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2-11-21

读与写 2022年27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应用题题目

陈 刚

(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山丹中心小学 甘肃 武山 741313)

尽管是以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基础的知识概念为主要考查内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仍旧是一种颇具信息复合特征与知识元素多维呈现性的题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改变学生们的这一固有偏见并切实优化他们思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对应用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多元改良,围绕“趣味”的主题设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体现出数学应用课堂的生动展示性、活动应用性、生本参与性和个性照顾性,进而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取得更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具体来说,这些措施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小学生天生就对新鲜的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这种事物出现在课堂当中,更是会激发起他们巨大的了解诉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课堂当中应当有意识地减少传统元素的应用比重,转而将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点亮课堂色彩的主要工具,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能从多方面角度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效率。

1.1 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题干内容的表现。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小学数学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抽象性特点,而这些知识点在应用题中的存在方式往往更具有复杂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感性化、一维化特征,对那些需要大量抽象处理才能理解的理论内容既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缺乏必要的执行条件。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小学数学教师要凭借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呈现多元化、生动化的巨大优势,用图画、声音和影像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形式去表现知识信息,从而让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学知识内容不再感到费解。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这些资源中添加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成分,让学生在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同时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从而实现趣味数学教学成果的进一步优化。

比如在带领学生处理涉及《认识图形(一)》这一课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播放一段视频给学生们看,将题目中所出现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在电子屏幕上,同时借助这些角色之间所发生的一些故事来表现出题目中的若干数据信息,让学生能够以更加新鲜的方式去准确了解题干,以此来实现“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1.2 借助多媒体技术在题目讲解中引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小学生们所获取的绝大多数基础知识都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更能让学生们形成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相较于其他题型而言,应用题的最大特色和价值也在于其能够将知识信息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结合这两点基本事实,小学数学教师的应用题讲解要在立足题目本身的同时,更多地吸收符合学生认知能力、趣味取向和日常经历的生活元素,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以这些“接地气”的事物作为讲解知识的载体、平台和背景,既能让学生在生活气息的引导下形成更强烈的认知兴趣,又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还可让学生在个人经验的帮助下降低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难度,可谓是“一举三得”。

例如在讲解涉及到《三角形》这一部分的题目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素材或实拍照片、录像制作一段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题干中所出现的诸如自行车、晾衣架、摄影机三脚架和工地上的支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的影子,并参照题目的考查方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为何将主要部件设计成三角形,以此来帮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思考数学的乐趣。

1.3 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题目解答体系的构建。小学生总是喜欢追求“新鲜”,这种“新鲜”不仅仅指新鲜的事物,更是指新鲜的形式。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常常以“题”为基本单位来进行,久而久之不但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乏感,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完整解题思维和逻辑体系的构建。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以更有效率和展现力的多媒体手段将归属于同一类别的应用题以及若干不同类别的题目按照彼此之间的顺承关系追连起来,帮助学生梳理出一条条清晰的解题思维脉络,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带来新鲜的课堂学习体验,并在客观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多种题目在思考方向、解答技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在日后的成果运用中取得更为良好的表现。

比如在带领学生思考有关“除法”这一板块的应用题解答方法时,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的屏幕上设置一个“除法”基本模块,根据不同题目的考查侧重来在这个模块的周围先后设置出“整数除法”、“分数除法”、“小数除法”和“混合除法”等四个分模块,并为每个分模块添加若干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以此来整理出一条清晰的除法知识链条。

2.重视对趣味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课程有没有乐趣往往更多地在于自己是不是能够以更广泛的形式直接参与其中。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时要更加重视对趣味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和组织,使学生能够摆脱“旁听者”的尴尬身份,以更为积极的状态来参与到应用题讲解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对学生应用题学习积极性对进一步激活。

2.1 通过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兴趣。没有哪个小学生能够抗拒游戏的魅力,并且每个小学生都会在游戏当中焕发出更强的行动能力和悟性。利用这一天性,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将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趣味教学工具,根据学生们的兴趣、能力以及目标题目的信息内容、考查方向、解答要求,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数学游戏,用游戏来作为题目中考查点的体现和应用载体,让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快乐、刺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运用技能,使学生真正实现“在玩耍中提高成绩”的理想目标。

例如对于一些涉及到《倍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应用题,教师可以从题目中提炼出有关的数字和倍数考查逻辑,而后按照这些线索来设计一场“倍算达人”的游戏:将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一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比赛开始后,教师要让各组代表以自己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100”,每数到“3”和“5”的倍数时就要以“哈哈”来代替,犯一次规就要扣除一分并将扣分计入到本组基础分中;待各组代表全部参加完一轮比赛后统计各组剩余分数,分值最高者即为比赛的获胜方。

2.2 通过数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兴趣。不少小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枯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数学太过“虚无缥缈”,无法利用实验的方式去学习、认知,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为了扭转这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应用题所具有的知识呈现性优势,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反映的课程内容去设计一些富有参与趣味的数学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获得知识、解开问题,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全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应用题理解能力和数学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地调动。

比如同样是对于《三角形》这一部分的应用题,很多题目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三角形内角和”这一个知识点,而这个知识点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似乎有些难以理解;那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这类题目,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想一想通过动手操作来证明或理解这一知识点的方法,并可提供给学生一些纸质的三角模型,让他们参照题目中人物的操作或者图片里给出的三角形图像来自行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难度很低,学生们可以将模型的三个角剪或撕下来,将端点对齐,看看最外侧的两个角的外边是否呈一条直线,这样就可以论证题目中所体现的这个结论了。

2.3 通过数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兴趣。实践不单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感受知识应用之乐趣的主要渠道。针对这一点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能力和教学要求,在完成应用题的讲解后,根据题目中所描述的场景或者交代的事件,带领学生来到与之相对应的场合去参加一些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凭借自身数学本领来处理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依靠学生个人的日常经验和实际观察,大大降低他们还原题目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从而极大地强化学生们思考、解决应用性问题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完一道考查“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这一知识点的应用题后,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来到学校里的运动场上,通过皮尺等专门的工具来鼓励学生们模仿题目中的人物那样去测量、记录运动场中跑道直道和弯道的长度、半径等数值,再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去算出整个跑道的总长和运动场的占地面积,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为自己“加戏”去算一算完成一次3000或5000米的长跑训练需要绕着运动场跑多少圈,等等。

3.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利用和优化

小学数学教师们通常都喜欢在讲解某一道应用题时将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拆分到“原子级别”,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消化这些内容。殊不知这种方式不但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严重依赖,而且还剥夺了他们通过自主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开问题的乐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们的水平适当地留出一些“余白”来,让学生们通过结组的方式共同讨论、思考、探究题目中的部分问题,给他们以表现自我、探索知识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更具参与感和趣味性。

例如在讲解完一道考查了“直线关系”的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新问题:“其实,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除了平行和相交外,还有第三种形式。在这种形势下,两条直线既不平行,互相也没有焦点。谁能画出来这种关系形式呢?”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但也很符合学生们追求表现的诉求,学生们通过群策群力必然可以得出很多假设。教师则可结合这些成果予以提示和引导,进而共同得出“两条直线之间不是平行就是相交”需要以“在一个平面内”为前提条件的新知。

4.重视对分层教学理念的优化渗透

“因材施教”不但是取得优良教学成果的必需条件,也是让学生获得浓厚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毕竟没有人会对自己听不懂的内容感兴趣。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做一番综合了解,而后根据了解的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短板、思维模式和知识基础来制定具有对应性的应用题教学计划,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引导路径和方法,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习质量和兴趣的双向提升。

比如同样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有些学生在处理应用题时的短板主要集中在计算方面,而有些则是在利用题干信息完成图形构建方面比较欠缺,还有的则是单纯的学习态度上不够端正。那么教师就应当分别从基础计算强化、图形具象处理和心理沟通等不同角度入手开展引导,为他们提供各具侧重的应用题作为练习、强化素材。

5.利用实践作业,为学生搭建应用题“还原”平台

“只有用得到的才是有用的”,这是小学生判断知识价值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切认识并把握这一点,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在保留传统纸面作业的同时,有意识地根据最近阶段讲解过的一些经典应用题来安排一些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应用题解答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对于《折线统计图》这一课的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连续一周随机走访小区或学校附近的一些商店、超市,调查味精、面粉、牙膏、白菜、保鲜膜等日用品的平均价格,而后根据每家商店和超市的均价绘制出一幅反映一周之内日用品价格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可根据折线走势大体判断一下未来这些商品的物价走向,以此作为作业成品并可为父母的购物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议。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将家校合作机制有效运用到应用题教学趣味化改良的工作中,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布置给孩子一些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应用题解答任务或者依托应用题中的场景、事件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提供给孩子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不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让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得到来自亲情的有效加成。

结束语

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一样,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它的世界里同样蕴含着无穷的乐趣和巨大的魅力,这些应当成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应得到的收获。小学数学教师要真切地认识并努力落实这一点,在应用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彰显出学习的趣味,借助多元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体会、爱上应用题解答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以之为基础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数学成长打下良好的铺垫。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应用题题目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追根求源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