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

2022-11-19孙星辰

读与写 2022年25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孙星辰

(沧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沧州 06100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和就业环境更加注重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培养和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成为制造业强国,中职教育体系作为专职人才的培训基地,要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职业追求,同时也适用于其他职业。转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思政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思想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本属同系,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职人员,要积极推进两者的融合发展,以思政课堂为基点,正向思想引导为准绳,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职业观。

1.关于“工匠精神”的概述

关于“工匠精神”的起源,最初是来源于对农耕文明时期的庖丁、鲁班等优秀手工匠人的文化传承。狭义的解释为手工制造工艺和水平的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广义的解释为对所在行业和事业的热爱、钻研、踏实进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结合现代意义来讲,“工匠精神”突破了行业和时间的限制,这种职业精神体现在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而且“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继承和发扬意义,是推进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不竭力量[1]。

十四五教育规划中曾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2]。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加侧重于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入“匠人”培养理念,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

2.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

2.1 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我国的市场体系中,制造业的占比举足轻重。经过经济和科技的调整和进步,正在稳步推进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需要企业自上而下都具备足够的“匠人精神”,这也是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科技发展为我国振兴民族产业开辟了新的路径,究其根本,科技的起源和终点都在于“人”,人的主观意志和创新能力是主宰科技发展、经济进步的核心力量。科技的高效率发展,同时追求“工匠精神”的思想沉淀,为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给予了更坚实更牢固的人才基础和思想保障,符合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进取创新的职业精神才能立足自身建设完善职业长远发展。

中职院校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和供给职业道德高尚、职业技能高超的综合性人才。教育教学中在完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的基础上,要着重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监管,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广度和钻研深度,将“工匠精神”从学习过程延伸至工作过程,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在市场发展浪潮中获取强有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成为社会发展之路上的有用之材。

由此可知,着重培养“工匠精神”是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必经之路。

2.2 符合院校发展需求。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更加侧重于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原则直接影响广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成果和职业导向。在众多中职院校群体中,若想获得更高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认可度,必须要发展特色教育,注重立德树人,强化职业操守与职业技能培养并重。通过塑造中职品牌学校,吸引更加优秀、广袤的生源,形成良性循环体制,带动学生和学校同发展、共成长,为学校自身发展谋求更广阔的空间。

2.3 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由于各方面的客观性因素影响,长久以来,中职院校的生源基础相对较弱。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潜意识中,是许多中考失利学生的被动性选择。由于主观思想认识的偏差,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学习状态缺乏持久性和探索性,这对中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无疑是很大的障碍。相关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职工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克服得过且过、自暴自弃的心理障碍,通过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对未来发展的足够信心和美好憧憬。继而使学生能够注重加强自我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知识提升,努力推进自身工匠精神建设,使学习不止步于学校,建立起终身学习、终身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3.目前中职学校培养工匠精神工作中的不足

3.1 重智育,轻德育。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就业比例,许多中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人员和教师群体只注重对学生理论和技术实践的传授,忽略了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理念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想和道德偏差和失误。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其年龄特点和历史学习背景的独特性,一旦没有科学合理的思想引导,容易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出现厌学、辍学的严重后果,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几乎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德育优先于智育的教学宗旨,于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3.2 家校教育理念有偏差。随着家长和学生对中职院校综合学习环境和教学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有些中职学校一味迎合家长的要求,大搞形式主义,营造虚荣假象,忽略了教育教学的主体性,使教育浮于表面,知识不能顺利转化为学生步入社会的生存技能。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师队伍本身缺乏“匠人精神”,对学生缺乏耐心就会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教育的范畴绝不只停留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于中职学生而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家长在学生中考失利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选择中职学校,单纯性的把学生推给学校教育,只为孩子能谋求一份可以生存的技能,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造成不良影响。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缺乏对所选职业的热情和探索欲,更何谈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工匠精神”。

3.3 教学方式滞后。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职院校的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和智能性,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顺利进驻到课堂教学中。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言,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宣讲和多媒体显示阶段。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显示出他们活泼好动,学习过程中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需要更多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欲望。传统单一的教室里的“侃侃而谈”,并不能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印象和认识深度。

3.4 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结合度不足。文化教学、技术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传统认识上,工匠精神或许是文化教学或者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中职院校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学成为了独立的一部分,与理论学习和实践严重脱离,工匠精神缺乏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载体,在其他教学体系中也成为了一带而过、可有可无的部分,这一教育现状,大大限制了匠人精神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4.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

4.1 更新人才培养标准。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明确德育、智育同步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促进中职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要摒弃之前的短视行为,关注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日常教学和思政宣传等多方面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和匠人精神教育的深度融合,联合教育教学措施将两者的融合贯彻始终。与此同时,相关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根据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合理调节教学策略和方式,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相互促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扶持。

在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方面,相关领导者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标准,积极转变广大教职工的教学观念,将教学眼光放长远,注重思政教育与职业品德教育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延伸至学生的一生的,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工匠精神所要求的职业品质,这才是中职院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当具备的人才培养标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符合学生、学校、社会、时代发展的共同需求。

4.2 强化教学队伍建设。中职学校的学生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对于事物保持着良好的好奇心和模仿欲,中职教师团队的言传身教对广大学生群体的未来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培育有用之材的“工匠”,这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所在。鉴于此,教师更应当强化自身建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严于律己,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3]。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基本是重合的,也占据了学校时间的大半,教师要将严谨的工作作风贯彻到教学过程的细枝末节。具体到实践中,例如,不迟到早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术研究保持严谨态度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发扬教师的职业魅力和品德风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另一方面,关注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和教学探索。所谓术业有专攻,中职院校的教师群体对于所在学科的知识延展度要提高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教师对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是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集中提现。就思想政治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教材的基础上要着重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培养,结合时事动向,延伸理论教学触角,使学生萌生最初步的职业规划和理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激励教师团队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学校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提供发展平台,再配合学习培训和强化教学交流等方式,促进中职学校教学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4.3 丰富教学方式。新的教育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长久性发展。中职院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要通过丰富教学方案和创新教学策略等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齐抓共管。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广大教职工群体进行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融合发展的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活动加深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认识,鼓励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发展的工作中去;邀请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经验分享。结合优秀工作者的社会实践,使书本上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真实落地,通过真情实感的分享传递,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识,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思想导向,深化刻苦钻研、脚踏实地职业精神的感染力;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完善思政学习。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央视官方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的观看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家宝藏》线下沉浸式体验馆通过VR、全息投影、体感互动等新型科技技术手段,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知识文化体验,通过3D技术了解每件国家宝藏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和背后故事。真实、立体、全面的文化瑰宝,继承了流淌千年的血脉惊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

4.4 推进校企联合。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是,中职学校更加注重于企业实践的链接程度。中职学校作为学生迈入企业前的成长基地,与众多企业保持着合作关系。中职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校会安排他们在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学校的相关领导者和教师团队要善于把握这次机会,积极与实习企业获得沟通,要求企业在实习期间密切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和职业行为规范,使企业能够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由此,使学生能够将学校中的工匠精神培养和工作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增强“工匠型”职业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表明教育立场,强化此次实习的教育目的,叮嘱实习企业要严格遵循实习规范,以普通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实习员工,加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切实体会。通过企业实习活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培养,同时可以辅助企业对学生群体进行全面和个体了解,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为企业之后的人才聘任工作提供借鉴[4]。

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中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战略水平,我从各个方面积极促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融合。两者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具备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具备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坚实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职业操守。中职院校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发展,可以同步促进学生个人、学校组织、社会市场的良性发展,是促进人才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