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策略研究

2022-11-20周晓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余三全育人育人

赵 扬,周晓宇,盛 誉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三全育人”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导向,未来也将是对高校建设、高校育人工作成效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的应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基于此应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丰富和整合“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育人资源,而高校如火如荼的“三全育人”改革更是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落细落实提供重要的实现路径。只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做好“三全育人”的思考、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去梳理、整合与使用更多的育人资源,才能让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真正做到大而不空,大而完善,大而协调,让育人目标明晰,让育人内容丰富,让育人过程协调,让育人成效丰硕。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五育并举”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继承与深入探析,结合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有益发展,强调“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最深的关切和最大的爱护,也是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具体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正式颁布,这是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要求的全面落实,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对教育的育人根本、导向根本、评价根本做出深入思考和变革,摒弃了很多的较长时间存在的一些顽瘴痼疾,要与时俱进地培育时代新人,坚持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

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中,将体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和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强调“五育并举”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和发扬,强调了体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要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体育不仅以体育身,还能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体育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正面临着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一系列重要的综合改革和构建大思政格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整合更为丰富的育人资源,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特殊作用。作为体育资源更为丰富的高校,更应做好体育育人资源的梳理整合规划,将体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中,更广泛地参与到全员育人的工作中来;更加发挥好全过程育人中体育协同育人的功能,更加尽好全方位育人中体育育人应尽的责任,不断挖掘和放大高校体育育人的特殊作用、特别价值和独特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高校体育育人资源梳理

(一)高校体育公共课程

高校体育公共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体育育人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学习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大学生运动习惯,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主渠道,更是高校体育育人的主阵地。高校体育公共课程承担着高校体育育人的主要工作,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资源。高校公共体育课同时富含重要的育人资源,首先,高素质、高学历、运动技能高超的高校体育教师,是一支重要的育人队伍,高校体育教师本身因其自身各方面优异而成为高校教师,本身所学、所长及自身成长成才经历皆是担当体育育人重任的重要基础,是体育育人价值的继承者、践行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在高校体育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公共体育课涵盖了较为丰富的运动项目,能够在供给端满足大学生对于不同运动项目学习的多种需求,同时也能让大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中感受多样的体育育人价值,这是高校体育育人的重要优势之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也是高校体育育人价值彰显的最基础、最普遍、最广泛的抓手之一;第三,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育人价值重要的实现手段,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立足点,课程的整体性与课程的展现形式、多运动项目协同育人机制的构思与建立,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课程对于学生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方法等等,这些都是确保高校体育育人中体育课程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课余体育活动

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延伸,是体育育人的课外的拓展,也是高校体育育人最灵活最广泛的形式。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大致可分为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校园体育竞赛等。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以外自主选择地进行的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课程育人以外重要的补充。自主课外体育锻炼有很强的自发性与体育课程相比更加的灵活自由,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同性较强,对于体育锻炼产生身体负荷能够进一步适应,对体育的理解更为深入,课余体育锻炼同样是很好的育人资源。将课堂体育育人向外延伸,做好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的规划,配合体育课堂育人,同行同向的育人效果会更好;课余体育训练是具备一定运动基础和运动技能的大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想要通过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运动水平的活动,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大学生不仅是高校体育育人的践行者、受益者,更是高校体育育人的除教师以外的实施者,这部分大学生具有接受教育属性,即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体育育人收获历练与成长,同时具有实施教育属性,即可以运用他们的相对高超的运动水平对其他学生实施帮助和教育,来展示这部分大学生训练的成绩与成果,让这部分大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收获更多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激励也有助于他们继续努力参加课余体育训练;校园体育竞赛是校园中最具活力、激情和感染力的校园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育人的重要资源。校园体育竞赛能让参与者和观赏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共同体验体育运动特殊的魅力。校园体育竞赛能够对参与者和观赏者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育人,对于参与者,校园体育竞赛是他们最好的展示舞台,参与者通过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与技巧、策略与智慧取得运动成绩,增强他们的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提高他们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意志品质等,有了这些丰富体验,可以提高参与者继续体育运动的内驱力。而对于校园体育竞赛观赏者也可以通过竞赛中紧张激烈刺激的氛围更快地融入其中,对体育运动项目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让观赏者对体育有更好的体验,也更有可能在赛场外去亲身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非常好的隐性体育育人资源,对大学体育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塑造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看似无处着手,却又无处不在,对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形成运动习惯能够发挥较好的浸润功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承载了一所高校办学治学理念,也体现了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有“有形”的体育育人资源,如多功能的体育场馆、丰富的体育建设设施和器材、体育图书资料和体育知识讲座等,这些“有形”的体育育人资源是大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体验最为丰富,也最容易产生直观印象的。高校良好的“有形”体育育人资源会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升体育参与程度、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体验感,良好的体验感能够激发大学生进一步参与体育的热情,进而将体育运动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运动习惯,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还有更深层次的“无形”育人资源,如高校特色体育价值观、高校校园体育相关的管理制度文件、保障制度文件、激励制度文件以及营造体育运动氛围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无形”育人资源虽然没有直观的体验,但是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所高校对大学生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如清华大学倡导的“无体育,不清华”,就代表清华大学对于体育独特的思考、理解,并基于这样的体育价值观构建相关的制度作为价值观落地的重要支撑。同时,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认识,也更容易形成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大学生也更加乐于融入这样的氛围当中,使参加体育锻炼成为新时尚,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清华校园体育文化。

三、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的策略

(一)抓好“点”:立德树人,协同育人

新时代高校体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育人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体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初心,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个基础性工程做细、做实、做好,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结束学习生涯进入社会前,帮助他们补齐补全健康健身知识,树立好正确的体育观,提升高知人群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对体育的认知水平,确保大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基本的运动技能和1-2项专项运动技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运动与健康、运动与快乐、运动与幸福生活的正向链接,初步建立运动习惯。在做好体育育人的根本任务的同时,还要发挥好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育人功能,发挥好体育育人协同育人功效,通过高校体育多层次丰富的内容、多种的展现形式和多元的人群覆盖能力,通过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与他人的竞争,让更多的大学生在高校阶段感受到新时代中国更加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决心和国家在青年培养中对高知大学生的殷殷期许。同时,高校体育作为规模大、体量大、影响力大的一种教育形式也可以更好地通过体育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在体育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身体和心理的历练,不断地成长、成熟、成才。

(二)贯穿“线”:统筹设计,融会贯通

要将“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育人主线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在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上要统筹设计,树立“大课程观”,要充分思考、酝酿、检验、评估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新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要在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健美体魄上下功夫,对全体大学生进行身体健康评估、运动技能评估以确保学生安全,开展健康健身知识通识理论课程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实践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在教案上应体现针对不同运动水平、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组成的一班一案;在帮助大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不断地健全人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多设计,通过练习方式的设置灵活变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练习中能够体验竞争、挫折、失败、主导、展示、合作、共赢带来的不同感受;在通过体育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融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品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利用我国辉煌的体育成绩和成就等相关资料结合课堂教学相关内容进行嵌入或延伸,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增强了普通体育课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在课堂的学习中不仅有健康健身知识的储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有多维能力的提升,更有丰富且深刻的思想价值引领。

(三)覆盖“面”:多方联动,同向发力

作为高校课堂体育以外更为灵活多元的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育人在“三全育人”体系中重要的育人方面。体育课堂的参与者为教师和学生,而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参与者非常多元,较为多元的参与者为体育育人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高校课余体育活动要提升供给端水平,精准把握大学生需求点、难点、痛点、堵点和兴趣点,要加大校内优质资源配置,多方协商联动,同向发力。学生自发组成的高校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组织是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在课外参与度最高和覆盖面最广的组织,要通过校内各方的配合将这部分大学生牢牢地把握住,高校公共体育部应给予这些组织专业的指导和固定时长的场地器械使用权,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应该对这些社团进行管理方面的指导,支持并帮助协调其开展各种活动,对社团进行横向及纵向评比并给予学分兑换或荣誉奖励。鼓励这些大学生在课余参加体育活动,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内生动力。对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和校园体育竞赛,虽然覆盖人数没有课余体育活动人数多,但其在大学生中的引领示范性较强也更具影响力,需要更多部门如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高校公共体育部、高校学生工作部、宣传部等协同配合创造出叠加效应,放大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力,在各项训练和竞赛中发掘潜力大学生,加强培养助其取得优异竞赛成绩。对已经取得校内外优异运动成绩的大学生可以为其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塑造其成为校园体育明星,用其刻苦训练取得优异体育成绩的经历影响更多大学生关注和参与体育运动,激励更多大学生不畏艰难奋勇争先。

(四)构建“体”:多维融合,完善格局

坚持体育育人融入文化,让体育育人更深刻、更持久,让体育文化育人从课上到课余,从传统到现代,从常规到特色,从线上到线下,从校内到校外,形成多维立体的体育文化育人共同体。课堂上高校需要对体育场馆、运动设施、运动环境不断专注、提升和改善,为大学生最基础的体育课程学习提供优质体验,在课余用相关政策和制度来呵护和激励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用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传递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智慧并重的育人理念;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应该注重向大学生传递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开设24 式简化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项目学习选修课,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感受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引入和吸收现代体育文化,如开设花式跳绳、街舞、攀岩、轮滑、冰雪等运动项目课程,拓展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视野和认知,激发更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于不同的高校除了常规开展的体育活动,还应该根据每个高校不同的地域特色、人文环境、校史传统等,通过特色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做好每个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表达;高校在体育文化的传播方面要利用好互联网和自媒体传播手段,将高校体育育人的阵地不断拓宽,让大学生去感受更多时空、体验更加丰富饱满的体育氛围,利用网络将运动精彩瞬间、刻苦训练的奋进画面、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等更广泛更快捷地传播出去,引发关注引起共鸣;高校在满足自身体育育人、体育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应开展志愿者服务,通过多维度立体的体育文化浸润,增强体育育人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课余三全育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