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乡感的淮剧小镇景观设计探究

2022-11-18张源芳张晗

现代园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水景原乡淮剧

张源芳,张晗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

近些年,在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文旅小镇项目的建设在各地蓬勃发展。如何打造地域特色,突出本地特有文化和景观风貌,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1]。盐城九龙口淮剧小镇项目,位于盐城、淮安、扬州3 市交界处,交通便捷,发展优势明显。项目在结合新收储及安置方案要求,尊重上位规划和村庄现有风貌及发展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国潮大街、主次入口节点、南环水街、喜鹊湾等重要地段和节点,突出“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原乡风貌,打造以淮剧文化为特色的核心区景观,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时尚精致的小镇风情、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以及便捷周到的服务设施紧紧抓住游客感受,使之由吸引到留住,能回味想再来。

1 淮剧小镇景观营造概述

1.1 当地自然条件

淮剧小镇属季风气候区,总体特点是冬季较冷,四季分明,且热量充裕,光照充足。

项目地处建湖县九龙口镇,属扬子淮地台的苏北拗陷带,是里下地区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由林上河蚬河、溪河、黄河、涧河等9 条自然河道汇合于龙珠岛,形成万顷泻湖九龙奇观的独特格局,滩荡水面达6666.67hm2[2]。

1.2 现状条件分析

现状土地建设用地以农村住宅用地(46.5%)为主,辅以基础设施用地(12.9%)及村庄产业用地(1.2%)、其他建设用地(1.1%)、村庄公共服务用地(0.5%)。非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林用地(20.3%)和水域(17.5%),分布于村庄外围。

街巷现状道路为一街九巷,鱼骨结构。即沙庄村中现有主街1 条,材质为水泥青砖。主街两侧有部分商店、餐馆等商业店铺。另有南北走向巷道9 条,巷道多数狭窄,为青砖或石板铺装。

现状建筑具有多种里下河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古民居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具有鲜明的苏北水乡地域性文化与民俗特点;院落布局多为坐北朝南,“三间两厨”结构,主屋三开间,其中传统民居古建筑较少,结构以砖混建筑为主,砖木建筑较少,且一层建筑居多,二层建筑质量较好。

小镇植物条件一般,主街上现有11 株香樟;街巷和庭院以蔬菜地和杂草为主;民居庭院内有点植乔木银杏、楝树等;外围水边多分布芦苇、菖蒲等湿地植物。场地保留古树名木为古银杏树2 株、古皂角树1 株。

1.3 案例分析——以华阳河湖群湿地生态环境的风貌营造为启示

华阳河湖群湿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境内的华阳河湖群保护区内,面积约260hm2,主要通过恢复湖泊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上的植被景观,让人直观认识到“不同湿地水生植物均有其生态价值”,唤醒人们保护湖泊湿地的环境意识。项目以乡村湿地修护典范为目标,在保护基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基地景观基质,修复脆弱生态斑块,注重开发强度控制,专注于特色景观项目安置,赋予地域特质的生境保育、展现丰富多元的湿地景观。

华阳河湖群湿地项目的风貌营造为淮剧小镇景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案例及启示:首先,项目的根本是注重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利用;其次,需挖掘、修复及开发基地现有景观基质和文化精神;第三,塑造及展示原乡感和湿地“荡”风貌;第四,结合所在地域特色进行项目设置及开发强度控制。

1.4 景观构思及指导思想

淮剧小镇项目是对里下河地区传统村落资源统计、调研和归类分析,根据不同传统资源的保护需求,分类分级提出保护和利用的措施。在原九龙口沙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规划控制及发展方向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日照、通风、防火、卫生、交通及环境保护等要求进行总体布局,使其满足使用功能、城市规划的需要,同时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协调问题,统筹安排各项保护与建设活动。

1.5 景观设计原则

本次设计以整体保护、最少干预、合理利用、分类推进为主要原则,整体延续沙庄村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古泻湖形成的“面湖临荡”的村落为总体格局,保护留存并使用至今的鱼骨状街巷结构体系,同时挖掘传统戏曲、传统技艺、各类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活化、利用、发扬与传承。包括:(1)满足功能要求,符合城市规划、消防、日照及通风等规范;(2)利于交通,满足居住、人流集散要求;(3)突出鲜明的个性和本地特色,在建筑造型、植物景观上都体现里下河传统民居风格与时尚的建筑风格和谐碰撞;(4)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安全舒适且富有原乡感的文旅场所。

1.6 不同区域的景观设计

(1)整体氛围强化“村荡”原乡感,户外逗留细节空间设计,增加一些核心空间和停留节点,打造游客打卡点。(2)街巷景观适当位置疏朗留白,打造小微湿地空间、景观绿地空间、户外演艺空间;结合拆迁后的空地以及主要街巷口,留有几处较大的空间,设计假山、置石、绿地、构筑物等微景观打造。(3)宅前屋后结合房屋的功能要求,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景观手法和材料,分别表现服务类及回迁居住的不同效果。(4)街头小品节点以网红打卡效果为设计思路,结合不同建筑进行统一设计打造,尤其需要结合水系水景穿插点缀,科学设计让水动起来、活起来。(5)外围生态空间以湿地风貌为主,体现生态感、乡野感和芦荡风貌。

2 原乡感景观的塑造

淮剧小镇景观设计是在建筑方案充分表现里下河地区建筑形态及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延续文化和风貌特色,重点表现“村在荡中,荡在村中,村在戏中,戏在村中”的小镇魅力。通过植物、小品、水景、桥梁、汀步等不同景观设计语言,突出九龙奇境、淮戏古韵等地域文化,同时围绕网红建筑,锦上添花地设计节点空间,营造吸引人气的时尚打卡点。景观设计的重点主要分为5 个方面的内容:

2.1 地形塑造

尊重小镇原有地形肌理,结合新建及保留建筑整合空间,在满足小镇排水、防洪等主要功能的同时,塑造丰富的水空间,展现地域特色和湖荡风情。

2.2 水体设计

结合地形地势以及外围“九水归一”的水乡气质,水系空间可概括为“一街三荡”,除东西两端的中心水域形成丰富的湖荡空间外,通高巷口是主街水系分两侧官沟后的一处较大水面。水景均设有涌泉、雾森等装置,同时包含叠水、龙吐水、磨盘水、水帘以及建筑转角等地的假山水景等大小18 处形态各异的水景小品,彰显水之灵动,提升亲水感受,其余区域水系少,进院不进巷,打造不同特色水景空间。

2.3 植物表现

尊重本地植物品种及风貌特色,分区以不同主题植被和营造手法,增加绿色空间和立体绿化,以丰富的植被、两栖类和禾本类植物的片植打造“村外野趣、村内秀美”生态特色和“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乡野感。

2.4 铺装形式

根据不同区域空间进行多元设计,铺装材料和形态在延续一期风貌基础上,更突出古朴、老旧的原乡感。老街加入枕木、瓦片、磨盘和土瓦罐碎拼等看似随意,又独具匠心的铺装形式,突出本地文化和生活场景。

2.5 特色小品及水景

小品和水景充分融入戏剧、芦荡等元素,结合婚庆等地方文化,采用本土材料和设计符号,表达趣味性和地域特色。

3 “荡”风貌的营造

3.1 水系的营造

(1)主街水面占比25%,结合生态绿植,凸显“科学性”;(2)铺装与水面落差控制在5~20cm,凸显“亲水性”;(3)明渠暗沟曲折蜿蜒,明暗结合,凸显“流动性”;(4)水景小品结合建筑及节点设计独具匠心,凸显“灵动性”;(5)过水步汀在彰显生态感基础上,不能影响通行,凸显“通达性”;(6)主街临水建筑进户小桥生态多样,凸显“协调性”;(7)景观类水体水系,要结合灯光设计和雾森设计,凸显“配合性”;(8)庭院水景讲究进水出水自然流畅,水有源、景有脉,凸显“自然性”。

3.2 小品的营造

淮剧小镇内的所有大小水系,均结合具体地貌及建筑设计不同形态水景小品节点,成为景观打卡点。除了大小不同涌泉、雾森外,还包括明渠或水面中间的古旧石磨喷泉,入口石桥的龙吐水,屋角处的假山叠水,围墙边的瓦罐水景、景亭周围的特色喷泉,溪流中的叠水瀑布等,凸显水体的灵动性和流动性。

3.3 植物的营造

植物设计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形式组织串联内部各功能空间,同时与外部湖荡湿地相衔接。植物配置品种丰富,采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充分考虑季节变化带来的景观效果,凸显湿地景观特色。

3.3.1 种植原则。(1)主题定位,营造景观意境。结合立地条件、水位坡向、周边建筑、活动广场、主街巷道等的功能特征选择植物,营造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原乡感;(2)考虑后期管养,压缩运营成本。结合植物生长特性和近远期成景效果,核心景观区采用特选乔木增加空间氛围和色彩感,外围选择维护成本低的植物,控制大规格乔木,增加宿根花卉、自衍花卉和观赏草的应用;(3)彰显区域文化,打造淮剧文化特色。结合总体目标及分区、地域文化、植物特有文化等选择乡土植物,适当引入优良且适合在建湖地区生长的观赏植物,提高成活率的同时,营造淮剧文化特色和小镇氛围,打造村在戏中,戏在村中的文化感;(4)发挥植物功能,提升旅游形象。结合植物生态净水能力、固土护坡能力,选择抗污染、截污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植物,合理搭配,营造稳定美观、开合有序的植物景观空间,提升城市旅游和文化形象。

3.3.2 季相表现。从植物的四季色彩变化入手,合理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色彩、不同景观效果的植物,以创造四季的变化,以夏、秋特色湿地植物为主,搭配春花冬果植物,带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和感悟。突出体现春则绿柳垂丝,碧波澄澈;夏有芙蓉出水,十里荷香;秋见芦花万顷,雪片飞舞;冬至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3.3.3 分区设计。分区以特色植物营造手法增加绿色空间,层次简洁,大气野趣,突出“荡”区文化,村外突出“野”,村内表现“秀”。分别包括:(1)国潮主街以点植多棵孤植大乔打造主街的绿地空间,同时结合芦荡湿地与各建筑门前窗口水景和垂直绿化突出生态感;(2)生态北环结合地形设计雨水花园,既呼应北面广阔的湿地,又延续芦荡特色和植被景观,成为荡与村的过渡段,同时以乡土树种、竹林、芒草片植等弱化场地的不协调因素;(3)南环水街结合湿地林带遮掩沿街建筑的硬质感,下层增加观赏草、自衍花卉、湿生植物等打造生态滨水风貌;(4)已收储建筑的庭院景观根据具体业态进行文化表现的栽植,通过植物特有的寓意和季相色彩表现庭院独特的景观和文化风貌;(5)回迁建筑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场地,植物品种选择喜闻乐见的香花果树和菜地花园等进行配合,既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又能体现原乡感和生态效果;(6)在作为服务性的民宿节点中,植物更加注重细节感,选择富有特色的乡土造型植物,搭配假山景石及亲水植物形成较为精致化的庭院效果;(7)特色巷道的栽种植物体现在街巷边角和垂直绿化中,结合围墙边及构筑物的立体绿化、古朴生态的花篱、花钵和见缝插针的街巷绿地空间凸显生态感。

3.3.4 品种选择。尊重本地乡土树种和湿地植物特色,突出芦荡调性,因地制宜栽植特色树种。

(1)现状保留乡土树种并延续荡的特色,突出原乡调性,包括香樟、水杉、垂柳、银杏、榉树、皂荚、雪柳、毛竹、南天竹等;(2)芦荡湿地主要选择耐水湿的水杉、池杉、垂柳、馒头柳等,搭配芦苇、香蒲、荷花、睡莲、鸢尾、再力花、千屈菜、山桃草+细叶针茅、细叶芒、狼尾草、粉黛乱子草等湿生水生植物突出湿地风貌;(3)立体绿化主要采用凌霄、紫藤、爬山虎、藤本月季等开花藤本以及常绿油麻藤、鸡血藤、爬山虎、金银花等攀援类植物增加生态感;(4)回迁居民房前屋后栽植香花果树,如月季、栀子、柿子、石榴、枇杷等;同时菜地增加观赏蔬菜,包括彩叶苋、迷你西红柿、五彩椒、花叶苦苣、丝瓜、葡萄、葫芦,在色彩、季相和高低层次上都体现了原乡感和匠心性;(5)结合小镇整体风貌和外围湿地景观,推荐增加部分乔灌木品种,包括色叶亲水乔木乌桕,杀菌防尘同时还能挂果引鸟的楝树,树型优美、春红秋黄元宝枫,春赏花冬观果的冬红海棠,秀丽优美又有浪漫吉祥寓意的合欢树,常绿芳香且耐湿性强的金叶石菖蒲,婀娜多姿又耐寒耐水湿的水杨梅等,都可大量运用。

4 “市井”文化的体现

对比主街的国潮范和外围空间的湿地风貌生态感,淮剧小镇的老街及原住民回迁区域更加突出原乡感和“市井”文化,主要表现在:

(1)整体风貌突出“沧桑感”。老街要和国潮水街在整体调性基础上,形成错位发展和风貌打造,在传统基础上,做足古朴风貌和沧桑的味道。(2)老街建筑风貌突出“古朴感”。建筑设计表现传统感和年代感,包括建筑形式、使用材料等,更加贴近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3)老街铺装突出“乡野感”。地面铺装设计要做足乡野感,材料以老条石+老青砖错缝铺+大小黄金麻石板+枕木+老青瓦+红灰陶土砖杂铺。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的铺装形式烘托古朴、老旧的氛围,以丰富多变的组合形式体现年代感的同时增加场地趣味。(4)老街景观节点突出“市井气”。包括以店招的形式,建筑外摆空间的营造,入口处景墙标识的材料样式,老旧水井的摆放,回迁建筑外墙爬山虎的生态感等,与国潮主街形成了视觉风貌及调性感受的差异化与互补感。(5)街头小品设计突出“时代感”。增加部分农具、渔具、船木、瓦罐、磨盘和晒鱼干的小品等,既能体现老旧的淮味道,又突出了枕水而居的本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5 结语

2016 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3]。这类文旅特色小镇的打造并不是简单的产业相加或风貌拼盘,而应深挖乡村记忆,凸显本地文化,保护原乡风貌,改善乡村环境,做大当地产业。不论是华阳河湖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还是淮剧小镇建设中对景观设计的探索与研究,都为今后此类项目的开发与保护,文化展示与风貌营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猜你喜欢

水景原乡淮剧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淮剧还好吧
原乡组诗
原乡诗二首
原乡(组诗)
试论规划景观设计中水景元素运用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