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解构:浙江案例与分析框架
2022-11-20周春波
周春波
旅游专业是中高职院校的热门常设专业,全国分别有1086 所高职院校、947 所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然而,近年来中职旅游专业出现了招生难与就业差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从院校师生的视角看,由于当代社会盛行“学历崇拜”的价值观,中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了生源数量短缺、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形;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岗位不对口、职级晋升难的窘境,也就渴望提升学历来增进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从旅游企业的视角看,酒店等企业的拟招聘员工缺口较大,而应聘的应届中职生与岗位的匹配度较低,招聘越来越困难;而且,由于应届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时间较短,对酒店各岗位的业务与薪酬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员工入职后流动性强、酒店留人难。在此现实背景下,国务院关于“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政策(国发〔2019〕4 号[1])应运而生,浙江省也积极响应落实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实践并出台细化实施方案[2],成为破解中职旅游专业双重困境的突破口。
多年来,中、高职人才培养论题逐渐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的焦点。初期研究主要包括中职、高职之间的关系、定位、价值、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探讨。[3]之后,国外学者较多地从校企合作、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能力、职业指导等维度来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议题[4-6];国内学者则聚焦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政策、方案、对策、评价等研究领域。[6-8]近3 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关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方案衔接与比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学生满意度的前因后果等研究问题。[9-14]上述研究逐步呈现从中职、高职独立研究向一体化研究转向的演进特征,显示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剖析具有重要价值和前瞻意义。然而,现有中高职一体化育人案例分析多以理工农医类专业以及技术类硬学科为样本,对于旅游等服务类软学科的特殊性考虑不足。而且,现有的案例分析大多针对某一所院校某个专业,缺乏多案例的归纳整合,或者仅就衔接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一体化、培养质量评价等单一方面进行阐述,难以呈现旅游类职教专业一体化培养的整体架构,也就难以增进对理论知识体系的补充完善。
因此,本文不再重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蕴意,而是将产教融合作为指针,以浙江2市4所典型中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为案例(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多案例分析方法解构中高职一体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黑箱”,从平台架构维度、课程衔接维度、实践教学维度凝练出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并阐明其支撑机制,以期增进对旅游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育人理论的解释,提供全景式的旅游中高职一体化育人模式分析框架的边际贡献。
一、中高职一体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平台架构:从宏观到微观
我国的中职、高职院校基本都是地方院校,扎根于所在区域,与当地的行业企业的关系交织紧密,其发展演进、专业更替与政策导向、行业兴衰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因而,中、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具有共生性。在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从实体衔接转向体系衔接十分关键,平台搭建则在其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国家与省市系列政策是宏观层面的平台,可以视为制度导向式的顶层设计。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是中观层面的平台,联结了跨地域、跨类型的中高职院校、涉旅企业、行业协会等几十家机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微观层面的平台,为旅游专业中高职一体化提供企业维度的载体。
(一)国家与省市系列政策——宏观平台
中高职一体化平台的搭建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从国家制度层面设计了中高职协同方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在现行教育法的制度框架下,相继出台系列政策为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提供路径指引。2011年,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15]),率先拉开“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的序幕;3 年后进一步提出“中职高职衔接”的前瞻目标任务(国发〔2014〕19号[16])。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长学制”“中高职贯通培养”。[1]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浙江省启动“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浙教职成〔2012〕26号[17]),随后发布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3〕32 号[18]),框定试点目的、试点范围、培养方案、考核考试、工作机制等内容。2019年,浙江省将原有的“3+2”办学模式统一转化为五年一贯制模式(浙教职成〔2019〕47号[19]),并提出实施优选学校和专业、优化人才培养、强化方案实施的举措。2021年,浙江省印发《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从培养标准、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实施、教研科研机制、管理评价制度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2]
(二)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中观平台
诚然,宏观层面的政策平台对于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而言尤为重要。但仅有政策导向不足以构成人才培养平台的实体。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导向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应运而生,它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涉旅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以协议的方式形成的非独立法人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有助于促进旅游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以夯实平台搭建的中观基础。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浙江旅院)牵头组建浙江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包括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涉旅企业、省级旅游行业协会等。集团制定了章程制度,旨在推动联盟内成员实习实训合作、学历教育资源整合、非学历教育合作、就业与求职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科研合作等,并推行跨校选课、专业学分互认、中高职课程衔接、教材共同开发,开展“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牵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旅游大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共建。而且,浙江旅院还牵头组建了浙江省旅游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全国导游专业群开放式职教联盟、住宿业数字化运营校企合作联盟,实现“政校行企协”多方联动,着力推动联盟成员资源配置优化、实习基地共建、师资多元组合、课程体系衔接、人才培养提质,形成协同共建、成果共享、创新共赢的产教融合联盟。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波城院)牵头组建宁波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全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浙江分部),形成“一个职教集团—七个行指委—七个产学研联盟”组织架构,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行业职工培训、学生就业创业中发挥显著作用,旨在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而且,宁波城院组建了中高职教育联盟,目前共有26 所中职学校,均为生源基地学校。该联盟有助于完善五年制职业教育机制,加强中高职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三二分段”五年制一体化协同育人。
(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微观平台
在搭建了政策平台、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后,中高职一体化旅游人才培养平台已架构初成,仅在微观层面存在缺环,而现代产业学院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不足。纵观职业教育发展轨迹,校企合作经历了从探索期到紧密合作期的演进,合作关系也从初阶的资源交换型发展到产权混有的契约型。2015 年,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20],提出公私合办“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成为产业学院的雏形。2年后,国务院发文正式打开了“企业联合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的空间(国办发〔2017〕95 号[21])。2020 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印发,从七个维度细致框定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22]产业学院不仅是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组织形态的创新,更是探索“三链衔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必然选择。从本质上看,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体现契约型校企合作关系的混合所有制组织。
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是一个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其中千岛湖旅游集团出资上亿元建设经费,浙江旅院出资数千万元办学运行经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250 万元补助经费。校企政三方共同组建了管委会,管委会主任和教学管理委员来自浙江旅院公开选拔,管委会副主任和外联委员由淳安县人民政府择优选调,其余管委会成员都来自千岛湖旅游集团。这一产业学院聚焦酒店业,建立共同投资、共享资源、共同育人、共同教学、共同负责就业、共享办学效益的协同机制,学院发展的重大事项则实行校企政三方共同研讨的会商机制。而且,学院“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浙旅院开元酒店学院’”项目入选首批建设的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此外,宁波城院与开元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宁波开元酒店管理学院,首期进行“店中校”“校中店”建设,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运行模式。教学安排按“1.5+0.5+1”模式实施,即首段一年半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及技能,中段半年在酒店工学交替,后段一年进行顶岗实习。
二、中高职一体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块化课程衔接体系
全球职业教育的演进史[4、6]表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必然存在层级结构,需要厘清中职与高职教育的相互关系。中职、高职有各自的属性特征和培养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大关键支柱,两者的课程模块之间理应体现承接性,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重复,形成课程内容的梯度递进与纵向衔接,以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系统。培养目标贯通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起点。涉旅高职院校应以(旅游或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或产教融合联盟为平台依托,整合校企资源,对接旅游业急需的人才需求,与中职学校(含旅游类专业)共同制订“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弹性学分制或学分银行模式进行管理,探索“学生每年度文化考试成绩+专业技能成绩+双导师评价书”的考核评价办法,严把学生入学标准和毕业质量两个关口。
(一)中高职通识课程衔接
通识课程是教育部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教职成[2019]13号[23])的高职必修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模块1”主要包括中职阶段必修的语数外、政史体、信息技术、艺术等课程,体现职业教育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的通识知识基础。“通识课模块2”则是“通识课模块1”的延续,主要包括高职阶段必修的思政、体育、军事、心理健康等课程以及语数外、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限定选修课,体现职业教育对公共基础知识的均衡性要求。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
专业课程是提供旅游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教育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承接、连贯与延伸。“专业课模块1”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职学段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甬江职高)开设了“饭店管理与服务”“前厅管理与服务”“服务心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杭州旅校)除了开设“旅游地理”“旅游文化”等专业课程,还颇具特色地开设了“英语导游讲解”“模拟导游”“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旅游英语”等中高职专业衔接课。“专业课模块2”在高职学段开设,作为中职学段所学专业课的接续延伸,体现内容逻辑性和专业方向聚焦。浙江旅院开设了“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课程。宁波城院则开设了“世界旅游概论”“旅游管理基础”“新媒体运营”“网络直播运营”“旅游沟通技巧”“旅游职业形象塑造与礼仪”等专业群平台课程。
(三)中高职岗位课程衔接
岗位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课程。“岗位课模块1”是培养学生在中职学段掌握职业岗位基本能力。甬江职高结合行业现状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基于“酒店岗位技能”标准的前厅、客房、餐饮等6 个岗位设置课程体系,包括餐饮类课程(酒水、茶艺、咖啡课)、前厅类课程(预订服务、商务英语)、客房类课程、礼宾类课程、会务课程。“岗位课模块2”是培养学生在高职学段提升职业综合能力。浙江旅院的特色高水平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研学型导游、管家型导游、智慧型导游。为此,导游专业相应设置了“研学型”模块课程(导游实务、模拟导游、导游文化基础)、“管家型”模块课程(领队实务、旅游策划、网络营销)、“智慧型”模块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景区导游、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宁波城院开设了“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现场教学课堂)”“旅行社运营实务”“导游英语口语”“金牌导游系列讲座”“宁波历史与传统文化(现场教学课堂)”等岗位群平台课程,还设置了中文导游与研学指导师、英文导游与旅游定制师两个岗位方向模块。
(四)中高职“1+X证书”课程衔接
“1+X证书”课程是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教职成〔2019〕6 号[24])相匹配的课程,主要包括旅行策划、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酒店运营管理、餐饮管理运行、旅游大数据分析、酒店收益管理、会展管理、定制旅行管家服务、现代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前厅运营管理等。中职学段以获得专业细分方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为目标,高职学段以获得专业细分方向的中级证书或者专业相关的初级证书为目标。现行政策引导知名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申报开发面向旅游业细分领域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1+X 证书”模块化课程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依托线下培训班和数字课程,开发证书培训课程包,把“1+X”技能等级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实现“课证融通”。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培训、线上自学等多种形式获得“1+X 证书”课程学分,或“以证代考”单独设课,促进“1+X证书”与课程的衔接。浙江旅院在2019 年底承办旅游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分景点讲解、旅行策划师、民宿管家三个证书方向进行师资培训。宁波城院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旅游酒店类能力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与亲子猫等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研学旅行等“1+X 证书”课程融入新版的人才培养中,以“真实性任务+研学基地VR 实景演示”的考题形式承办研学旅行“1+X证书”考试,通过校级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师生团队,参加国、省、市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实施“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高职一体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现代学徒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学术化以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服务行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强,凸显了中职、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导向。中职、高职在培养类型、规格定位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同质性。首先,中高职都推崇“实践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操性环节。其次,中高职都置重于“技术技能”,大幅削减纯理论课程,将行业一线技术技能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次,中高职都以就业为重,在人才培养中以现实企业岗位为指向,追求行业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意味着,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也是中高职一体化育人模式中的关键所在。
(一)现代学徒制的过程:甬江职高“三段贯通式”
甬江职高(中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联合南苑、青藤等合作酒店,对接酒店急需的用工需求,校企联合招生,科学制定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学校实行大专业类招生,在学生刚入学时,不限学生的专业,然后进行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与酒店企业签订用工培养协议,从而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
在校企共育的环境下,甬江职高依托“课岗共生”革新教学形式,立足行业前沿、企业需求,构建“学(理论知识)—选(专业方向)—定(工作岗位)—留(优秀人才)”四梯度、“中职—高职—企业”三学段的教学应用体系,彰显了现代学徒制的“三段贯通式”过程。该体系内嵌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育人过程、实训实践模块,以专业学习与阶段评估为基础,提升工作技能素质与定岗实习绩效。而且,甬江职高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依托开放式职教联盟搭建的育人平台,通过虚拟订单班、行业导师师徒制、学生自主实训平台、赛教练培养机制等多元化的方式实现酒店人才的培养。学生在三段贯通下进行深层次的专项技能培训,并在过程中实现工学双情境、校企双导师、师生双主体、内外双评价,实现职业导向突破、技能对接岗位的“跨职融境”。
(二)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宁波城院“五双”
宁波城院在理清专业群与产业链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在园林技术专业群(含旅游管理专业)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开设了与宋城集团、豪生大酒店、开元曼居等旅游公司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班,强化技能型与复合型特色,搭建与飞翔旅游集团等企业合作的公司制平台,打造现代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学校于2020年顺利完成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工作,明晰了现代学徒制的“五双”要素。
宁波城院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为契机,在旅游等专业群内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协同招生、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健全专任教师和旅游企业师傅“双导师”的遴选,在学校成立宁波市金牌导游大师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向学生讲授优秀导游工作经验,培养学生参加高职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签订学生学徒实习的三方协议,赋予学生“双身份”,形成工学交替、带薪学习的产教合一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合作旅游企业的资本、人力资源优势,校企合作打磨授课内容,将部分岗位群课程的内容安排到酒店等服务现场,将旅游业务工作标准、岗位职业素养等规范、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中,推进现场教学课堂建设。建立校企“双体系”的学徒制考核标准和考评机制,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健全基于“双标准”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徒制培养和试点工作的支持政策,实现工作岗位无缝衔接与职级薪酬稳步提升。
(三)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浙江旅院“跨界融通、技能迭代”
浙江旅院旅游专业(包括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中高职一体化是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合作中职院校包括杭州旅校、甬江职高等等。在职教联盟驱动下,浙江旅院的实践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跨界融通、技能迭代”。
一方面,浙江旅院积极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除了旅苑酒店、旅苑国际旅行社、旅苑会展公司等校中店之外,高标准建设酒店(烹饪)实训大楼,建设拥有各类主流餐饮业态主要岗位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国际教育旅游体验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涵盖景区、酒店、邮轮、航空等全要素行业的现代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旅游云系统模块,创建仿真学习情境和多元场景,引入VR、AR等设施,为学生实训构建智慧化场域,通过沉浸式体验全面提升学生岗位认知与技能应用,实现“技能迭代”,进而从多个维度全面关注实训动态。
另一方面,浙江旅院积极推进产教共融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旅游职教联盟驱动下,浙江旅院与多家旅游类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对接优质产业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突出中高职教学特色,为学生提供研学指导、产品设计、旅游策划、新媒体营销、“互联网+旅游服务”等方面的“跨界融通”,逐步改善专业教学及人才供应。例如,浙江旅院与开元酒店集团从2019年起共同建立“M36开元精英班”,校企共同定制培养方案、组建双元团队、共享教学资源、提升培养质量。在36 个月的重点实践培养期中,第一周期是学生在校前2年,轮岗实习约10个月;第二周期是学生第3学年进行11个月的酒店顶岗实习;第三周期是毕业后在酒店正式工作约15个月,之后可获得3次酒店部门经理的推荐机会,职级晋升速度超常。再如,浙江旅院和国际金钥匙学院自2018 年起合作举办了三届“现代学徒制”金钥匙班,在轮岗顶岗实训中培养理解工匠精神与金钥匙服务理念的酒店金牌员工。
四、结论与讨论
中高职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学中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兴研究领域。但在理论方面,旅游等服务类软学科的中高职一体化育人模式少见探讨,且现有相关研究缺少多案例的归纳,也就难以进行理论内涵延展;在实务方面,旅游酒店行业招人留人的困境、中职招生就业的瓶颈始终未能有效破解,已有文献对此论题鲜有创新性见解。因此,本文以浙江2 市4校旅游专业为案例,以产教融合理念为线索,将人才培养议题置入“中职—高职—企业”的互动场域进行考察,其要义不在于重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应用价值,而是要析论其创新性模式。简言之,此贯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要义正在于“三级平台—四模块课程体系—三维现代学徒制”的内在特征体系。首先,中职、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定位的共生性、培养类型的同质性与课程体系的承接性,本文提出从实体衔接转向体系衔接十分关键,人才培养平台的类型架构上存在系列政策平台、职教集团平台、产业学院平台从宏观至微观的层级梯度。进而,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就成为一体化育人中的核心内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岗位课程和“1+X 证书”课程四个模块共同构成了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最后,实习知识经验积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做中学”机制内嵌于产教融合进程之中,甬江职高的案例彰显了现代学徒制的“三段贯通式”过程,宁波城院的案例明晰了“五双”要素,浙江旅院的案例体现了“跨界融通、技能迭代”特征,有助于多方协同、德技双修、培育英才,重塑中职院校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声誉。为了更好地支撑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以下保障机制,如图1。
第一,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协同研训机制。首先,中高职院校在资源集聚基础上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与企业实践,加强校本研训统筹,打造金牌技能大师工作室,落实传帮带制度,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育人的师资梯队发展模式。其次,学校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从专业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创业平台等维度进行建设,优化“双师型”“1+X”型师资队伍结构。再次,学校实施“上挂、横联、外引、内提”策略,挂钩高等院校作为教师进修基地,与标杆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面向海内外引进优秀教师,内部晋升优秀骨干教师,致力于打造涵盖青年精英级、双师骨干级、资深名师级的“一体化育人导师团”。
第二,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机制。依托通信与信息技术,开展多元融合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构建“特色教材、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新形态教学体系。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结构,创新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编排,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课证融合、“赛教融合”以及教师工作坊和学生工作间融合的多元融合式教学改革方式。推进专业群课证融合课程的配套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丰富新形态一体化教学的在线平台课程资源,选取颗粒化教学资源构建云空间SPOC 和多媒体资源二维码,实现在智慧职教、智慧树等在线课程平台中的应用。
第三,完善校企多维协同保障机制。由高职院校牵头,会同相关中职学校成立由行业专家、校企领导、企业高管和高校教授组成的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教师、教材、教法的分类指导。同时,学校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师培养与管理制度、校企互聘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管理,建立校企教工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跟岗、竞赛质量。此外,校企共同制定与实施校内长学制实训室和校外现代学徒制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并构建校企双方双向介入、“课岗赛证”融合的学生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