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理”校训为遵循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以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为例
2022-11-17王文永
□王文永
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学校前身为建于明天启二年 (公元1622 年) 的循理书院。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与动力。学校将“循理”作为校训,积极探索改革发展途径。“循理”二字出自循理书院楹联:“欲使游其中者,日持循于天理之内,而渐臻自然也。”新时代,学校赋予了“循理”新的内涵,即“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规律,人类的基本价值及一切科学的真理”。面对新时代大变革,学校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促进德育、教学等精细化管理,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努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学校。
一、循科学管理之理,筑牢发展保障
学校一直注重提升管理水平,合理配置并优化教育资源、要素,促成教育合力不断强化,保障学校工作高速、有效运转,以获得最佳教育效益。
(一)强化精细管理,构建高效课堂
为进一步增强管理的精细化实效性,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至年级部,并实行领导干部蹲组包级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年级部工作的指导。学校力求教学管理工作精细化,引导全校教师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大力构建高效课堂。教研组狠抓备课,通过备、研、磨的方式,力争每一堂课、每一个步骤环节都科学规范;年级部进行统筹协调,配合教导处做好督查,严抓教与学的过程,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单一检查,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
(二)实施分层管理,促成因材施教
学校积极探索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分层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路径。对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所建树的教师,学校为他们申报成立“名师工作室”,开设“循理大讲堂”,要求他们主动承担科研课题,鼓励他们以学识风格引领学科发展,大力促成学者型、专家型名师成长;对于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学校注重“导师引领”“升格成长”,积极促成教学骨干的形成;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将他们作为生力军,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成长跟踪汇报等活动,促使他们尽快“入格”,不断提升。
学校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的不同,设置教改班和普通班。两类班级在课程内容、课业进度、目标测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方面可以更好地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
近年来,面对中学体育课教学“放羊”式的教学弊端,学校大胆实行体育课模块教学改革,设置模块、编组教学班、编写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育特长进行模块选修。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正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一种形式,它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机会,并能充分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选择。
正因为顺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分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分层式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殊途同归”,方法、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人成才。
(三)加强自主管理,顺应个性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而不是将学生变成同一流水线的工业产品。学校管理的目标是让学生热爱校园,在校园里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个性展示的舞台。
学校注重把校园管理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学校定期召开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批评和建议,并及时召开调度会认真落实,维护学生的监督权。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师德师风学生测评,不断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注重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文明岗、自强社已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型活动如运动会等由学生自己组织;运动场球类等器材实行学生自助式管理;学校各项活动中均有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校园卫生实行“包干制”,各条道路、各层楼道均由学生负责卫生清洁,每天清晨都可见穿梭于林阴、道路清扫卫生的学生。
二、循立德树人之理,突出育人根本
一直以来,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创新化、特色化德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党团课教育
学校注重通过党团课教育,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程,理解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学校创办师生业余党校,每学期坚持开设师生党团课,教育师生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教育师生作为年青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胸怀天下,兢兢业业做好教育工作。
2011 年以来,学校业余党校已开办党团课30 期。业余党课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让自我激励,增添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而且还能让师生明白人生理想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取大学上,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才是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二)仪式教育
学校注重通过仪式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爱的因子与责任意识。仪式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不容忽视。仪式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可以带给学生无形的感染力量。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校领导和学生们一起列方队、唱国歌,注视冉冉升起的国旗。那一庄重的时刻,让人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责任,短短几分钟的仪式让热爱祖国的情愫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荡漾在每一位学子的心中。学校每年坚持举行中学生18 岁成人仪式,让学生在严肃的宣言声中,感受自己的成长,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此外,学校还借助感恩仪式、军训开营仪式、高考誓师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高三励志跑操等,引导青少年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情感教育
通过校史教育,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爱。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培养其健康而美好的品质。爱国从爱校、爱家开始,学校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大力弘扬校史文化,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寿县第一中学作为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革命传统。20 世纪20 年代,由国民政府北路宣慰使柏文蔚主办、实际接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寿县学兵团就在这里诞生。陈独秀、许光达都曾在这块土地上学习过、斗争过。近年来,学校对百年校史进行了重新编撰,将校史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旨在通过重温历史,让学生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将学校作为自己人生航船的重要起点与港湾。对百年校史的学习和探究,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壮志情怀,让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
通过乡土历史教育触发学生对家乡的爱。地域文化的特征是本土化、特色化。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性。寿县具有3000 多年历史,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安徽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小甸集特支的诞生地,孕育了春申君黄歇、昆曲创始人之一张野塘、清代帝师孙家鼐、“铁笔”张树侯、“五四”先驱高语罕、民国英杰柏文蔚、北伐先烈曹渊、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狂草大师司徒越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学校将对家乡的地域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知识的了解作为学生入校后的必修课,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新一代寿县人,要树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繁荣、兴旺的理想与目标。此外,学校自主开发的价值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乡土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循课程育人之理,拓展成长途径
课程资源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课程资源质量的好坏、丰富性程度是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县域普通高中要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快课程资源建设进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
(一)活动课程突出学生自主性
学校秉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将每一位学生看作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学校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兴趣发展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参与课程学习,形成教与学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活动课程建设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主体。作为一所县城高中学校,学校开设有书画类、制作类、艺体类、科普类等十几门活动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对应模式,实行“双选”制度,即“选师制”“选课制”,将活动课程真正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健康成长,充分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校本课程聚焦核心素养
学校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特色品质,主要体现在它的“校本”特征上。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语文组教师主编了《寿县——我的家乡》系列读本,历史组编印了有关寿县历史的学本。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了解寿县的发展历史、人文故事、名胜古迹,在学习了解、参观走访的体验过程中,他们热爱家乡、励志建设家乡的情感和信念得到有效激发。
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了足球特色校本课程,实行足球模块化教学,将足球课程作为学生体育课的选修课程之一,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专业足球教师编写了《寿县一中足球选修》教材,由学生按兴趣自主选修,安排专业足球教师授课。同时,提出了“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的足球特色课程发展理念,从文化熏陶、情感培养、兴趣激发、技能提升等方面出发,让足球文化与文化足球有机交融与升华,让学生充分感受趣味足球、精彩足球、魅力足球。
(三)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学校坚持把德智体美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不断拓展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建设边界,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各类馆室蕴藏的育人功能,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教育全过程。学校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坚持就地取材原则,将周边地域博物馆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特色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农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进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体验科学与职业活动,培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寿县一中坚持“循理”校训,在探索县域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速优质学校品牌建设进程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创造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笔者深知,面对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形势,县域普通高中唯有不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才能不断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