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后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变化及策略研究

2022-11-19宋家敏

读与写 2022年25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长

宋家敏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0)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自2021年7月实施以来,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落实该政策。

小学生作业负担方面,量化各年级学生做作业所需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日做作业用时平均不超过60分钟,压减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学生每日每周书面性质的课后作业数量得到大幅度减少,作业总量得到控制。同时为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学校布置的学生日常作业更加科学合理,作业质量也相应提高,课业负担有效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方面,各地通过政策条款规定不再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已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一律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且此类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坚决压制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举措使得目前校外培训市场更加清朗,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校外培训的压力。

虽“双减”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减轻了学生两大负担,但却没有完全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学校课后作业减出来的时间不能用在学科类的课后辅导上,孩子是否能真正跟上学校进度,不补习孩子能否在中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等问题,成为现在小学生家长的新困惑,由此产生教育焦虑。

1.“双减”政策后下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变化

“双减”政策实施后,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对于此政策态度的调查,对于本文要研究的家长教育焦虑问题也有相应的数据,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同时15.1%的受访家长表示没怎么缓解,6.5%的受访家长表示更加焦虑了。此数据显示仍有21.6%的家长是处于教育焦虑状态的。[1]

教育焦虑问题由来已久,是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双减”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得到一定的缓解,部分依旧存在,小部分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新的焦虑问题。

1.1 师资焦虑得到改善。强大的师资是所有小学家长趋之若鹜的教育条件,师资条件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优质师资包括有广博的教育教学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专业素养且有责任感的教学团队。组织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地区进行课后服务,向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与落实,使更多学校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接触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有效缓解家长师资方面的焦虑。

1.2 择校焦虑有效缓解。择校焦虑即受教育者争相选择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企图抢占优质教育资源使自家孩子有机会进入教学环境较好的学校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性焦虑现象。择校焦虑源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设施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设施资源因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各类义务教育学校设备基本实现标准化配备,硬件条件的焦虑已经有效缓解。校长、副校长,教师都在轮岗范围之内,使人力资源差距缩小。“多校划片入学”等其他措施使“择校热”、“学区房”的热度降低,小学生家长的择校焦虑得到缓解。[2]

1.3 升学焦虑持高不下。升学焦虑即家长对于自家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阶段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方面过度关注,表现为难以控制对孩子未来给予过高期望、情绪焦躁的现象。面对中考分流的残酷现实,社会固有的职业思维定势总是认为“泥水匠和建筑师工作尊严相差甚大”,升学就意味着体面,分流就意味着尊严落地,而“双减”把中低收入的小学生家长的升学之道斩断,由于害怕与其他孩子的成绩差距越来越来大,升学焦虑在中低收入家长当中不减反升,并且持高不下。

1.4 学业成就焦虑持续蔓延。学业成就焦虑即对自家孩子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中能否有优势感到不安,一味追求在教育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小学生家长A在访谈中提到:“如果抛开表面谈本质,真正的焦虑的并不是来自于孩子的学习,而是孩子们未来的生存压力。我们家长不谈想让孩子有多大出息吧,但起码有个体面的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所依赖的校外培训班由“全面过剩”变为“逐渐取缔”,有需求无供给,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就方面焦虑持续蔓延。

1.5 家长教育能力焦虑猛增。家长教育能力焦虑即家长自身学历水平、知识水平较低,在教育方法上也缺乏科学性而产生的很难辅导好孩子的焦虑现象。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全面严处,使教育孩子的任务回归学校和家庭。小学生家长C在访谈中说到:“对于人家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空闲时间在家辅导孩子学业知识,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家里有经济条件的家长可以直接请私教,像我们这种自身知识储备有限的,而且家里经济条件一般,请不起私教的,跟人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怎么能不焦虑呢?”“双减”政策之后,家长更多的焦虑来自于知识水平有限且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这类家长的焦虑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2.家长教育焦虑的危害

2.1 社会层面。家长的焦虑在社会层面的危害体现为不利于高效教育体系的形成,加剧社会竞争。部分家长若只考虑自己的既得利益,依旧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成绩,会引起其他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担忧,产生教育层面的“剧场效应”,不利于教育良性发展。“一窝蜂抢跑”的世俗风气影响的不是某个特定的群体,而是会遍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家庭,持续的家长焦虑必将加剧社会升学焦虑、增强就业竞争压力。

2.2 学生自身发展方面。家长盲目的焦虑引发的压力会通过与孩子的相处将压力传递给孩子,部分家长忽视自身教育责任,只要求孩子进行提升的思想反而使家长成为焦虑的制造者与传递者。“义务教育阶段抢跑很普遍”、“再不补就落伍了”、“教育局不许老师布置作业了,那就只能家长自己布置了”等教育思想关注孩子成长的路径过于单一,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一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学校教师层面。“双减”政策的实施“使教育回归学校”给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照顾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方面教师工作量增大;对于不公布学生排名的情况,尤其是学习成绩一般且学习习惯不好、自制力差孩子的家长,因为对自家孩子的学业水平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频繁旁敲侧击问排名的情况给教师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的困扰。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呈现背后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易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3]

3.“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原因分析

家长的教育焦虑是社会性问题,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单一主体出现了问题,是教育系统、社会、家庭诸方面共同形成的一个大的系统性的问题。

3.1 教育系统不完善。“双减”是一场重大的教育变革,变革的指向即为“教育均衡”,目的在于恢复良好的教育生态,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促学生发展”,然而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未来职业走向之间的矛盾在“双减”政策后依旧未彻底解决。

当代大部分中国家长把教育对孩子人生道路和生活水平的影响看的越来越重,秉持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初等教育阶段的家长对于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需求越来越高,然而“教育强区”与“教育弱区”之间教育资源、城乡之间的师资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对于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分数与学习成绩仍然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毕业的孩子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面临“高学历工作体面、工资高,低学历工作尊严低、工资低”的现状,教育系统这方面的问题仍需继续改进。

3.2 家长间的经济和教育能力有差异。不同收入群体的家庭对“双减”政策的态度不同,家长经济能力与教育能力的差异是引起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中等收入“鸡娃”的家长是教育焦虑的主力军。一方面这类家长家庭收入有限,又及其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阶层的跨越,“不上培训班,学业跟不上怎么办”、“经济实力有限,拼不过请私教的家庭,孩子差距越来越大怎么办”等错误升学观念作祟。[4]另一方面,这类家长只知道要重视教育,却不能掌握正确科学的育儿方式,自己不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实践的反思,只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所以家长的教育焦虑转化为对孩子的压力,却没有使之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家长的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3.3 社会恶性竞争压力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取缔,面对教育竞争“内卷化”与就业竞争压力,群体性教育焦虑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在一部分家长中相互“传染”,在当下各种竞争均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同类竞争中个体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更优质、有限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育领域即学生为提高成绩超时超限的学习,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加大孩子课后学习的压力,“双减”减掉了学生表面上的压力,却减不掉这种社会普遍存在的过度“内卷”的不良风气。

4.“双减”政策下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建议

家长们背负着教育焦虑,却没有正确的方法化解这一焦虑,这种焦虑背后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无奈,需要国家、社会、家长共同努力,需要理性分析,系统医治,让教育回归本真,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4.1 多部门联合治理。“双减”事关民生福祉,家长教育焦虑对“双减”政策的具体落实对国家整体教育系统都有很大影响。教育行政部门需在了解家长焦虑群体的具体诉求后,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弱化唯分数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与含金量,缓解就业竞争。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制造教育焦虑的机构、曲解“双减”政策的媒体进行管理,对不理解“双减”政策的家长进行知识普及,做好政策的解读与宣传,使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公平的积极意义。

市委、市政府、其他执行部门协同合力,市教育体育局需发挥好枢纽作用,市、县、校联动发力,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完善“双减”政策的落实保障体系,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继续进行监管,优化课后服务的质量,持续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重视教师培训,加大优秀师资供给,鼓励学校进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改革并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定期检查各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情况。

学校层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进行人才引进,改善育人环境,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进行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多的照顾到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在课堂当中掌握知识,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课后负担的政策。学校也需承担起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的责任,通过日常家校联系活动、班级群、家访等多种形式进行积极引导,使家长逐渐认识到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需树立多种学生评价观,以人为本,改变分数评价为主的评价观念;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通过提高备课实效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 家长自我能力提高。“双减”政策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长自身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自己的做法有助于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育儿观念等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促进意义。[5]融洽的家庭氛围,使家长与孩子之间和谐融洽的相处,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模式,提高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效率,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教育需求。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提升自身的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改变直接为孩子做决定的思想观念,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其未来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减”政策后孩子课余时间的利用问题尤为重要,家长需学习应该如何使学生合理利用在家时间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规定上网时间、网络利用方向,监督孩子网络行为,鼓励上网查找资料的行为,对不良的网络行为做到及时发现禁止。适度安排孩子进行家务劳动,参与家庭生活。督促孩子按时就寝,早睡早起,确保充足的睡眠。

父母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性的,家长需树立“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用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孩子的成长。家长需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劳动习惯激发孩子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坚韧的意志。

4.3 社会紧跟国家导向。国家在宏观上对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双减”政策的出台后,社会各界需在国家导向的基础上找到并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共同遏制社会不良舆论、职业偏见。媒体要正确解读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传播主流声音,媒体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客观的进行宣传。社会各就业单位响应国家的号召,高学历、名校的招聘条件应适当调整,缓解就业竞争压力,职业高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社会认同,破解“职高歧视”难题。

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弱化各小学学校之间的排名,弱化社会对初升高阶段升学率的追求,对小学生的教育期待需要合乎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建设小学生活动中心,并举办多种形式的小学生社区活动,建立爱心书屋,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相信在国家导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家长教育焦虑可以得到真正减少。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家长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