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2-11-18○杨君
○杨 君
近年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0%到8.1%之间。同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农业生产基本盘目标可以实现。在此前提下,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农产品品质更高、种类更丰富、要素更健康的需求,就得增加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的现代化科技含量。而高素质农业人才加入现代化农业生产才是提升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一)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确保国内农业产品生产供给和粮食安全。要实现诸如此类的目标,就要动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力量,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让其形成强大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合力,调动其农业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愿意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奋斗行列中,让更多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份子,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二)加快“三农”现代化进程
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我国整体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和我国整体现代化的进度和水平保持相同节奏。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推动力和衔接力就是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到,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型职业或者说必然的结果,反过来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现代化,他们会成为推动中国“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和现代化农业关键领域的劳动力群体。
(三)助力中国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年轻态、乡土情怀浓厚、法治意识强的特点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这样的农业人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原因。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劳动力中的高精尖人才必然是农业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人才基础,为我国成为世界性农业强国提供强劲的人才生产力要素。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业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到,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即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要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培育工作涉及到各种复杂情况和综合领域,需要有主导力量来推动培育工作长期平稳进行下去,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履行领导职能,发挥培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1.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供给。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培育对象聚焦于各大农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农业技术人员、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退役军人、中职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城市返乡的农民等。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范围很大,但时至今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未能很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做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盘很有必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群体中扩大数量。
首先,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毕业生。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高中教育毕业生达786.53万人,成人高中毕业生达3.9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达484.87万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797.20万人,网络本专科毕业生达272.25万人。这些毕业生累计起来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如何解决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及进一步应对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和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就业创业引导,让毕业生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关注和投身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领域,发力于现代化、智能化农业领域。
其次,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为军队现代化做出过贡献,是宝贵的人力资源,相关部门需要在其退役之后对其职业选择和就业上岗进行指导。相关部门和学校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制度规范、优惠政策用来解决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鼓励他们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比如减免学费、享受国家和学校的奖助学金、优先在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等。
最后,返乡农民。返乡人员大都是在城市有过工作经历,累积了工作经验、经济财富、人力资本的群体。如果该群体本着回到乡村创业和从事现代化农业工作的初心,就会是新型职业农民潜在的培育对象。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的返乡人员做好思想方面的说服教育工作,坚定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心理定力。另一方面,在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同时引导他们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行列,针对返乡人员的能力特点、职业惯性和所在地域农业生产特点,制订合理的培育计划,整合各类资源,加紧对应农业生产的项目培育工作,采取多种培育方式,扩大培育对象范围。
2.设置专项资金并形成具体规范的制度体系。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协同其他社会企业和组织机构,解决或者部分解决培训经费的问题,建立各级公共部门财政收支的体系和日常规范。从近些年我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来看,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趋于稳定,其中针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也能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随着各级各类涉农学校加大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相关的培育资金应该及时落实到位。
通过采取立法手段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接受长期教育培训的权利,制定培训资格认定等级和权限、日常成绩考核制度、从业资格证书等级划定以及各部门的权利责任清单等,推动成立日常培育领导负责小组或者团队,不断推进多元化综合招考、专业课程培育、职业生涯规划相互融合,建立常态化体制机制,保证培育工作平稳进行。
3.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和本乡能人返乡。新型职业农民是今后发展农业的重要主体,吸引人才回乡并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是十分必要的。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返乡人员类型包括农民工、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妇女等,他们返乡之后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呈现多元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也体现出农村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事实上,东南沿海地区有些农村发展势头很足,农业产业取得的成绩很明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人才愿意放弃大城市工作来到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学科特长。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居民会选择流向公共服务水平和税负组合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区居住。对此,国家应给予政策导向性的支持,如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各省选调生制度等。
4.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地位。职业认同感低是人们不愿成为农民的重要原因。针对该原因,多部门可以联合提升整个社会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比如,在提高薪资水平和给予社会保障的前提下,讲好中国百年农业发展历程,让更多人认识和理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乡村地区自身作为中国发展“稳压器”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媒体渠道、多样化的比赛活动和农业文化艺术表演等方式进行宣传,从而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成果的乡村氛围。与此同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爱农情感培育的力度,培养其知农爱农、“大国三农”以及农业是国之大者情怀的培养,促进培育对象的长期职业心理养成,让新型职业农民安心扎根于农业。
(二)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任务
从专业化角度来讲,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最主要的培育主体集中于学校和科研机构。
1.扩大不同层次学历教育的招生规模。从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来看,近五年,我国普通专本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稳步提升,尤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对象不仅面向应届生,还面向社会广大人群,扩招力度很大,门槛有所降低。这就给有意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终身职业追求的潜在人群一个培育机会。
各培育机构多方位拓宽培育对象招生渠道,针对已就业的培育对象采取灵活培育模式,规定培育年限和设置课程,通过采用半工半读、农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培育形式,给培育对象提供选择涉农高职专业课程的机会;根据培育工作需要,按照规定遴选出一批高职院校,在培育形式和组织方面体现时代特色,在培育课程和培育内容方面体现创新,采用集中培育和个性培育相结合、共性考核和多元考核并行的方式,以这样的培育优越性、科学性和包容性来吸引更多潜在新型职业农民走进培育行列。
2.新建学科专业体系。各大涉农高校是培养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场所,部分高校陆续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农业研究中心,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形势及时设置乡村学等相关学科、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同时,进一步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涉农专业学科以及耕读培育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加快培养农业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化新型涉农专业。这些涉农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骨干力量。同时,学校可以出台相关教育实践政策。例如,派遣研究生驻村形成农业技术帮扶指导团队,组建农业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开展中青年教师驻点实践锻炼,去涉农企事业单位和场站对接。多措并举,不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建立稳定综合的培育模式。针对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状,部分乡村初步形成规模较大的融合产业,包括规模可观的休闲度假村、传统农业种植、观赏性植物园、娱乐性游乐园等。农村农业多产发展的高难度运行和综合发展需要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投入其中。因此,为及时培育出能胜任众多工作岗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以各类涉农学校为主体,逐渐在我国农业培育领域形成农业技术实际操作培育为主,农业知识理论教育为辅,农业生产实用性技能培育为主、农业基本素养系统教育为辅,农业门类针对性培育为主、农业综合性素质教育为辅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稳步建立起专业教育、情感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综合培育模式。
很多农业大国都有类似的经验。国内涉农高校也有很多合作研究基地、科技推广中心、农业实验站,开发新型培育项目,以网络或者实地报名的方式进行培育需求和内容要求的统计,达到培育人数规模和开课标准,及时设立课程项目进行开课培训,对于符合培育培训标准并且拿到毕业证书或者专业学分的培育对象,可以将其直接转换成新型职业农民。
4.增设农学网络课堂。为提供更多教育资源给新型职业农民,各类学校应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线上课堂、远程课堂,实现方便快捷的教学等。针对从事不同领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不同层级学历教育的客观需要进行分门别类的网络课程设置和资源建设,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包括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动物疫病防治、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信息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及时更新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热点课程,包括“三农”政策法规、农业现代技术、农业信息化、“三农”创业创新等;增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课程,广泛宣讲和传播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做好管理型新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重点打造农业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应时进行农业科普、农事广播,做好农业发展视频。
(三)相关涉农科技企业的责任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在关键性涉农领域培育的力度,增强其利用工业互联网高科技设备和手段的能力,从而提升农业智能化现代化水平,需要涉农企业承担培育工作。
首先,就农作物生产而言,纵观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出现重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技术和农业人力资源。因此,为我国农业生产注入高水平互联网科技以及迅速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熟练运用科技设备的能力就很必要。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在着手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设备和技术,比方说,华为利用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在某些乡村展开互联网农业技术应用试点,对农作物进行智能监测,快速识别病虫害,有效进行科学防范和治理。企业作为互联网产品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手段和电子软件的开发者、推广者和应用者,对技术原理和设备操作是最为熟悉、专业的,因此可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所需,单独或者联合相关教育单位和培育机构新设立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数字化管理等课程,充分合理发挥智能化、数字化培育的作用。
其次,就农产品销售来讲,当今社会互联网平台和手段与日俱增,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将互联网销售平台和手段利用起来,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比如拼多多,以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的模式,将销售平台深入基层乡村,利用强大物流运输链保证农产品销售畅通。还可以利用抖音等借助短中长视频等流量推广形式以及背后依托的互联网数字化平台优势,对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来农村旅游消费。
最后,从物流冷链售后服务来讲,物流冷链各环节要求从业人员将各类农产品进行专业化的归类和整理,其中还涉及很多专业知识细节和市场理念,体现在生产保存、运输注意事项、恒温保持技术、农产品冷链技术和售后服务管理等方面。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提倡相关乡村振兴电商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平台共建,致力于赋能培育基地学员课程资源,开展培育基地师资继续教育,提供特色直播间科学建设方案,指导学员参加各级各类直播电商职业技能、相关比赛。这样的话将会直接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度,使得现代化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流,为我国乡村振兴注入更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