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精细化管理探讨
2022-11-18惠大东
惠大东
(长春市儿童公园,吉林长春 13004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公园在绿化景观、功能特色、建设品质、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对公园进行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打造功能完备、风貌良好的高品质公园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1 坚持观念创新,公园服务实现制度化
1.1 转变思想,强素质、树形象
近年来,公园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和“为民服务”的公园新管理理念,教育引导职工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管理为服务”的理念转变,同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广大职工为民服务的技能和信心。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内强素质。运用专题教育、主题党日、廉政教育、文化活动、重大会议等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坚定职工理想信念,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广大职工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二是坚持知行合一,外树形象。运用院校合作、基地实践、函授学习、专技培训等方式,激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现观念转变、理论创新和知识更新,优化技术人才岗位配置,形成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三是坚持“家+亲”联动,形成合力。定期开展家庭和亲属走访慰问活动,了解职工家庭生活状况,掌握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摸清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思想上摸清、组织上靠近、生活上帮扶”,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
1.2 对标高位,明目标、定方向
近年来,长春市公园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自觉将“为民服务”和“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公园精细化管理方面对标高位,不断实践,公园服务水平实现转型升级。首先,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措施。以创建“幸福长春·温馨公园”活动为载体,深挖“幸福”和“温馨”内涵,坚持管理常态化,标准精细化,园容园貌做到“四个一样”,即“冬天夏天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检不检查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面对优美整洁的游园环境,游客纷纷点赞:“进入公园,我们的心情不一样”。其次,紧盯薄弱环节,精准发力。针对公众需求增加、老龄群体增多、低级庸俗表演、网络直播乱象、绿化植被破坏、聚众热议等公园管理服务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城市公园管理经验教训,“内”“外”兼修,提升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最后,升级内向管理和外向服务。通过开展“厕所革命”“清洁行动”“环境治理”“最美公园”等活动,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开展“爱国卫生月”“义务植树”“公园好声音”“最美游客”等活动,激发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公园管理的热情,引导游客由“被动管理”向“主动融入”转变,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1.3 建章立制,定标准、细量化
制定合理的标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手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落实,以形成强大的执行力。一是健全制度、明确标准,实现可量化。建立详实的岗位责任制,岗位职责实行“四定”法,即定人、定岗、定责、定位,由上至下制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科(室)长、员工工作职责,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实现“人人有岗,人人有责”,内容清晰、权责明确。二是公园日常运行实行“三长”负责制,即值班园长、带班科(室)长、班组长。针对公园园区秩序、卫生保洁、绿化养护、设施设备维修、文明服务等日常管理工作,实行“三长”联动负责,构建形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构架,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工作局面。三是建立顺畅的工作管理机制。加强公园日常管理,制订公园管理细则手册,明确公园管理人员、商服经营人员、社会化服务人员、游人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强化责任,细化分工,加强监督考核,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推行“工作台账”机制,结合绿化养护、秩序管理、园区保洁、安全生产等日常工作,根据工作任务、特点、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形成长效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根据季节性特点开展应急演练,定期排查以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4 狠抓落实,制度化、常态化
公园坚持以精细化促转变,以狠抓落实求提升,通过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奖惩等手段,使公园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园区管理无缝隙、无死角,零盲区、全覆盖。一是坚持“两项经常性工作”不放松,即经常性管理工作和经常性维护工作。选优配强园区巡检人员和基建班组人员,采取定时、定项和随机巡检的方式,检查园区秩序和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得“零星维修不出门、小修小补不过夜”。二是做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完善防疫应急处置机制,做好防护口罩、酒精、84 消毒液、手套、防护服等物资的应急储备;对进入公园的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和查看行程卡;对座椅坐凳、健身器材、游乐设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进行消毒消杀,园内产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减少人员聚集,调控入园游客数量。三是坚持考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公园日常管理、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制定系统、规范的任务量化细则和工作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实施办法,定期组织绩效考评,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考评应坚持公平、公正,奖罚分明,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职工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性,确保公园精细化工作高效率运行。
2 坚持技术创新,绿化养护实现精细化
2.1 严格标准化,推行示范工作法
遵循“三分建设、七分养护”的原则,在切实加大绿化景观建设投入的同时,全面推进公园管养专业化、精细化。一是摸清底数,制定公园绿化养护技术规范和指导手册,同时,加强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专业化养护管理水平。二是“请进来+走出去”,建立专业人才信息库,定期对公园树木修剪、花卉培育、引种驯化、微景观造景、方案设计等进行改进,提高科学养护水平。三是推行示范工作法,以“树典型、立标杆”为目标,以点带面,提高精细化绿化养护水平。公园选择剪型树木园作为精细化养护示范区,138 株造型树按照“一树一景”原则,采取“定人管理、定期修剪、定时养护、定量实施”的方式,实施精细化修剪养护,打造高颜值园区景观,并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标杆示范作用,带动园区绿化养护水平升级。
2.2 坚持经常化,推行日历工作法
根据植物植被生长习性和季节特点,梳理分类栽植、浇水、施肥、除杂、修剪、病虫害防治、涂白等养护内容,列出工作任务清单,并分解至每月、每周、每天,精心编排“绿化养护日历”,促使绿化养护抓实抓细,以养护“小招数”实现精细化管理“大变化”。公园以抓基础、抓日常、抓规范为重点,结合全年绿化彩化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业务科(室)、绿化班组、花卉班组、专管技术员年度工作任务,并在日历上标注。通过“清单式”任务列表,明确工作时间,突出工作重点,简单明了、清晰生动,让绿化养护工作内容具体化、日常化。通过“日历工作法”做到任务提前规划、节点及时督促、考评及时跟进,实现绿化养护“常态化”、繁杂工作“简单化”、养护管理“特色化”,成为植物养护的“时间表”和“小闹钟”,有效激发职工工作动力,明确“有什么事”“怎么干”“什么时间干”,做到月月有目标、事事有提醒、件件有落实,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提升绿化养护常态化、规范化水平。
2.3 坚持制度化,推行档案工作法
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采集和收录绿地、树木、古树名木数据信息,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植物养护管理档案。一是建立树木档案。清点普查公园内乔木、花灌木,记录树木名称、科属、栽植时间、胸径、冠幅等信息,对栽植、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措施进行登记记录,信息及时归档,实行“一树木一档案”。二是建立古树名木档案。采集古树名木的位置、名称、科属、保护等级、树龄、胸径、高度、冠幅等信息,实时记录监测古树名木生长状态。三是对树木进行挂牌管理。对园内树木、特色花卉进行“身份”明示,主要标注树木(花卉)名称、科属、树龄、养护单位等信息,并配备二维码,人们“扫一扫”就可知植物形态、生态、分布、栽培、用途等树木详细信息。档案工作法,建立植物“数据库”,提高公园绿化养护管理效能,便于监测和查阅的同时,也能向市民群众科普植物知识,增强爱绿护绿意识。
3 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建园实现可持续化
3.1 坚持一园一品,建设特色公园
长春市公园建设强调突出文化艺术内涵和地域特色,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民族特色、传统艺术等因素,根据公园面积大小、地形地貌、周围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等,着力打造公园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和园林小品景观,避免“千园雷同”“千园一面”。近几年,长春市在公园绿化建设中更新观念,坚持“既要绿化更要美化”,按照“一园一品”“一园一色”建设理念,立足现有植物种类选择条件,利用乡土植物、适生植物,在景观设计和精细化养护上“绣”功夫,培育形成儿童公园“菊花展”、长春公园“郁金香”、友谊公园“花径”、南湖公园“冰(雪)雕展”、长春德苑、长春世界雕塑园、“牡丹园”“百花园”“百木园”、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等一批季相丰富、景观优美的特色景观公园。
3.2 坚持低碳环保,建设生态公园
3.2.1 落叶还林。为了保持公园的生态环境,改善植物生长条件,针对公园现状开展落叶(树屑)还林工作。将公园园路行道树、疏林枯树作成树穴,树穴内用落叶和树屑完全覆盖,林下不能长草的地面用枯枝粉碎物覆盖,并采取拌土混合措施,公园内新建的大块模纹绿地裸露部分全部用枯叶、枯枝粉碎物填充。林地内落叶不予清扫、清运,园路、广场落叶清扫完毕后,落叶返回林地,也可收集后拌土发酵,用作花土或种植土。
3.2.2 加强水体管理。坚持“一水体一档案”,定期抽样检测水体,建立巡视记录台账、垃圾清运台账,指定专人每日巡查吐水口,巡视水体、驳岸垃圾、漂浮物及水草生长情况。针对内源垃圾,加大水面保洁力度,采取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打捞水草、湖面漂浮物和垃圾,确保湖水清洁,防止水体污染,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3.3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文明公园
认真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组织开展市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实践活动。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增强,“关心”“关注”“关爱”公园建设的市民群众越来越多,公园可顺势而为,倡导成立“义务监督员”“志愿服务队”“公园管家”“市民园长”等群众志愿服务组织,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动员他们参与公园管理和志愿服务活动。利用“3·12 植树节”“国际爱鸟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氛围,组织开展义务植树、爱国卫生、投放鸟食、亲子栽植等活动,普及园林绿化知识,提高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绿化热情,将“公园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转变为创造美好环境的自觉行动。
3.4 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园林技术队伍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园精细化管理,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园林技术队伍。
3.4.1 注重思想素质培养,培育爱岗敬业队伍。牢牢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通过采取主题教育、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着重提高职工政治思想水平和觉悟,培育一支敬业担当、充满激情的园林队伍,为美丽、和谐公园建设打牢思想根基。
3.4.2 注重理论知识培养,培育专业技术队伍。牢牢抓住“理论学习”不放松,通过知识培训、案例分析、成果分享、业务研讨等多种方式,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成为理论功底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园艺师”和“行家里手”。
3.4.3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培育技能过硬的“大工匠”。牢牢抓住“技能实践”不放松,通过岗位练兵、实例观摩、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职工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努力培养成为工作中的“百花精”和园林的“大工匠”。长春市儿童公园花展始于1955 年,在多年的传承和努力下,花卉技术和业务技能不断发展提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大花匠”和“大工匠”,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3000 余盆经过温度、光照、湿度调控的牡丹、梅花、海棠、桃花;近4000 盆瓜叶菊、樱草在“春节花展”如期绽放;5000 多盆菊花经过分苗、拨蕾、绑棍和40 余天短日照处理,在“十一花展”绽放光彩;2000 多株大丽花、芭蕉、美人蕉遍布全园。
3.4.4 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和公开、平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将品德、技能和业绩作为重要标准,形成“重品德、比技能、看业绩”的良好用人导向。坚持政策向一线倾斜,重心向一线转移,建立一线工人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公园不但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公园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身处在新时代,公园管理者应自觉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民生、重细节、重落实、重提升”,在打造精美景观上“绣”功夫,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优质服务上“用”功夫,努力营造优美整洁、温馨和谐的公园环境,让绿色福利惠及市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