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研究

2022-11-20王昭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视域利益主体

王昭静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进入到经济发展新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各行业领域以市场化为导向纷纷进行了公共行政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管理改革过程中,必须要从这些成功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借助公共治理理论的精髓,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育管理改革道路。公共治理主要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多样化、治理机制复合化等核心内容,在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应把握住这些核心,突破传统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等,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一、公共治理内涵解读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起源

公共治理理论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20 世纪90年代,该概念主要源自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更少统治,更多治理”的巩固行政学改革理念。这些学者主张公共行政治理不应由少数人统治,而是应呈现出一种非意识形态,多元、民主的状态,通过自主管理的方式达到管理目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随着该理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在教育、环保、经济等领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甚至成为这些领域分析管理问题的主要理论框架。

“治理”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操纵、控制”,目前该词汇被学者们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使得该词汇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发生了一定变化。早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就对“治理”给出了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即在对公共事务管理中所采取方式的总和。而在公共治理理念中强调通过公共管理手段,减少或消除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各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性。

(二)公共治理的特性

通过对公共治理理论内涵进行解读,可以将该理论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系统性,公共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协调公共领域与私人机构各利益群体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二是义务性,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由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理论群体,不论是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和规则都属于群体共同的意志,每个群体成员都有义务服从;三是引导性,在公共治理中,群体的共同意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公共管理制度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控制,以此来保证公共利益可以得到最大化实现。

(三)公共治理的主体

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不再仅限于单一的政府行为,而是有更多的治理主体参与其中,如各类社会组织、公民个体、被管理者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治理主体之一,参与公共治理主导行为。在参与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和意愿都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公共治理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多元公共利益主体共同意愿的实现上。公共治理与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方式不同,其主要的治理形态为对话、互动、协商等双向行为方式,更加强调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意志和责任,可见,公共治理模式的实质是为各利益主体通过互动协商的方式共同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以求达到最大化的价值认同。

二、目前高校公共治理的不足

管理主体主导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决策的实效性,突出集中资源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方式会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行政性、僵化性特征更加凸显,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的需求,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也会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整体联系不紧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等。

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质量建设和质量保证两个方面,其中质量建设更加注重利益结构的调整,质量保证更加注重教学活动行为的准确,只有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才能保证教育管理的质量。不过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多数高校会将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质量建设上,即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方式,加快高校发展,对于质量保证相对忽视,即不注重教学、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建设,导致在教育管理中出现质量保证认同度不高、教学工作重心偏移等问题,给高校教育管理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政府政策内容的片面性也有着较大关系。

三、公共治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指导价值

(一)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在公共治理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不再是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而是由多元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其中,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多元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市场以及社会等多元化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都可以充分表达和实践自己的意志。管理形式主要为各利益主体多方协商、沟通等,充分体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性,解决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官僚化、非民主化和公共意志缺失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善治”目标。

(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公共治理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由单一管理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转变,随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多元管理主体可以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达自身的意愿,实践自身的意志,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可以促使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更加优化,管理效率自然会得到相应提升。其次,多元主体的参与也意味着将高校教育管理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了分割,为了保证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性,高校必须遵循民主性原则,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机制和制度保障。管理效率是制度的产物,在科学的制度体系下,管理效率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高校管理也可以得以正常运转;最后,在公共治理方式上,倡导高校采取合作、协商等多种治理手段,并结合现代社会公共治理成果中的经济、评价、咨询等手段,构建起平等的协调质量关系,通过多途径治理和多元化管理的方式,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

(三)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善治”本质诉求的实现

“善治”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最根本目的,也是最本质的需求。公共治理理念的合理应用,则可以促进这一本质诉求的尽快达成。首先,在公共治理理念下,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使高校教育管理中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和资源利用效用最大化,保证学生可以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多元主体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共同期望;其次,在公共治理理论影响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各利益主体会被赋予相应的地位和权利,可以最大限度唤醒各主体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运用交流、协商等双向治理的方式,实现对高校教育环境的重构和优化,最大限度地尊重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在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一旦遇到问题,考虑的不再是某一主体的利益,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多方主体的利益,找到符合最大群体利益的解决方法,保证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还会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提升管理的透明度。

四、公共治理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选择

(一)以高校自治为主,转变政府职能

在公共治理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不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有社会、市场等组织介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职能,将更多的治理和管理权力交还给高校,在允许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让高校进行自主管理。首先,在公共治理视域下,需要平衡好政府职能和高校自治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需要根据相应的制度和法律行使管理权力,并尽可能不干预高校自治。同时在高校管理中,应实现去行政化,减少政府对于高校管理的干预。其次,在公共治理视域下,虽然政府部门不再占据着高校教育管理的主导地位,但仍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具体表现在对高校的发展规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结构、科研重点等方面加以指导,并为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最后,在公共治理视域下,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监督权,加强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监督,确保高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不能对高校自治进行过多干预,只需要对高校管理各项决策的方向进行把控,从以往内在逻辑支持向外在环境维护转变。另外,高校在自治过程中也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并提升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程度,便于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实现学校内部治理和政府外部调控的和谐统一。

(二)建立健全制度,提升管理效率

在公共治理视域下,政府和社会力量都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中,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其中受到最直接影响的便是学生和家长。所以也可以将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本质看作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手段,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保证各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为了有效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必须基于公共治理的内涵和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机制。高校教育管理的正常推进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同时也需要有外在的监督机制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因此,在高校公共治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能够对各项教育管理决策和措施的实施质量进行及时检测和评估,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其次,高校需要完善教育治理机制。与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朝着分权的多样化方向发展,为了保证各利益主体的权益,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如公开机制、参与机制、协商机制、问责机制等,以此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三)注重教育公平

在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应充分体现公共治理的优势,实现教育公平。首先,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通过共同治理的手段实现教育公平,比如对学业成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优化,均衡各主体的利益。另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还需要把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各高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最后,在高校公共治理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保证教育治理体系的公开、透明。同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服务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对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善治”本质诉求的实现。

(四)创新反馈机制体制,强化回应

在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各利益主体提出的意见和诉求作出积极和及时的反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对反馈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彰显回应性。首先,高校应为各利益主体提供提出意见和诉求的渠道,广泛收集这些意见和诉求,并及时作出回应。其次,高校可以让各主体参与到教育管理的监督管理过程中,由以往的封闭管理向开放、民主管理转变,增强教育管理的透明度。同时在管理决策和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主体的实际意愿和诉求,尽量贴近各利益主体的偏好,保证利益的整体一致性;最后,高校应对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吸引更多的主体加入,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建议或意见,同时不同利益主体的平衡也有利于新的机制形成,进而使教育管理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育管理民主化进程,提升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满足了高校教育的本质诉求。因此,我国政府门应意识到公共治理的重要性,并将更多的管理权交给高校,让高校在自我管理中,谋得创新发展。另外,在公共治理视域下,高校也应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均衡各公共主体的利益、完善教育管理反馈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善治”教育管理目标的尽快达成。

猜你喜欢

视域利益主体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七出:婚姻视域中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及其叙事意义
I Love You, Dear China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