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的“四导”策略关键要素探究
2022-11-19区朝梅
区朝梅
(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三小学 广西 平乐 542400)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教会一个人知识,不如教会他如何学习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传道授业”则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制定科学的科学策略,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的功能最大化,使学法指导的优势最大化。
1.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
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学法指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法指导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法指导的有效运用,可以促进语文课堂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采取“四导”的教学策略。
1.1 导向。“导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设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提示或者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寻找教学目标。学生在这样自主探索、提问学习的过程中,会养成探究学习的思维,并且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慢慢地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2 导路。“导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学习思路,养成语文学习思维。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时,会遇到人物描写、叙事、写景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思路:人物描写类文章先通过某个事例,分析人物表现,深挖人物性格;叙事类文章主要看过程,再分析因果关系,最后看事件的社会意义;写景类文章一般是看作者的细节描写之处,分析作者蕴含其中的基本情感。教师将文章分析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归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楚,思维更宽广。教师要按照学习的步骤来设计教学方法,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过程,能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地探索和应用。
1.3 导法。“导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初读、细读、精读”的阶段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寻找文章主线,把握中心思想,学习写作特点,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分析长难句,剖析中心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可以布置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学习完方法之后就运用方法,在运用中加深印象。常有的写作类型如下:复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选择新的主题,模仿,引导学生按照事件的发展次序来写作;续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完成写作;创作,对于童话、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继续创作;重写,有的文章,除了作者所写的故事之外,还有其他的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改变故事的情节。
1.4 导疑。“导疑”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疑”主要起着推动作用。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提问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提问,然后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由于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都比较强,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从问题开始,从重点字开始,到重点段落再到全文,这样的次序进行分析。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法国17世纪的哲学家、数理学家笛卡尔曾说:“最宝贵的知识就是方法”。梁启超是中国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他曾经说过,“教人要讲究方法”。一九七七年,叶圣陶先生在《中学语文》复刊时,曾写过一句话:“教学生,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不教”。通过对古今名人的学习与教育实践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多年来,一些地区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却始终无法缓解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最基本保障。
2.2 语文学习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由于语文的学科范围很广,学习目标很复杂,知识系统也很复杂,因此,要加强对语文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语文的学习方式,理解了阅读的要点,学会了自主阅读其他科目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地阅读其他科目的课本,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语文学习方法的获取对其他学科学习方式的激发也是有益的。
3.学法指导的原则
在教学中进行语文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教法与指导学法相统一的原则。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教与学是同一件东西。一般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良好的教学基础上的,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为了确保好的教学效果而选择的。而语文学法的指导,是探讨教法与学法相融的规律,如何将教法与学法组合、渗透得更科学,其基本思想是:使教法与学法在教学中达到最好的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把它的目的、知识和方法说清楚,还要让学生们在获得知识和方法后,把知识和方法弄清楚,把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
3.2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的原则。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一种教育目的,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根据“学法”的原理,教学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是需要不断思考的,思考又是智力的关键,所以说,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而是培养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是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发展的,并非凭空而来。如果没有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智力的发展就会停滞,反过来,智力的发展同样也会促进知识的学习。
3.3 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开发利用非智力因素的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都影响着语文学习成绩的高低。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对语文学习也很有帮助。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角度看,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主要就是从认识、理解、巩固、应用这四个方面来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学法指导的实践表明,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巧妙地开发和利用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推进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情况。
3.4 学法理论指导学法训练的原则。在进行学法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原理。比如,让学生学会记忆,教师首先要进行记忆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记忆的概念和活动过程,以及如何提高记忆力。不过,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学习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多么的有趣。“训练”与普通的“练习”是不同的。练习通常是在新课后进行,只体现在写作业上,教师没有“主导”的作用,而训练是由教师主导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在训练中,教师会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每个课堂的教学过程都包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涉及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群体,把非训练的要素压缩到最小化,强调训练的要素,或者把非训练的要素转化为训练要素。
3.5 坚持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指导”的“学法”中的一种指导方式,它能够面向所有的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基础、性格特点不同,统一指导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在学习方式和学生的特点、知识和经历的层次上形成共鸣的时候,统一指导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强调“统一指导”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果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4.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4.1 学法指导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学法指导和学习指导只是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只讲学习方法,很容易走弯路,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困境,而学习指导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习的指导不多,这就造成了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整体学习效果的缺失,其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4.2 学法指导在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实践上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急于求成。思想的偏颇造成了学习上的“剑走偏锋”,学生在学习时渴望找到一种“万能”的学习方法,实现语文学习的快速进步。然而在一本教材中,内容和学习方法一样的文章寥寥无几,所以,想要找到模板化的学习方法几乎不可能。二是浅尝辄止。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不能深入,比如,新学到的知识,还没来得及应用,就被搁置了,另外是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仅限于表层,比如对文章的思想内涵的认识,仅限于能找到表达核心的句子,而不能深入理解。
5.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语文,提高学习效率。
5.1 在互动交流中进行学法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的是对话式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设置对话环节,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互动,也会涉及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式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小蝌蚪找妈妈”的一个段落,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对话和讨论,如蝌蚪的外形是怎样的?通过这种对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学习新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5.2 在内化当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通用学习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内化学习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形成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查词典时,词典作为学习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不懂的字和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不会的字词,可以翻阅词典,这是内化学习方法的一种。另一种方式是运用学习方法。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对词和句子的解读,以及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比如《狼牙山五壮士》,里面有很多重要的词汇,比如“昂首挺胸”,如果不是按照课本上的文字去理解,根本就看不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运用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此外,教师要问的问题,要跟文章的内容相吻合,要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和写作情感,让学生从学习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5.3 在拓展学习中进行学法的引导。在初等教育中,实践与认识很重要,而认识终究要靠实践来指导,学以致用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原理。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语文的基本原理之后,语文教师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同时,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也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5.4 在进行点拨的时候进行学法引导。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以语文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的指导,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比如,教师在教《赵州桥》时,文中提到了赵州桥的坚固和赵州桥的美丽,教师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一关键句,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而且这段是整个文本的一个过渡段,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它。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要求学生用单个词组造句时,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仿写造句,让所造的句子与所造的例句有所不同。只有通过这些学习指导,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锻炼,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应当有质疑,有启发,有解惑,更要有学法指导。因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会学生学习,育人是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小学语文中的学法指导,对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潜心钻研教学,提高自身学科素养,用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将这种学习习惯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