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11-16周泽建邓利苏杰南
周泽建 邓利 苏杰南
【摘要】本文论述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基于工作过程,重建教学内容颗粒,合理构建知识树;利用“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库;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全过程,重构课程考核模式。
【关键词】三全育人 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 全过程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7-0142-04
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是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生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在构建学生知识和技能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必修课程。自2016年以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累计198人。学院开设的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构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大中小学校被迫停课。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和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居家学习,保证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如何重新选择教学方式;二是如何构建教学资源;三是如何保障與提升教学质量。学院依托“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梳理与重构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利用腾讯课堂、钉钉等线上直播软件实施教学,重点改革了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温习与拓展三个教学环节。
一、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重建教学内容颗粒,合理构建知识树
学院结合线上线下对学生的就业巡回指导,开展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需求技能情况调查,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根据三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专业岗位需求技能情况调查结果,调整教学内容,重新梳理知识树。目前,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植物修复基础知识、植物修复工程、植物监测)和九个任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污染物与植物的相互影响、植物修复机理、植物修复的影响因素、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工程方案、植物监测气体污染、植物监测水土污染、植物监测土壤污染),知识树见图1。
(二)利用“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库
“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诸如微课、图片、试题、视频、课件、慕课等。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与传统教学资源比较,其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专业核心课程,“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中缺乏相关的数字化共享资源。因此,学院在“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上,根据平台课程建设目录,收集与整理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逐一完善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建设目录,构建了一个逻辑关系强且完整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见图2。学院结合“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目录(首页、班级、导学、教材、课程设计、题库、作业、考试等),分批次进行自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PPT课件制作、教学视频录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建。至今,学院自制PPT课件48个,录制教学视频15个,进行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各1次,所建题库的题目数达200题,上传电子教材2本、教师答疑解惑资料6份。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了线上线下学习素材,让学生“有所学”。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学院依托“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QQ等软件,基于教学三个环节进行疫情背景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探索,构建网络教学途径,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信息传递通畅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详见图3。
1.课前导学设计
在开展网络教学前的2—3天,任课教师在“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上布置学习任务,向学生发布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学前登录“职教云”(学生版)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利用“职教云”互动平台进行探讨与交流,而任课教师在线答疑解惑。同时,发布课前知识点测试,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题目一般为单项选择题,平台自动批改,及时出成绩。利用“职教云”交互测试工具评估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任课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实时调整教学重点。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课前导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科学问题。
2.课中环节设计
开展网络教学的前一天晚上,任课教师在QQ群或钉钉群上通知学生课前至少提前5分钟登录“职教云”(学生版)签到。任课教师重点参考课前环节学生学习进程与知识点掌握情况,结合课程重点与难点,微调授课内容,以直播或录播的形式进行课中环节的实施。每教授完一个课程颗粒,给学生留约5分钟的提问与讨论时间,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营造互动的气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同时,这种做法也可以让教师及时理清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在实施课中环节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难点和重点,让学生分组设计研讨案例。每组约8人,分工如下:组内设组长1名,负责组织、协调、分工工作;主讲人1名,负责PPT制作与答辩;主评分手1名,负责相关评分事宜;资料员若干名,负责对研讨案例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小组分工合作,参考电子教材,在百度、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平台搜索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形成几套研讨方案。再经过评比,选出一套最优方案进行课间研讨。在此期间,任课教师参与全部过程,指导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以及撰写研讨方案,并以直播的形式,让每个小组的主讲人汇报研讨结果。为了提升研讨质量,体现公平,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用组间互评的方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组主评分手制订,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资料情况(1分)、研讨题目(2分)、研讨内容(1分)、创新性(1分)、PPT(1分)、汇报表现(2分)、团体协作能力(1.5分)、礼仪(0.5分)。采取十分制,研讨小组分值计算公式为:S小组=(S总-SM-Sm)/N,其中,S总为研讨小组总得分,SM为最高分,Sm为最低分,N为有效评分人数。汇报结束后,教师逐一点评,并宣布最佳研讨小组名单,给予加分。同时,教师梳理、整合学生的知识颗粒,合理融合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后环节设计
线上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在“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上及时发布作业或单元测验,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这些课后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巩固课中学习掌握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任课教师及时查阅学生的课后学习完成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并对其进行认真批阅,若发现易错点和未理解透彻的难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或腾讯课堂直播等形式为学生讲解。
(四)注重教学全过程,重构课程考核模式
为了保障学生学有所获,提升教学质量,学院对课程教学进行多次考核模式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过程课程考核模式,如表1。与传统课程考核模式比较,全过程课程考核模式从多维、全过程出发,综合考核学生,全面评价学生能力。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考核主要依托“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对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线上学习情况和线下学习情况。线上学习情况包括上课签到、自主学习情况(从完成率、学习时长比等方面进行评价)、课堂练习或作业情况(从完成率、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课堂笔记(从记录知识点的完整性、字迹工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专题汇报情况(从PPT美观度、查阅文献情况、题目的合理性和新颖性、团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单元测验、期末测验。线下学习情况包括自主学习笔记(从记录知识点的完整性、字迹工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实践项目模拟情况(从实践项目相关资料查阅、方案撰写与实施、实训报告的撰写、组内外协调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奖励情况,各评价分项所占分值如表1。该考核模式既衡量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应用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切实提高了课程学习效率,有力保障了教学质量。
二、实施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学院每2周进行一次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为了正确评估课程教改实施效果,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于2020年7月对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2018级的39名学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资源丰富度、师生互动情况、教学内容适用性、教学方法满意度、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素养和团体协作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具体情况如表2。由表2可以看出,超过70%以上的学生对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比较满意,说明课程教学改革比较成功。同时,大部分学生对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比较认可。有76.92%的学生认为教学资源丰富,有51.28%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比较频繁,有64.1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适用性比较强。并且,大部分学生认可此类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升。有76.92%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84.62%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工作素养和团体协作能力,有71.80%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2020年3月采用“职教云+直播平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来,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构建了网络教学资源库,极大满足学生“有所学”的需求;重构教学过程设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全过程课程考核模式,系统评估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不仅在疫情背景下保障了课程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向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带来的挑战与发展机遇[J].微生物学通报,2020(4).
[2]朱新玲,邱玉莲,周莉.“停课不停学”的SWOT分析:基于高等教育教学实施的视角[J].教育探索,2020(7).
[3]汪正虹.疫情期间手工艺术学院在线教学实践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以金属工艺IV-(金属折叠)课程为例[J].新美术,2020(11).
[4]刘秋,陈超,刘长建,等.基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J].微生物学通报,2020(4).
[5]谢群,李雁军,于华强,等.基于全过程考核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评价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3).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职业教育林业技术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桂教职成〔2019〕6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过程《污染场地植物修复技术》课程改革研究”(GXHZJG2017B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泽建(1978— ),湖南江永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等;邓利(1979— ),广西桂林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学;苏杰南(1963— ),广西贵港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