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辣椒栽培管理技术
2022-11-18谢来泉李建亭孔令玉
谢来泉,李建亭,孔令玉
(巨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菏泽 274999)
辣椒风味辛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蔬菜及调味品之一。与其他蔬菜比较,辣椒的产值和效益较高,是温室蔬菜生产的主要蔬菜作物。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是日光温室辣椒种植技术的关键因素,通过模拟室外辣椒生长的条件,可实现辣椒的反季节种植[1]。但种植过程中,温室栽培也存在空间密闭、温湿度调节不当、病虫害多发等问题,管理措施不到位会影响辣椒的生长。因此,推广温室辣椒种植技术,对于辣椒的种植及其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 品种选择
温室空间比较密闭,与外界的流通基本隔绝。根据温室的环境特点,辣椒品种应选择光照要求较低、低温耐受力强、抗逆性强、耐贮运的品种,更易适应温室在栽培环境。另外,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辣椒的选择也各有差异,因此温室种植的辣椒品种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销售倾向选择。选择辣椒种子时必须严格控制质量,要考虑具体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及当地市场需求,保证辣椒早熟、高产的特点,注意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和防治病虫害的能力[2],确保辣椒质量的稳定和产量提高。如丹椒6 号、丹椒7 号、沈椒4 号、绿剑等。
2 播种育苗
2.1 种子处理
用纱布或尼龙网袋将种子包好,放入50~60℃的水中,恒温15min,种子和水的体积比为1∶4~5,可选择恒温容器进行浸泡。浸泡过程需不断搅拌,以使种子受热均匀。捞出后将水温度降至25~30℃,继续浸泡8~12h。烫种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杀灭病菌,避免烫伤[3]。浸种后用湿毛巾盖住种子,保持温度26~28℃,每天翻动漂洗2 次。当辣椒种子出芽率达到65%~70%时,即可进行播种。
2.2 育苗
育苗土壤要求肥料和水分含量适中,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足,同时需要配备充足的速效氮、磷、钾等元素。育苗土壤的配比一般为:腐熟的有机肥∶草木灰∶锯末或老稻壳=5∶4∶1。准备好的营养土中加入过磷酸钙1 kg/m3和硫酸钾0.5 kg/m3,再加入杀菌剂防治苗木病害。将上述配料充分搅拌后置于密闭处3d,可有效防治营养土中的病虫害。
2.3 播种
播种前应在种穴灌满水,灌水时可掺入百菌清和氯氰菊酯,防治病害和地下害虫。底水渗入土壤后,每穴点播1~2 粒,深度1cm,然后覆盖营养土,再覆盖1 层塑料薄膜苗,出苗3~4d 后揭去。
3 选择合适的温室
温室应根据实际气候条件进行选择,比如在北方地区容易发生大风、雨雪天气的地区,可以选择使用加固型钢筋钢架棚,可通过覆膜线的覆膜工艺来提高覆膜的张力,从而提高棚膜的抗恶劣天气的能力[4]。此外,尽量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灌溉方便的区域建设温室大棚。应尽量选择透光率较好的温室薄膜,为温室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创造条件。
4 科学整地施肥
栽培时,应根据辣椒的生长特点选择适宜的地块。整地时将土壤尽量打碎,提高土壤细腻度,土壤层可调整到30cm 的深度。整地后及时施肥,有助于确保辣椒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施肥用量为至少3500 kg/667m2的有机肥,搭配磷酸二铵30kg/667m2、硫酸钾20kg/667m2。施肥后起垄,辣椒栽培起垄一般选择脊面宽1m、高15cm。辣椒幼苗定植前1 周应提前对温室进行消毒。硫磺熏蒸是将硫磺和配料搅拌均匀后在温室内按比例放置好后起火。熏蒸过程中保持温室密封,以确保可以有效消杀。
5 温室辣椒田间管理
5.1 水分和施肥管理
辣椒幼苗对于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因此苗期需保持土壤干燥。辣椒浇水量不宜过多,应缓缓地浇,让水慢慢渗入土壤。苗期保持土壤表面稍微泛白、但土壤内部潮湿,为辣椒生长期的最佳墒情。当土壤表面水分明显时,应注意减少灌溉量,以防止因浇水过多导致土壤湿度过大。与沟灌相比,滴灌技术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又可以保证灌溉水量,具有节能、节水的特点。滴灌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水分均匀分配、充分吸收,还可以减少因土壤含水量过高、环境过于潮湿引起的病虫害发生。另外,雨水较多时要注意及时处理大棚积水问题,保证土地干燥[5]。辣椒开花时为了增加辣椒的开花能力,可以选择叶面喷施水溶性肥料,开始坐果时追施肥料,一般挂果量达到4~5 个时,可增加肥料的使用量。
5.2 提高温室光照强度
在辣椒的田间管理过程中,反季节栽培特别是冬季栽培管理,由于环境中的光照条件较弱,需要有效提高温室的光照强度,以保证辣椒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充足的光照是提高其产量的必要保障[6]。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反季节栽培时温室的光照量,可选择覆盖高透光率的聚氯乙烯薄膜。将反光材料设置在温室中央或几个侧面,同样可有效提高温室光照强度和温度。
5.3 温湿度管理
在温室栽培过程中,应根据辣椒的生长特点,调整温室内的温湿度。辣椒具有忌强烈光照、土壤水分过高、温度过高的特点。因此,在管理温室时,要针对辣椒的生长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种植前期的温湿度,尽量保持温室内温湿度平衡。
5.4 预防辣椒落花落果
要注意进行预防辣椒在生长过程的落花落果问题,以免因管理不善导致产量降低。因此,在辣椒种植过程中,可以对辣椒喷洒激素,以减少辣椒落花、落果现象的发生[7]。
5.5 整枝修剪
在辣椒开花、坐果时,由于对于光照和通风的需求量增加,需要对植株进行修剪。辣椒坐果后植株开始迅速生长,新枝条不断萌发,枝条数量明显增多。枝条过多会对辣椒的光照和通风造成影响。一般辣椒品种侧枝长度达到15cm 时,应尽量去除坐果枝条以下的侧枝。辣椒长度达到5~8cm 时,及时摘除,以免影响后续果实的生长。辣椒背枝留3~4 个主枝,在四母斗坐果枝基部剪去同层次的枝条,每个主枝上留2 个较强壮、坐果较多的枝条[8]。修剪后,辣椒的产量不再取决于整体的开花量和坐果量,而是确保每个枝条上的辣椒都能很好地生长,成为高品质辣椒。选择晴朗、干燥的早上或上午修剪,避免下雨或傍晚,以利于伤口及时愈合,防止感染。刚浇过水的土地由于环境湿度较大,不宜修剪,伤口不易愈合,且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修剪后及时在创口处喷洒广谱消炎药、杀菌剂,防止伤口感染为害整株植物。修剪时,注意从离枝基部1cm 处着手,切忌直接贴在枝条上,以免损坏枝条。
6 病虫害防治
辣椒感染病虫害后,要及时做出诊断判断,科学用药,进行针对性治疗。在适当的情况下,可通过喷粉或熏蒸处理病害植物并将其连根拔起,以确保将病虫害在短时间内控制,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6.1 农业防治措施
调整辣椒种植区种植结构,适当调整种植品种,防止病原菌因土地连作而辣椒品种间传播,种植结构调整在辣椒病虫害防治中非常重要,前茬作物的选择和管理也应遵循相同的农业防治要求,避免交叉感染[9]。
6.2 物理控制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将害虫引诱到诱杀灯上,也可在灯具外安装风扇,通过产生负气压将害虫吸入灯具下方的捕虫瓶中,或使用高压电源灯外网格接触杀虫,使害虫落在灯下的特制虫袋中,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诱杀棉铃虫、斜纹夜蛾成虫等虫害。利用害虫对黄、蓝等颜色的趋向性,用带颜色粘板涂上粘胶粘住害虫,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6.3 生物防治
为防治蚜虫、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等害虫,可在温室内投放赤眼蜂、蠋蝽、半闭弯尾姬蜂等,这些昆虫是害虫的天敌,可有效捕杀害虫。投放方法为,观察辣椒植株,发现有虫害发生后即可释放天敌。投放密度为300000条/hm2赤眼蜂或300~450 只/hm2蠋蝽、半闭弯尾姬蜂,每5d 释放1 次,连续2~3 次;或2250~4500 只/hm2半闭弯尾姬蜂,每10~18d 投放1 次,连续1~3次。
6.4 具体病害虫防治
6.4.1 蚜虫。一方面是通过清理周边环境中的蚜虫,阻断蚜虫传播链条,从根本上防止蚜虫为害的传播[10]。另一方面,可采用50%的抗蚜威溶液500 倍液喷洒在植株上进行药物防治,或采用黄色诱捕板或银灰色薄膜等生物防治方法杀灭蚜虫。
6.4.2 烟草花叶病毒。可用0.05%~0.18%硫酸锌稀释剂喷洒辣椒叶片,连喷2~3 次进行预防治疗。发病初期可用植病灵乳剂、NS-82 抑制剂、病毒Q 液、病毒速杀剂交替灭菌,需要注意使用的浓度、频率和用量,使用频率每月不超过3 次[11]。
6.4.3 青枯病。青枯病主要是植物的根部受损,或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时,受到土壤中病原菌侵染,青枯病对植株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可用0.02%链霉素溶液均匀喷洒在病株上,共喷3 次,每次间隔5d,同时在栽培过程中及时除草。如果病害难以控制,可选择拔除病株,以免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
6.4.4 病毒病。病毒病的侵染主要是植物表面存在伤口,通过损伤进行侵染。避免植株表面的机械性损伤,可有效切断病毒病传播途径,控制流行[12]。定期使用杀虫剂预防病害的发生,避免病毒侵染植物,造成损害。发病初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喷洒,如新植霉素、凯普克以及安基寡糖交替使用,每10d/次,连续3 次[13]。
6.4.5 脐腐病防治。导致脐腐病主要原因是作物缺钙,而作物缺钙则主要是由于灌溉过程中对水量的控制不理想,导致土壤盐分过多而缺钙。因此,在治疗脐腐病时,应从灌溉量着手[14]。首先要控制灌水量,减少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分增加,此外,作物应进行补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