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翻译任务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2022-11-16韦晓萍
【摘要】本文基于翻译硕士“应用翻译”课程教学实例,论述以真实翻译任务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策略:案例教学围绕翻译过程展开,分为译前准备、译中编译和译后理论反思三个步骤,译前,学生分析原文、编写翻译概要、查找平行文本,明确翻译转换的内容;译中,学生分析平行文本,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编译目标文本,完成翻译任务;译后,探寻翻译行为的理論依据。
【关键词】翻译硕士 应用翻译 案例教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7-0153-04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以下称《基本要求》)中明确了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不仅应该解决“为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而且应该在“怎么做”上下功夫,突出翻译硕士能力培养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翻译实践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入翻译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应对语言服务人才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适应地方和社会需求,从而实现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探讨在翻译硕士“应用翻译”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策略。
一、“应用翻译”课程教学理念
“应用翻译”是翻译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语言表达、跨文化交流等翻译职业能力;初步的翻译研究能力;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本文尝试以真实翻译任务为例,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理念方面,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同时围绕教学内容,探寻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的特色教学形式,围绕立德树人、全人教育这一根本任务,“不显山不露水”地引领学生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使“应用笔译”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互为补充,形成协同效应。
二、教学设计
(一)翻译任务描述
本案例基于一项真实翻译任务:2018年在某市举办中国-东盟工业旅游国际论坛。该论坛的主办单位为某市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现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现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单位之一——某市政府分别致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中国-东盟中心,邀请其作为该论坛的支持单位,即派若干人员参加会议。翻译任务为把三份政府公函翻译成英文。
(二)教学过程
笔者以该翻译任务为案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四大板块,各板块具体内容如表1(见下页)。
(三)翻译过程
本案例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部分包括完成翻译任务的完整过程:译前、译中和译后。现详述如下。
1.译前:分析原文,编写翻译概要,查找平行文本
学生分组活动,首先分析原文,然后编写翻译概要(translation brief),如表2(见下页)。
学生通过分析原文以及编写翻译概要,比较、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功能、格式、内容、受众等各项指标是否对称。
文本功能:译文要达到劝诱、请求的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由于文化差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原文更像是提供信息的指示性文本,表达指示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像是上级给下级发文,指示下级参加会议。这在汉语文化背景中较常见,但是在英语文化语境中,这样的指示性文本很难实现翻译目的,即“邀请受众派员参加论坛并作主旨发言”,因此在翻译中要完成文本功能的转换,即要把译文转换成表达劝诱、请求功能的文本。
文本格式:原文是政府的一个文件,有一个“抬头”,那就是“某市人民政府关于邀请某某组织作为2018年中国-东盟工业旅游国际论坛支持单位的函”,在汉语文化中,增加该论坛的高规格、正式性和权威性;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作为邀请函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式,如用书信的一些客气话、套话,这样更有亲和力。又如,用“subject”的形式交代原文的“抬头”。翻译应该完成这样的一种文本格式的转换,因此,需要查找英文邀请函的平行文本,即英文邀请函模板。
文本内容:原文包括函件的正文和附件,正文用一百多字交代论坛召开的背景和目的,然后表示邀请目标组织派员参会;附件是“论坛方案”,又花了将近五百字描述“举办背景”“意义和目标”,内容重复,这在汉语语境中是许可的,也很常见;但是在英语语境中,受邀者并不关心这些背景内容。译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的专家,需要与翻译的委托方沟通,哪些信息应该保留,哪些信息应该舍弃。经过与委托方相关负责人交流,原文做了一些修改,如函件正文增加联系人、回信的期限等,但是原文内容和文本的格式没有修改;原文的功能仍然是表达指示功能;附件改动稍大,把附件的题目“论坛方案”改成了“论坛议程”,并且删掉了其中的“举办背景”“意义和目标”和“参加人员”的描述内容,因为附件原文所描述的“与会人员”在函件的正文已经有了描述,于是在附件中不再赘述,因此这个附件就以“论坛议程”为题,主要包括举办单位、时间、地点、议题、日程等内容,变得更简洁,这样更符合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翻译任务的委托方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语境,一些内容没有做到内外有别,译者通过与之沟通,委托方修改了一部分内容,因此消除了一部分交际的障碍,但是还有一些交际障碍译者需要通过翻译转换来克服。
目标受众:原文没有考虑其写作是为非汉语文化的受众而写,没有做到内外有别,目标受众是影响译文的重要因素,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汉语受众不一样,译者的翻译要符合受众的期待和语言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完成转换。
翻译目的:无论原文还是译文,翻译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受众看了译文后明白邀请方在干什么,想让他干什么,他很乐意接受。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学生对翻译任务的认识更清晰、明确了,接着查找英文邀请函的平行文本。
2.译中:分析平行文本、编译文本
经过编写翻译概要、分析原文、查找英文邀请函的平行文本等译前准备之后,着手研究英文邀请函的内容和格式,并开始翻译。
经研究,英文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应该包括以下要素:写信时间、收信人、论坛的题目、主办方、论坛时间地点、论坛所邀请的人、论坛主题、达成的目标、邀请目的、期待对方回函的最后期限、回函联系人、附件、写信人落款等。另外,英文邀请函遵循固定的格式,语气客气,彬彬有礼。
原文真正的作用是“提供信息”。在译中这个步骤,学生并不需要亦步亦趋直译原文,相反,学生只需要按照英文邀请函的格式,参考原文的内容,编译出一封邀请某某组织参加某某论坛的英文信函。因此,译文对原文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对内容也进行了微调,并且分段,这样更有层次。经过调整以后的译文内容如下:第一段包括发出邀请,告知论坛的名称和举办时间、举办单位;第二段表明同时邀请的单位和嘉宾有哪些;第三段陈述论坛的背景、目的,原文中“为贯彻落实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精神”这一句用于内部交流,不适合于对外宣传,因此舍弃不译,“按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广西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一句与上文的“丰富全域旅游建设新内涵,深度推进产业融合”内容交叉重合,融合起来翻译;译文的第四段说明受邀方在论坛的角色和作用。部分原文和译文对照如下(以学生范文为例予以说明):
原文:
为贯彻落实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精神,着力培育新时代旅游发展新动能,丰富全域旅游建设新内涵,深度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广西在全国工业旅游发展乃至东盟国家中的地位,按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广西产业的融合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某市人民政府拟于某时联合举办“中国-东盟工业旅游国际论坛”。论坛已列入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和东盟博览会相关板块重要内容,届时将邀请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亚太旅游协会、中国-东盟中心代表及境外工业旅游专家参加会议。现特邀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作为“中国-东盟工业旅游国际论坛”的支持单位,邀请代表参加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译文:
We are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the China-ASEA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dustrial Tourism, scheduled ××× in ××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is Conference will be a joint effort of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Guangxi,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Guangxi,and ×× Municipal Government.
We are also honored to invit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 and ASEAN-China Center, the overseas experts of industrial tourism, and head of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China.
The forum has been included as one of the programs of China-ASEAN Exposition and San Yue San, the major ethnic festival of Guangxi. Through the Forum, we hope to build the momentum of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all-for-one tourism,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growth of tourism so as to raise the status of Guangxi i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It is an honor and privilege to invit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to be a supporting organization and send representatives to this Forum. And your representative will be the speaker for the keynote speech. We believe that your contribution to this forum is unparalleled.
3.譯后:理论反思
该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翻译,从翻译策略上看,既不是直译也不是意译,而是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编译(adaptation)。那么,其理论依据何在?翻译任务完成之后,布置学生学习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学派代表Hans 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有目的的翻译行为,所谓的“译有所为”。功能翻译学派提出的文本功能理论,以及译前翻译概要的编写和原文分析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用于译员培训,也适用于翻译硕士课程教学。
在理论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设计通过以下4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翻译学是跨学科研究,与众多的学科都有交叉,如哲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语言工程等,功能翻译理论来源于功能语言学,语言学是翻译研究的最重要、最紧密的交叉学科,它对意义的理解、翻译转换过程中原语的把握、信息传递、译语生成以至翻译技巧的养成均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Katharina Reiss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Hans 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功能翻译理;(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值”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探讨的重要命题,经典中西翻译标准都基于等值,如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论”,傅雷的“神似说”,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但是Hans Vermeer创立的目的论摆脱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强调译者应该根据客户要求、翻译目的以及目标读者的接受语境进行翻译,运用翻译目的论指导完成本次翻译任务,能够有效达成翻译目的;(4)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翻译任务的收获,并且学会把翻译理论运用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中。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环节,提升翻译职业能力和素养。
三、讨论
《基本要求》在对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的描述中写道:翻译能力是本专业学位教育通过职业翻译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发展形成的主要能力……笔译能力包括双语转换能力、双语文本能力、双语体裁写作能力、笔译策略能力、译前准备能力等。
本案例教学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双语体裁写作能力、笔译策略能力和译前准备能力:学生经过研读英语邀请函模板,学会根据翻译目的完成翻译中的文本转换,从而很好地达成交际的目的;译文突破了常规的直译、意译非此即彼的对立,采用了编译的翻译策略,很好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学生在翻译之前通过研读原文,编写翻译概要,以及查找翻译模板,学会了译前准备;同时发现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明白在译文中需要加以避免,学生通过本案例教学,学会与客户沟通,增强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达到“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且能够充分地将这种跨文化交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的要求。
在国际人文交流中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念符合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国际交流涉及教育、旅游、语言、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学会在交流中尊重语言文化的差异,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达成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处,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我们在理论上既要强调在翻译中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又要了解中英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翻译硕士课程教学要明确与学术型翻译硕士研究生教学及外语教学阶段翻译教学的区别,教学既要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应该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并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本案例教学设计通过真实翻译任务,提高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让学生知道怎样译,同时从理论上指出翻译的依据,提高了学生的翻译理论水平,让学生知道為什么这样译。本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实践中的可体验的教育资源,因而更具有“可感性、亲切性和生动性”,兼具技能性和理论性,通过进一步挖掘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在实现语言技能的提升这一翻译人才培养的技能目标的同时,隐性融入思政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既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是翻译硕士的课程教学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Hatim,Basil & Jeremy Munday.Transl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注:本文系2018广西区级研究生教改项目“地方理工科院校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GY2018104)、2020年度广西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项目“《沈从文思想研究》对外传播中的思政教育探索——应用翻译(汉英)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20KCSZ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晓萍(1970— ),广西鹿寨人,硕士研究生,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