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初协同,共建学区教育生态圈
2022-11-21曾雪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
曾雪|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
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新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主体须形成合力,协同营造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考量
当前,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进行育人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基础教育育人系统中,社区、学校、家庭作为利益共同体,理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发力。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然而,在现实中,家校社协同却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育人系统主体单一。目前,由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共同组成的协同育人组织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育人系统基本以学校为主体、家庭配合。
其次,学段间存在壁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自为政,育人过程缺乏协调统一。
最后,协同育人角度单一。在育人模式的建构上,学校或社区仅在某个方面进行协同,难以实现整个育人系统的协调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时代对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亟须围绕育人目标,建立育人主体之间紧密、有效的多种对接机制,形成协同育人主体利益共同体,建立协同育人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
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素养为导向,打通学段
银杏小学联合周边幼儿园和初中,形成以本校为核心的教育共同体,建立跨校联动机制,加强学段间的交流与互动。基于学段联动,实现教师跨校、跨学段交流教研,拓宽教师专业视野,深化教师学科理解和专业认同。同时,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科内容的解读及学情的分析,使教师形成完整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掌握符合各年龄段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关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衔接,实现素养导向下的学段连接,助力学生素养持续发展。此外,开展跨学段家庭教育指导交流活动,助力家长准确把握学生发展规律,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以社区为介质,链接家社
以教育共同体为核心,以社区教育学院为转介,实现家庭、社会联动,解决家校分离、校社分离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同时,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加深“家—校—社”多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价值认同,使之彼此接纳和适应;建立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搭建沟通和对接平台;建立协同育人激励机制,促进各方为协同育人提供指导和服务,彼此监督和评价。以学校教育共同体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作用,统筹各方教育力量,促进家校社同频共振,构建以教育共同体为中心的区域教育生态圈,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课程为抓手,优化生态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梳理各校特色优势,分析各校契合点,明确学段衔接结构性三要素(课程要素、课程门类、课程成分)以及衔接维度四性(基本内涵一致性、素质发展连续性、素质发展可持续性和完整性),搭建课程体系,整合开发各级各类资源;基于课程实施,打造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并以资源的二次配置实现课程优化。
幼小初协同的学区教育生态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尊重并顺应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各阶段发展的连续性、特殊性及衔接性,纵向关注学生动态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个性优良、特长突出、素质全面的未来社会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