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其茶诗”教学案例
2022-11-21贺聪
贺 聪
一、设计缘由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苏轼的诗作中有八十余首茶诗,其中不乏对阳羡茶的赞颂。所谓茶诗,就是专门咏茶及茶事的诗歌。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香千年,多少文人墨客浸润在这醇香中。宜兴自古以来被誉为“茶的绿洲”,阳羡茶更是蜚声中外。时至今日,宜兴依旧盛产品质优越的茶叶,加上文人喜茶,紫砂从业者赖茶器为生,茶事在宜兴人的生活中依旧重要。
茶是中国文化的一枚符号。在士文化的熏染下,喝茶被视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同时茶诗也被用来表现文人雅客的性情,承载他们的人生志趣。苏轼与其茶诗就是如此,这些茶诗和其他诗歌一样,是苏轼颠沛人生的真实注脚。
诗中,苏轼既描绘了宋代的茶俗茶礼、茶道茶艺,展现了茶叶这种物品在宋代社会各阶层情感交流中被赋予的价值,更借以排遣宦海沉浮的愁苦。因此,设计苏轼茶诗的主题鉴赏课具有可行性及文学、文化意义。
二、实施设计
1.课前任务。
茶诗初感受。请学生搜集苏轼写阳羡茶的茶诗,选择一至二首鉴赏,初步感受苏轼借助茶及茶事抒发的情感或志趣。
2.课堂设计。
(1)茶诗飞花令。首轮:以击鼓传花的方式,随机选取学生背诵含“茶”字或茶事的诗句。次轮:学生推选代表参与关键词为阳羡茶或相关茶事的飞花令角逐。
(2)茶诗共寻味。将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及鉴赏内容,教师可准备阳羡雪芽、紫笋等在苏轼诗中出现的宜兴名茶,供学生在评点相关诗句时品尝,助力解读。
以《宿临安净土寺》一诗为例,由诗中“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参禅固未暇”“平生睡不足”“衰发稀可数”几句可知,苏轼此时已至老暮之年,且身在羁旅,饱受奔波之苦。因此,他在小眠片刻后,以一壶“紫笋”解乏。“紫笋”说的就是阳羡茶里的紫笋茶。它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芳香扑鼻,汤色清亮。此时的苏轼已历经半生风雨,生活的艰难、身体的老病和心灵上的孤独让他时不时会神伤。但诚如诗末云,万世不过俯仰瞬息,废兴不足道,更不足悲!这与《赤壁赋》中“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豁达别无二致。所以,这信手烹来的紫笋里,承载的是苏轼的气定神闲、不羁洒脱。
再如,《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一诗,其中“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一句中的“雪芽”指的是“阳羡雪芽”。其茶娇嫩,紧直而有锋苗,叶底嫩匀完整,香气清雅,滋味鲜醇。苏轼深通“泉美”则茶香之理,对煮茶用的水也很讲究。对于茶器,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并且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并为之题写诗句,以此烹茶审味,怡然自得。为了纪念苏轼,宜兴人把这种壶式称为“东坡壶”。
再看此诗,此时的苏轼和友人胡宗愈久别重逢,以茶和诗。他们都是久经风浪的朝廷命官,却都厌恶纷争的官场,而有雪芽相伴、有佳友相伴才是他们向往的朴素生活。这一瞬间,苏轼不再是一个半生风雨的政客,而似一个赋闲的老农,怡然自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茶香已经成为苏轼心中美好田园生活的象征。
(3)茶语深解读。苏轼的茶诗还有很多。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诗人亲昵地向老乡讨一杯粗茶,一位体恤民情、谦和有礼、爱民如子的好官如在眼前。再如《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句,茶色新新,既有思乡的苦,又有超然的回甘。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请学生补充阅读《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汲江煎茶》《次韵僧潜见赠》等诗,以茶为视角深入体悟东坡之志。
3.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提升:茶于苏轼,是困倦时的抚慰,是思乡时的寄托,是坎坷时的坦然,是激荡生活中始终不变的情致追求。品读苏轼的茶诗,就是在品读他的生活、情怀与高洁的志趣。
三、评价设计
教师请学生梳理课堂收获,完成对苏轼茶诗的短篇评述,并在下节课交流。
四、教学反思
“苏轼”是一座文化宝库,宜兴亦是钟灵毓秀的人文胜地,结合两者设计教学,应始终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首先要兼具趣味性与文学性,寓教于乐。在本案例设计中飞花令、品茶环节的设置就较好地满足了该项要求。其次,还应兼具深度和文化教育意义。以诗作鉴赏来讲,如果鉴赏只能停留在表层语义的解读或简单的知人论世等分析,层次显然是不够的。教学不能止步于谈“审美”、求“创作”,更应引导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简言之,就是要回到对“人”的培育上来。苏轼对山河由衷的热爱,对生活坦荡的热忱,对百姓疾苦深沉的共情与爱护,对挫折处之泰然的勇气与豁达,是学生应当深入体悟、学习的内容,这也是诗人流芳千古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