这样逐渐增加难度的任务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例如,在七年级《WPS文字》一课中,教材中要求学生为文档设计封面,对于只掌握了初级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来说,只需要要求学生做好基础的任务,对电子板报中的文字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掌握插入艺术字、添加文本框等应用方式;中级水平的学生则需要在添加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图文的排版处理,将整个版面进行调整;高级水平的学生则是从版面设计到文字写作再到美化板报,制作整个封面的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低层级的学生率先完成了层级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挑战高一层级的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
3.4 注重分层评价,推动整体提高。将学生、学习目标、教学方法进行了合理的分层后就代表着学生课堂收获、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内容、统一的评价方式面向所有的学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统一的评价方式,则会对学生产生一定不良的影响。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分层获得收获,但是如果教师不及时地进行鼓励与指导,则会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分层评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认清楚自己在当前学习中的所持有的能力水平,以及在本次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之处。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逐渐增强。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评价内容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明确的认知。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始终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并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促进学习的进步。而教师在评价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重视该类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运用鼓励、肯定的语言内容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升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而对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则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面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样也是要采用正面的语言内容,用缓和的语气直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方法。而对于高层次学生来说,教师要采用竞争性评价方式,适中运用高标准、高要求的方式面对该类学生,让学生通过竞争性评价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
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在分层次教学中也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胜负欲,使不用层次的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在通过不同层次互帮互助过程中,能够实现共同提高。教师则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尊重给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展开合理的分层,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自我的提升,使分层教学效果运用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