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本课程赓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2-11-21卢惠林山东省济宁市第八中学

教育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校本中华传统

卢惠林|山东省济宁市第八中学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一项固本工程,更是一项铸魂工程,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环境中,我们更要了解国家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面向新时代,山东省济宁市第八中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底蕴,以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为突破,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需求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济宁市第八中学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这既是学校发展的契机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让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始终充满生机?在探索新时代学校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济宁市第八中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确立了“尽心尽力 尽责尽美”的学校精神、“和雅尚德 和教共济 和学致远”的校训,并以“和雅”“儒雅”“文雅”“博雅”的文化元素为导向,将传统文化、校史学情和生活教育相融合,走上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学校发展新路径。

学校德育建设的内在需要

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与核心,教育工作者要长期为之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德育内容和理论,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在中学德育管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是校园德育建设的丰硕资源,也是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可以于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利用校本课程和课外实践,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在弘扬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有担当、有思想的现代公民。

以文促教,创新发展

学校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和各类学校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感受和积累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更深刻的认同感、归属感。

立足课堂,潜心挖掘教材资源

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并不断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此振奋学生的精神、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等,这些仁人志士身上所闪耀的思想光辉,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转化为学生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优势,挖掘教材内在的传统文化精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心灵的震撼、实现情感的升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思想,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依据教材,设计多样的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本”,设置了专职校本课程教师,对课程进行了统整改编,通过增删整合、补充拓展、调整顺序等,结合济宁“孔孟之乡”的地域和文化资源,开发出了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不断加强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结合各学科特点,将艺术性、益智性、趣味性、思辨性、民族性融于一体,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效果。

校本教材包含“语言文字篇”“经典文学篇”“中华历史篇”“杰出人物篇”“名胜古迹篇”“传统习俗与传统艺术篇”,学校除了每周开展专门的校本学习活动,还充分利用每日晨背、午写、晚诵等碎片化时间帮助学生积累和巩固,使学生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巧设活动,丰富课程开发的多元文化

学校利用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对校史、院史、学科史、人物史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充分发挥场馆独特的育人价值。例如: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亲子参观古迹、建筑和名人故居,如竹竿巷、大运河、太白楼、孔府孔庙、孟府孟庙、曾子故居等,让家长和孩子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如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传统工艺、传统美食、传统服饰、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不同主题的学习活动;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涵盖绘画、书法、篆刻、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

以特色增实效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无比丰富的实践活动元素,设置种类丰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校本课程突破了教学中内容与时空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了更为开放的综合学习环境,通过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活动的机会,教育教学真正得以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明白了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孝文化”的学习为例,学生不仅养成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好习惯,还能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包容。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稳步实施,学生的学习品行和道德表现明显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逐渐增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成长

对于全体教师来说,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也是成长蜕变的过程。教师在学中教、教中改,从收集资料到初步筛选、整理,再到小范围试教,不断调整、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自信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更好地肩负起党赋予教育工作者弘扬先进文化的重任。

教学相长,研践结合。学校以校本课程为抓手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课程开发和学校发展齐头并进,形成了“双赢”的良好态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将继续致力于引领师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遨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品质和内涵,不断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猜你喜欢

校本中华传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