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2016-05-30CarolyneIsigiIshuga陈能英
Carolyne Isigi Ishuga 陈能英
摘 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是评估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高校科研又好又快发展和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本研究分别从高校的战略决策、管理机制和具体的操作实施三个层次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现存问题的认识,利于提出更有效的对策,从而积极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而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
关键字: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策
1 引言
随着新知识观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为了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措施。然而,从总体上来看,虽然这些措施使得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成果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1]。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增加了近20%,但在这些科研成果中,有近79%搁置不能转化,中试投资率更只有49,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只有不到10,形成产业化规模的更是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本文分别从高校的战略决策、管理机制和具体的操作实施三个层次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认识,从而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相应对策,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显性地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分别从高校的战略决策、管理机制和具体的操作实施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2]。其中,战略决策方面的问题主要指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指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具体的实施操作方面问题主要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和高校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
(一)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很少主动寻求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和积极主动转化科研成果的热情。在科研项目结题之后,往往将其归档处理,并未对结题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分类管理,搜集可转化的应用性成果并向外推广。这些都是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同时,我国高校大多数的科研都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无疑会使高校的科研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很难在合理的时限里转化为直接利益。由于高校在战略上忽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一开始就缺少直接动力,因此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缓慢,转化率低下的现象就十分的普遍了。
(二)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已经满足不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首先,在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更重视课题、经费、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方面的问题。其次,高校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的标准比较片面。高校对科研人员评价主要是看其所获得的项目,以及与项目相关的论文、获奖,以及申请专利的数目等,很少考虑其科研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种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不仅导致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而且使得创新、严谨和务实的科研氛围变得功利和浮躁。
(三)科研成果转化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
高校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与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外部环境主要有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关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例如,没有健全关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保障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强有力的政策。其次,就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对于高校的科研成果需求不足。一方面,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普遍认为高校科研成果的技术水平不高,成熟度低,风险大,加之大型企业自身科研力量强,因此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不大。另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虽然很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技术支持,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决策上的短期行为,没有中长期发展计划,科研投入少,因此难以解决高校科研成果成熟度较低,需要大量风险资金的问题。
(四)高校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是分不开的。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的市场导向意识不足。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对市场现状、需求和变化的了解,研究仅仅停留在“论文层次”,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践,以及市场导向意识不足,导致科研成果不能很好的进行转化。二是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往往只对自己研究的领域熟悉,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交流少,导致知识面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缺乏与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一些知识。以上两个方面的缺陷导致高校科研人员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发散性思维,导致其在科研中创新能力不足,进而导致科研成果不能顺利的转化。
3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
当今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联系愈来愈紧密,高校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更是追求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高校作为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虑到经济竞争的需要和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和认识水平,彻底改变那种仅重视理论研究,忽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观点。高校领导要增强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要意识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领导应该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放到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来具体组织和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和建设,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推动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3]。
(二)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
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评价指标中的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权重,并尽量反映出社会、高校、个人三者需求的同一性和一致性,增加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改变目前科研人员专注于论文、科研成果,高校专注于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而将国家需要、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抛在一边的局面。其次,完善高校科研人员考评标准,将科研成果的数量、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的经济效益等评价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形成重视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风气,提高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4]。通过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增加与科研成果转化相关考核指标,将极大的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从制度上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成果联合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单只与高校相关,而与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有关。建立和健全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互动共赢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高校进行科研成果转化[5]。为了给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创设宽松的政策、法律、制度环境,采取财税及金融等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构建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同时,由于专业领域或资源的限制,很多科研成果会呈现单一性,该特性不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科研成果联合转化,将企业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融合使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加容易。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鼓励科研成果的联合转化,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构建科研创新团队,加强科研人员实践培训
面对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高校应该积极加强高校科研人员的实践培训,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首先,就加强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而言,高校可以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实地观摩和举行交流会等,加深科研人员对实际的生产过程和市场需求的了解,从而增强高校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切合市场需求,让科研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就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而言,需要优化科研人员配比,也就是对科研人员进行一个精细化的管理,让一个科研团队中的人具有一些不同的专业知识或擅长不同的领域,这样不同知识和思想的碰撞将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同时,可以增设一些各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俱乐部或网络交互平台,这样增加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将大大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从而将极大的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4 结论
本研究从高校的战略决策、管理机制及具体的实施操作三个方面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总结。研究发现,科研成果转化中主要存在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和推广平台,资金来源不足及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加强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完善成果转化相关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以及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从而有效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立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 43(03):54-56.
[2] 徐小钦,施永红.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 24(03):15-17.
[3] 唐阳.运用风险投资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4] 黎晖,梁多煦.构建科研创新团队,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大众科技, 14(6): 284-292.
[5] 翟天任,郭宁生,魏海燕.基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J].科技和产业,12(10):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