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心灵的枷锁
——对电影《死亡诗社》的几点思考

2022-11-12蒙晓虹

戏剧之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基廷诗社老师

蒙晓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620)

在以娱乐为主要消费目的的电影生产领域,教育题材电影的数量只占电影总量极小的一部分。尽管教育题材并不受制片人的青睐,国内外依然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教育题材电影,例如西方电影界出现了《死亡诗社》(美国)、《浪潮》(德国)、《放牛班的春天》(法国)等探讨教育理念的经典之作,中国电影人也拍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等反思教育现状和问题的优秀作品。

在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中,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获得了第62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第43 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第16 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第43 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电影等一系列比较有分量的奖项。在被专业人士认可的同时,该影片在普通观众中的口碑也非常好,可以说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教育题材影片。该影片由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执导,美国试金石电影公司出品,1989 年在北美上映,讲述一位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这部电影有着美国电影一贯的风格,煽情的故事,激烈的冲突,逗人的桥段,但它在批判、反思传统教育制度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教育革新的期盼。这部影片上映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但每一次重看,笔者内心的震撼和感动就会累加。电影美好的教育理想、多重矛盾冲突的故事设计、多线程推进的叙事结构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研究和探讨。

一、影片的文化内涵发人深省

一部电影能够长久地被人们记住,能够时不时地被人们提及,能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既有吸引观众的戏剧冲突,又有让人久久回味的文化内涵的经典教育题材电影。影片里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威尔顿学校是一所家长眼中的优秀学校,该校秉持“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的校训,以超过75%的学生升入常春藤联盟大学而深受家长们的青睐。但是,在学生们的眼中,这却是一所“地狱”学校,该校死板、陈旧的教育体制禁锢着学生们的思想。家长们的理想与学生们的现实,学校的严格规训与学生们的自由天性,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新来的基廷老师带着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积极的人生哲学闯进了压抑的学生们的内心。他吹着口哨走进教室,带领大家参观已故校友纪念展厅,告诉学生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活在当下;他让学生们撕掉书本上刻板、教条的说辞,鼓励大家不要盲从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他让学生们站到讲台上俯视教室,换一个视角观察周围,以此启发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必须时刻注意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一切事物;他以诗歌、运动、不同寻常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们自由思考,要他们努力倾听并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些反传统的做法在威尔顿学生的心中引发了一场地震。学生们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努力摆脱旧体系的束缚,一个个变得富有灵性,开始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诺克斯不顾一切地追求他的爱情,勇敢地向喜爱的女孩表达了爱慕之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遵从自己的内心,坚持演完了他喜爱的话剧,托德也从自卑、羞怯、一直生活在优秀兄长阴影之下的状态中走出,拥有了自我,咆哮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重新组建了基廷老师以前在这个学校读书时成立的“死亡诗社”,在夜间,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学生聚集在一个山洞里自由地读诗、畅谈,年轻的心灵在这里摆脱了一切约束,尽情翱翔。尽管最后,年轻、尚不成熟的尼尔在父权的专制威压下抗争失败,放弃了生命,这导致基廷老师背上“教唆学生”的罪名而被学校辞退,但自由思考、不盲从权威、拒绝束缚、倾听自己的声音、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思想已经在学生们心里扎下了根。

这部电影反映了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守旧势力的传统教育理念占上风。严格的校规、程式化的教学和沉闷的气氛使学生们感觉学校像“地狱”,强大的禁锢与震慑力量迫使学生们服从听话,按照老师和家长设定好的路径往下走,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意识。基廷老师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激发了学生们自由的天性,让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全面成长。

该影片的文化内涵发人深省。尽管已过去许多年,基廷老师张扬个性、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依然给人启迪。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应不应该以人为本,释放天性?知识的传授重要还是观念、方法的传授更重要?在看完影片后,这类问题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脑海。能启发人思考的影片就是有价值的影片。电影《死亡诗社》做到了这一点。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打破刻板程式化,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变换角度看待事物。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其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该影片对当时陈腐的教育现状的批评,对基廷老师鼓励学生勇于开拓新天地的褒奖,对基廷老师引导学生释放天性、遵从内心理念的推崇,让无数观众感同身受,深切体会到了精神自由的可贵以及教育革新势在必行。

二、故事结尾似悲实喜

电影故事结尾的一般作用是点题,首尾呼应,突出人物,引发观众想象。影片《死亡诗社》毫无疑问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结尾,其在突出主人公基廷老师对学生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让观众对学生们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

在故事的最后,校方强迫诗社的所有成员签署了污蔑基廷老师的责任报告,基廷老师成了承担尼尔死亡责任的替罪羊,从而被校方开除,离开了威尔顿学校。基廷老师的离开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学生们的反应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跟别的电影主人公失败后黯然离开不同,影片《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的离开,有着不一样的寓意。这部电影的结尾不是一般的悲剧性结尾,里面隐藏着令人鼓舞的暗示。影片结尾处,当基廷老师被校长驱逐离开时,原本怯懦的托德带头站上课桌对基廷老师大声喊出:“噢,船长,我的船长。”这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写下的诗句。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勇敢地站上课桌,跟着托德重复喊出这一诗句,对校长的威胁置若罔闻。观众看到这一幕,心里是非常激动的。学生们站上课桌不正是基廷老师鼓励他们换个角度看待事物所采用的方式吗?学生们没有忘记基廷老师的教诲。在惠特曼的这首诗里,在胜利前夕遇刺的林肯总统被比作率领众人冲破骇浪却最终倒在甲板上的船长。林肯总统刚废除奴隶制不久便被刺杀身亡,而基廷老师带领学生追求心灵的自由,挑战守旧的教育制度的尝试刚刚取得一些成果便被勒令下岗,他的境遇与林肯总统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一样乘风破浪,而最终付出代价。因此,电影结局的隐喻意义就不是简单的悲剧意味了。观众从学生们的行为看到了他们对校长代表的传统压制性教育的隐忍抗议,也看到了他们对基廷老师的尊敬和留恋,一种壮烈的氛围让影片的结尾余韵悠长,极富张力。奴隶制的废除不会因为林肯总统被刺杀就倒退回去,威尔顿学校的学生们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挣脱禁锢,追求理想的自由思想也同样不会因他的离去而消失。电影结尾处,基廷老师脸上写满欣慰,他鼓励学生打开心灵枷锁的教诲没有白费。这个离开的场景一点也不悲凉:基廷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对抗传统的失败,这恰恰昭示了突破传统的强大力量。他创新的教育理念虽然在传统的功利主义面前败下阵来,被迫离开,但他崇尚自由思考,解放心灵,及时作为的思想却已经在学生们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压倒了貌似强大的教育传统”,学生们的自由精神已经觉醒,学会了倾听和相信自己。

这个结尾非常巧妙并且令人深思。尽管基廷老师的离开是一种遗憾,但学生们不再因循守旧,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结局。他们对刻板、僵化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抗,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更美好的可能,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吗?

三、多线程叙事结构令影片寓意丰富

影片《死亡诗社》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多线程推进故事的模式,在遵循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的同时,又设置了多个既独立又串联交织的人物故事。各条线索之间,风貌不同,事件取向不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情节随着线性时间的发展而累进抬升,创造了一种多头并进、正反冲突的叙事模式。首先,基廷老师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们心灵的枷锁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索。他用别具一格的授课方式,教导学生们要珍惜当下,精彩生活,独立思考,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喊。但这种反传统的做法挑战了世俗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受到当权派的打压,这导致他最终被赶出了学校。同时,影片选取了几个典型学生的故事,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基廷老师“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教导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和积极影响。尼尔的故事是一条重要的支线。在父亲的强大威压下,他一直老老实实遵循家长的安排,要上哈佛,做医生。而基廷老师告诉他们要突破桎梏,自由思考,释放天性,这唤醒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不是做医生,而是演话剧。他召集大家重组诗社,勇敢地演完了喜爱的话剧。可他脱离父辈制定的轨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他被父亲训斥、禁锢并以生命为代价进行了最后的反抗。校方利用他的死来编织罪名,逼迫基廷老师离开学校。这是整部影片戏剧冲突最显著的一条支线,尼尔追逐梦想的喜悦,面对专制父亲的害怕,对基廷老师的信任与崇拜交织在一起,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第二条重要支线是诺克斯勇敢追求所爱慕的姑娘的故事。他在基廷老师“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的话语激励下,听从内心的召唤,勇敢地给自己爱慕的姑娘打电话,给她读自己写的诗,请她一起看演出,真正释放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没有基廷老师的启迪,他在压抑古板的威尔顿学校永远不可能迈出这一步。第三条重要支线是托德摆脱优秀兄长的阴影,学会正视自己,勇敢面对生活的故事。在优秀兄长巨大的光环之下,他自卑、怯懦,毫不起眼,不被父母重视,也不被别人注意。在基廷老师鼓励学生“喊出内心的想法”时,他终于抛掉了自卑,走出了压抑,意识到自己也是有特色、有价值的独立个体,大声喊出了发自内心的诗句,自我意识从此觉醒。这三条重要支线围绕着主线交织进行,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推动电影故事螺旋式发展,让观众的思绪一直沉浸在电影叙事当中,在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天性与禁锢,前卫与传统的激烈冲突中感受当时学生们所经历的迷茫、痛楚、顿悟,从而对社会产生多向度、多元化思考。当然,这部电影还有不少次要线索,它们围绕基廷老师反对守旧传统、崇尚自由的教育理念展开,通过对比、衔接、重叠等手段,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人故事。这种多线程推进的叙事模式让电影主题的表现方式更丰富,更具有戏剧张力,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升华主题。

四、结语

《死亡诗社》是一部优秀的教育题材影片,它利用各种戏剧冲突和丰富的镜头语言批评传统教育痼疾,让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观与世俗功利主义教育观进行深入比较,从而引发人们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创新。尽管影片最后采用主人公基廷老师被逼离开这一看似教育突破失败的结局,实际上却用学生们站上课桌送别老师这种带有抗争意味的镜头画面表达了充满希望的寓意:学生心灵的觉醒就是教育的突破,小小的自由思想的萌芽以后会长成独立思考的参天大树。影片采用交织式多故事并进的叙事结构,从各个角度体现基廷老师启发学生自由思考、追求理想的卓越影响力,多重矛盾冲突丰富了电影叙事,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多次欣赏的经典影片。

猜你喜欢

基廷诗社老师
寻找自己的声音
寻找自己的声音
寻找自己的声音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