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模式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2-11-14张黎莉
张黎莉
河南省中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以高气道症状及炎性反应为特征,这种慢性炎性反应会导致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引起反复性气急、胸闷、喘息或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哮喘治疗方法主要为激素联合受体激动剂治疗,治疗周期长,患者常因不能坚持用药而复发〔2〕。近年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中医认为哮喘属“哮病”“喘病”范畴,宜采取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抗御病邪的治疗〔3〕。中医多模式护理根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由护士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护理方案,针对性更强,能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4〕。本研究于2019年1~12月对哮喘患者实施中医多模式干预,并获得一定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河南省中医院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18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5〕中对哮喘的定义及诊断,②患者为疾病稳定期,③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愿意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等,②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③合并呼吸道恶性肿瘤,如肺癌,④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3)及对照组(n=43)。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2~72岁,平均(39.2±3.2)岁;病程3~22年,平均(10.2±2.1)年;学历:小学7例,初中13例,高中13例,大专或以上1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3~74岁,平均(39.8±2.9)岁;病程3~23年,平均(9.8±2.4)年;学历:小学8例,初中14例,高中11例,大专或以上1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行抗炎、平喘、解痉等常规性治疗,治疗期间由责任护士对哮喘患者实施常规性健康指导,包括入院宣教、哮喘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日常生活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多模式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穴位按摩:选取肺俞穴、膻中穴、天突、定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每次按压10~15 min,并按揉风腑穴、风池穴,每日20次,按揉太阳穴、开天门等穴位,每日30次,连续按摩7 d。②穴位敷贴:穴位按摩后进行敷贴,取患者神阙穴、膏盲穴,清洁表皮后用生姜片涂擦消毒,然后采用该院自制的中药敷贴膏,由白芷、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等药物调配而成,取适量贴在患者穴位上,1次/d,连续敷贴7 d。③耳穴压豆:取一侧耳部膈俞穴、肺俞穴、肾上腺穴等穴位,酒精消毒耳郭后,采用方块医用胶布将王不留籽固定在所选耳穴上,加压按揉1~2 min,每天按压3~5次,每个穴位按压1~2 min。④艾灸:选取太溪、膻中、肾俞、心俞、肺俞、足三里、定喘等穴位,将艾条点燃,分别对上述穴位进行艾灸1~2 min,以促进经络通畅,艾灸时密切留意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避免烫伤皮肤,每2 d进行1次艾灸,连续治疗4 w。⑤捏脊: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使背部保持平整,从大椎穴沿脊柱至龟尾穴上下按揉3次,让患者彻底放松,双手用力交替提捏移动至骶骨处,采用“三捏一提法”,即按三下,提一下,重点提捏肺俞穴、脾俞、肾俞等穴位,最后采用拇指指腹按压脊柱两旁膀胱经穴位,每次操作5次,隔3日操作1次。⑥情志护理:通过指导患者观看喜剧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振奋患者精神,使患者能自信面对生活。通过聆听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等古典乐曲调节患者心境,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哮喘控制效果、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①哮喘控制效果:采用李志平等〔6〕设计的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呼吸困难发作频次、患者活动受限程度、哮喘程度、急救药物使用频次、哮喘总体控制程度,每个项目赋值1~5分,量表总评分为0~2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临床症状控制越理想。②呼吸功能:记录两组气道阻力(Raw)、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③6 min步行试验(6MWT):记录患者6 min内行走距离。④生活质量: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D)〔7〕进行评价,问卷包括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临床症状等3个维度,各维度赋值0~100分,总评分为各维度平均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哮喘控制效果比较
两组干预前ACT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CT评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哮喘控制效果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及运动耐受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Raw、FVC、PEF、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Raw、FVC、PEF、6MWT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及运动耐受性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临床症状及SGRD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临床症状及SGRD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属于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咳嗽、喘憋及呼吸道免疫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既往临床对哮喘的治疗主要为雾化吸入解痉、平喘药物,从而抑制气道局部炎性反应,促使支气管扩张,达到改善患者平喘止咳的效果〔9〕。但雾化吸入治疗效果受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且长时间使用平喘解痉类药物会增加患者毒副作用。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的,内因主要为患者痰饮内伏、聚湿成痰、脾失健运及心肝脾肺肾不足所致;外因主要由气候变化、温寒失调、感受外邪所致,因此治疗原则以祛痰益肺为主〔10〕。中医多模式护理干预是以辨证施护为原则,采取多种中医特色模式结合对患者实施干预,从而提高哮喘患者治疗效果〔11〕。ACT是用于评估哮喘患者病情进展或转归的有效工具。本研究表明,中医多模式干预能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和呼吸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受性。考虑可能由于:①选取肺俞穴、膻中穴、天突、定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摩具有调畅气机、调节肺腑“阴阳平衡”的作用〔12〕。②穴位敷贴属于中医疗法,敷贴方中白芷、白芥子、延胡索、细辛具有温肺豁痰利气、宣肺平喘、发汗散寒、利水消肿之功效〔13〕。③耳穴压豆:通过选取耳部膈俞穴、肺俞穴、肾上腺穴等穴位进行按压可起到化痰定喘、泻肺镇咳、利气散结的功效〔14〕。膈俞穴、肾上腺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可调整两侧呼吸功能平衡。肺俞穴临近肺脏,是肺脏经气输注之处,能调节肺脏经气,能有效治疗哮喘〔15〕。④艾灸可通过药物与热相结合起到理气血、通经络、健脾、补肺、温热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艾灸足三里可起到补气血、健脾胃、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舒缓支气管痉挛、祛除肺外邪气、达到阴阳平衡及清除肺部炎症因子的功效〔16〕。⑤中医认为肺腑病变可影响经络,经络病变可传至肺腑。腹为阴、背为阳,通过捏、提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刺激背俞穴可提高自身阳气,调节气血,改善个体肺腑功能〔17〕。通过对哮喘患者采取多模式中医护理干预,可起到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哮喘作为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增加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本研究表明,中医多模式干预可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这可能由于中医多模式干预能有效起到平喘、止咳、调理气机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另外,通过中医情志护理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患者不良情绪。观看喜剧及聆听音乐均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调节患者精神活动,减轻患者内心压力,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8〕。
综上所述,对哮喘患者实施中医多模式干预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哮喘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