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改进途径和机制创新

2022-11-20刘双清王俊琳廖晓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教学资源

刘双清,王俊琳,文 鼎,张 亚,廖晓兰

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取得的、经过评审或鉴定的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近年来,我国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建设科技强国的步伐明显加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1]高校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贡献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主要方式

(一)教师将科研成果纳入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资源中;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前沿性课程,让学生了解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意识;根据自身的科研经验著书,出版基于科研成果的教材与著作,丰富并更新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思考,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升到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从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上升到科研项目选题,将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科研转化为教学的良好效果。[2]

(二)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毕业(学位)论文选题

教师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鼓励支持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科研活动。在开展相关专业实习时,学生通过进实验室或公司学习科研项目实施流程,了解科研的目的和科研成果最终应用于何处。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科研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也便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最新科研动态。鼓励学生在进行毕业(学位)论文设计时,选择科技创新类论文选题,将科研成果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学生在科研项目负责老师的指导下,深入项目研究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文献收集整理、撰写项目研究计划书、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实验测试分析、撰写研究论文,最终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设立“实验(实践)教学专项基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发展不断丰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教师根据所负责的科研项目开设相关实验(实践)课程,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做科研”“怎么做科研”“如何应用科研成果”等问题。三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实施全过程,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比赛项目中,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教师之间可根据比赛内容和范围对开设的实验(实践)课程进行讨论,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得出最佳授课方案,比赛指导老师可对课程内容提出建议,或根据比赛内容和范围开设新的实验(实践)课程,促进双向互动。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参加教学活动或科研项目过程中及时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应对解决方案,制作成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留给下一届学生。

(四)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教师指导学生共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创造有利条件使其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和创意性科研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学科竞赛,发表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将科技创新成果作品化、实用化甚至产业化,实现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五)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本科生的专题讲座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依托教师本人的研究方向、科研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开设面向本科生的系列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由学科带头人、系主任、教授讲授基本知识、学科前沿,由产业体系专家讲授所学专业在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整体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学科前沿,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应用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启迪学生的专业思维。[3]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

由于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双一流”建设仍然是以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少有规划布局,缺乏完善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没有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或是由于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得不到支撑保障而不能落实落地。[3]

(二)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度不高

由于科研对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的重要性,高校教师普遍重视科研,忽视教学或简单完成任务式教学的现象比较常见。在学校层面,“一本”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不仅有很高的物质奖励,而且在职称评审中设为硬性门槛条件或占有很高的权重,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却往往被忽视。在教师层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从时间周期、直接效益、产出效果综合考虑,教师一般都会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4]在学生层面,学校虽然开设了专业课程和相关讲座,但由于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的分割,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科研成果的深入了解,对本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欠缺。

(三)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视不足

高校将教师获得的科研业绩与职称晋升、评奖评优挂钩比较普遍,而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政策制度认识不足、导向不足,尽管一些高校制定了相关政策,但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由于高校办学定位或水平层次的差异,对教师聘期考核(职称晋升)指标和考核方式也各有不同,教师则从时间周期、直接效益等方面考虑,选择最快捷、有效、有利的方式,单一侧重于科研工作或者教学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不够重视。

(四)教师科研成果与自身教学资源不相融

高校存在一个常见的现象,教师从事科研实施的项目与所教课程缺乏关联度,相应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也会不一致,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时常脱节。[4]在多数情况下,学生获取和接触科研成果的形式以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居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讲授给学生的形式较少,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单一。毕业设计(学位论文)是主要形式,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或创新创业活动较少,多层面多层次的融合不足。

(五)科研成果本身缺少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部分教师较少思考科研工作本身的产业需求和应用价值,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科研成果缺少创新高度,应用性不强、成熟度不高,缺少在教学实践中的先天基础和应用价值。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薄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合作,科研成果产出自然较少。

(六)学生对于科研项目的参与度不高

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转换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中学阶段需要老师时刻督促引导的学习氛围中,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于科研项目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由于缺少接触科研工作渠道等原因,错失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改进路径

(一)树立教学与科研同步同向发展的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这些职能涉及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主动践行科研与教学同步同向发展的时代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并及时对授课内容做出调整。本科教育应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讲授科研成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个人价值,同时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创造个人价值的机会。

(二)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双向互动体系

深入挖掘高校科研工作中潜在的“教学性”因素,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跟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实现科研和教学共同育人的目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高校教学工作中凸显的“研究性”因素,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教学就是高水平学术活动的产物,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安排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科研工作内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穿插一些与科研成果紧密相关的工作。对低年级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安排有关科研项目的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前期调研等基础性工作,为后续科研工作做好准备;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安排产业调查实践、实验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撰写等,通过实验(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素养训练,提高其专业认知、逻辑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对研究生,可以安排承担起对本科生的传帮带、实验指导和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总结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展示科研成果案例,帮助其适应科研过程。

(四)组建科研与教学平衡发展的实质性合作团队

根据教师各自的学术背景、专业优势和研究方向,结合个人职业发展定位和兴趣特长,合理组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合作团队,团队成员合理搭配、分工协作,既要有擅长教学的教师,也要有擅长科研的教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最大合力。以教学科研团队为依托,围绕教学科研互促互进,结合课程与科研的关联性,进行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紧密融合和协同创新。

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机制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1.转变观念,注重目标导向

在高校层面,应深刻认识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互促互进关系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目标导向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目标不明确或者不正确必然不能发挥激励作用。在教师层面,要树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理念,科研活动不仅要考虑创造性、学术性,更要考虑其教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学生层面,对科研要有正确的认识,科研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能将科研当作一个“加分”的工具,要从兴趣出发,做到坚持和思考。

2.科学评估,完善评估体系

教学科研考核评估体系彼此独立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合度不高的直接原因。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要将教学和科研两套评估体系完善并整合起来,在进行科研评估工作时加入教学应用指标,在进行教学评估工作时相应加入科研学术性因素。[5]

3.改革体制,完善保障体系

要提升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速度,需要将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紧密联系起来,共同组建工作小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为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教学资源做贡献。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教学资源的受益者,应积极提出有针对性的需求和有可行性的建议。通过广泛参与、共同协作、相互配合,使科研成果能够更顺利、更高效地向教学资源转化。

(二)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

1.完善转化评价内容

一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利用现有的评价方式对转化形式进行评价,如引入实验、引进课堂、编进教材或者是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二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包括有多少教学内容来自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质量如何,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满意度怎样,学生的专业成绩提高了多少,学生实验(实践)技能提高了多少,等等。

2.完善转化评价标准

要在大量的数据分析、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标准(转化形式与转化效果),转化形式得分与转化效果得分相加,即为转化情况总分。一是转化形式的评价标准。对不同转化形式赋予不同分值。二是转化效果的评价标准。根据科研成果进入教学内容(课堂、教材)的数量、举行学术报告的次数、围绕教学内容的紧密程度、取得的实际效果等赋予不同分值。

3.完善转化评价方式

“同行评议”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有助于对科研成果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参与的氛围。一是完善“同行评议”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实施前,要审核同行专家的公正性和业务能力,专家人选应参与过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实践活动或者具备相关经验,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同行专家之间应避免相互交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二是推进教师“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同行专家不一定对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十分熟悉,对科研成果最熟悉、最清楚的还是成果完成人本人。

(三)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1.内部保障机制

一是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自我激励机制。能否将科研成果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引入教学资源,教师处于主导角色,要有意识地将优质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前沿最有趣的专业知识,逐渐形成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自我激励机制。二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学生的促进机制。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学新媒体、新形式、新载体,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接受、易于消化理解的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

2.外部保障机制

高校应制定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激励措施,大力倡导科研成果全方位、深层次转化融入教学环节,加快科研成果及时同步进入教学内容的步伐。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全程发挥好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引导作用,在计划、组织等全过程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为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教学资源
科研项目财务风险及费用内控探究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探讨
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