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路径
——基于劳动教育视角

2022-11-19赵彩霞

读与写 2022年25期
关键词:资助劳动价值观

李 晗 赵彩霞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鹤壁 458030)

目前我国对于困难家庭学生的帮扶不论形式和力度都在不断优化加强,仅高校资助体系中,就包含了“奖、贷、勤、补、免”五种基本形式,涵盖了奖学金、助学金、高校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自主择业退役士兵学费代偿等丰富的资助政策。这些资助项目基本覆盖到了需要帮扶的各类学生,除了解决了他们支付学费的困难,在生活中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让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接受教育,通过学习拥有自立的能力,改善家庭贫困的现状,真正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许多学子通过受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暴露在公众的关注中,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高校学生感恩精神的缺乏。劳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这其中包含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因此研究感恩精神的培育可以从劳动教育入手,对感恩精神地培育起到助力作用。

1.感恩精神与劳动教育概述

1.1 感恩精神概述。感恩精神是接受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并发自内心的产生感激之情,同时表现在行为中的一种情感。感恩教育有助于将感恩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培育伦理道德情怀,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有力而丰富,大部分高校学子不存在因为经济问题而丧失学习机会的现象,除此之外,丰富的资助政策还可以帮助这些寒门学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广泛的覆盖范围为更多的困难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改善。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物质层面的扶贫成果显著,精神层面的扶贫却不尽人意,接受资助的学生一些缺乏诚信道德的行为屡见不鲜,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行为伴随在资助的全过程中。

在贫困生的认定阶段,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不再要求学生开具贫困证明。一些学生及其家庭,将国家为了解决贫困生切实困难的资助,看作一次免费的午餐。然而当学校对贫困情况进行随访评定后,将有限的名额分配给最需要的同学,这些现象屡见不鲜,感恩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绊脚石。

1.2 劳动教育概述。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从小缺乏劳动教育,不爱劳动也不懂如何劳动,因此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掌握劳动技能,正确认识劳动,通过劳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基础。当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形式逐渐丰富,除了劳动过程的实践体验,也更加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与专业相融合,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结合起来,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助益极大。

2.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保持学生身心健康。进入大学之后,很多第一次参与集体生活的学生面对家庭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尤其是一些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原生家庭不能够为其提供充裕的物质,当独自生活感受到衣食住行等费用的增加时,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虽然国家和学校给予了这些同学一些帮助,解决了基本生活的困难,但是长期接受资助会给这些同学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内心感到自卑和焦虑,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对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影响。而感恩精神的存在可以帮助这些同学正确对待生命所赋予的困苦,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将内在的力量转化为外在的动力,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逐渐稳定的时期,价值观念、人生准则、人格特征的发展都处于关键时期,感恩精神的培育对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高校可以通过感恩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2 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情怀,“一饭千金”、“结草衔环”、“投桃报李”等故事感人至深,经过千百年流传至今,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对新兴事物更加敏感的青年人在提到感恩时更多想到的是西方的“感恩节”,每当节日临近时,许多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向身边的人表示感激之情。虽然感恩节的存在为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使得学生过于关注西方文化中感恩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进而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感恩精神。新时代下,我们愈发强调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文化自信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感恩精神以无形的意识深刻影响着有形的现实,体现了人们对于精神价值的推崇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感恩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创新教育理念、契合时代要求,将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观念赋予时代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受资助的学生在思想上更加自信自强,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3.基于劳动教育视角培育大学生感恩精神的路径分析

3.1 丰富课程劳育,融合感恩精神。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的安排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思想和比较完整的劳动教育措施,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渗透到各个领域,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是新时代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感恩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与劳动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契合的。除了将劳动理念融入现有课程体系,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培养学生一些生产生活的劳动技能,也可以使学生群体将劳动精神传承发扬。为了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许多教育者编写了与专业相匹配的劳动教材,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也在完善并试行劳动教育的活页教材,除了向学生普及生活和学习中的劳动知识,还引用经典案例吸引学生进行反思,融入价值观的思考,努力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更多感恩思想。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劳动课程的学习中转变观念,正确看待社会和学校所给予的帮助,形成劳动最光荣、“劳有所得”的思想,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

3.2 筑牢思政劳育,引领感恩教育。学生人才培养计划,除了专业课,还涵盖了丰富的公共课,其中就包括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丰富教学手段和课程拓展,包含劳动方面的知识。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才能正确看待他人的劳动成果,怀着感恩之心去学习和生活,才能实现实现远大理想。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入党的考察也要融入感恩精神的培育。入党积极分子通常是集体中优秀学生的代表,这支队伍在学习和实践中要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目标和宗旨,在思想上体现政治水平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特点,对待学习勤奋努力、坚持全面发展,在生活中纪律严明,以实际行动来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在学生群体中起到风向标和领头羊的作用。对于这些同学来说,思想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道德的优良显得更加可贵,感恩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其选拔、培养、考核等阶段都要融入感恩精神培养的元素。在对这些学生的考核中,除了基本的理论学习、思想动态、课程成绩等要求外,还增添了劳动教育考评项,包括但不限于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志愿服务等活动,旨在让学生既能胸怀理想抱负,又能付诸行动,在劳动中磨炼心智与毅力,培养责任心和感恩意识。

3.3 融促实践劳育,发展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的开展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劳动,让学生热爱劳动、动手实践,通过劳动磨炼意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足够的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从多方面考虑,高职院校都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在人才培养中增设劳动实践教育选修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除了可以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加深对所学劳动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通过责任心的培养来培育学生的感恩精神。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可以将社会实践的参与以多种形式融入其中,对于受资助学生,其形式可以更加丰富。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备案,记录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的类型和时长,作为培养计划考核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的考核中添加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并通过手机APP记录,毕业之前要修够一定的分值。对于资助对象的评选,家庭情况必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人行为的考量,参考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使获得资助的同学转变观念,形成获得就有付出的意识,改变学生眼中资助是“免费午餐”的错误印象,也可以减少学生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从根源上避免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

3.4 稳定文化劳育,内化感恩精神。多样的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从这些美好地品质出发,引导学生崇尚美好、感恩生活。比如将劳动模范请进校园,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对待金钱、对待诱惑,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减少资助工作中感恩精神缺失的现象。笔者所在学院去年开展了“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学生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组织“给废品一个美丽的家,变废为宝”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组改造废弃闲置物品,实现二次利用,达到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目的。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大力进行宣传,开设劳动教育专栏,定时发布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寓教于乐,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强化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减少感恩缺失的现象。

4.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培育感恩精神的关键点

4.1 充分利用师资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不论是劳动教育还是资助工作主要以行政人员及辅导员为主,缺乏拥有专业劳动背景的教师,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结合高职院校的育人特点,与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在传授专业的同时,强化对技能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自身的行为负责,正视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降低诚信和感恩缺失的可能。

4.2 建立长效机制,稳步发展发力。高校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后,要利用自身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构建长效稳定的培养机制,建立考核和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融入相关课程,让劳动教育更具整体性。除了劳动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将感恩精神渗透其中,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汲取力量,将内化的感恩意识转化为外化的感恩行动,促使受助学生能够尽其所能回馈社会,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达到资助的真正目的。

5.结语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收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帮助,更需要将内化于心的感恩之心外化于行,深刻认识到感恩精神的重要性,消除自卑心理,勇于面对困境,建立健全人格,用实际行动将温暖和帮助传递下去,向社会反馈正能量。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劳动教育的契机,通过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形成知恩图报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劳动中领会感恩的真谛,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以劳动实干成就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资助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价值观(二)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价值观(一)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热爱劳动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