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艺术美学传承路径研究
2022-11-12史展
史 展
(烟台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研究
(一)传统美学下形成的古典舞体系
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上古时期,舞蹈与诗歌、音乐三者高度统一,而舞与乐更是不可分割,因此,我国先哲往往将其一并论述。关于古典舞,先秦思想家持有不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以孔子为代表,孔子认为舞蹈给人以审美享受,能实现礼教作用,舞蹈起到正向积极作用。如孔子在《论语·子路》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种以老子、墨子、庄子为代表,认为舞蹈使人丧失斗志,浪费人力物力,舞蹈产生消极影响,如老子提出“五音令人耳聋”。由此可知,古典舞具有两种价值即娱乐和礼仪。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典舞不仅保留了娱乐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礼仪性,古典舞不仅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给予正向的思想引导,许多励志故事在古典舞中均有体现。在传统美学的影响下,使得古典舞体系“发乎情,止乎礼义”,古典舞不但彰显出精神美、肢体美,更将雅正蕴含其中。
(二)传统美学下形成的古典舞审美内涵
首先,表现在意境上。意境主要存在于舞蹈作品的境界当中,通过对具体物象进行升华,使得舞蹈作品趋于空灵,舞蹈呈现出形象拟人化、动作象征化、意象诗意化。古典舞应用意境“虚”与“实”,使得舞蹈意象超越时空场景,古典舞整体层面呈现出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内涵。其次,表现在形神上。形神主要存在于舞蹈人物形态层面,体现在舞蹈者性格特征、思想情感,使得舞蹈者内在精神性得以展现,在古典舞“形”与“神”的关系中,神代表韵味,支撑着形体的运动,产生内在的韵律感和细腻质感,塑造出典型的舞蹈形象。因此,在古典舞方面,通过挖掘古典舞形态特征,呈现出“以神领形、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再次,表现在气韵上。气韵主要存在于动作动势层次,古典舞具有独特的动作语汇,表现这些动作是通过“气”来展现,调和气息完成动作的连接变化、节奏变化。在“气”的引领下,完成动作的姿态、节奏,利用气完成韵,将情感注入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气中有韵,气韵生动”的审美内涵。
(三)传统美学下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首先,表现在含蓄美。我国古典美学理念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义”,崇尚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和谐、中庸、仁礼为主要表现,因此,我国古典舞也以此为特征,讲究表意的含蓄美。在具体舞蹈表现上,手部动作的重视程度要明显多于足部动作;关注舞蹈者内心的变化,而非仅仅知识形体的变化;舞蹈以和谐为主导。古典舞具有伦理型文化特征,含蓄婉约。其次,表现在民族性。我国古典舞在以戏曲舞为基础的条件下,还彰显民族性,其主要表现在基本舞蹈动作训练方面:强调柔韧性和腰部训练,需要表演者有着较高程度的柔韧性;古典舞受到文人气质的影响,在舞蹈动作方面也极具诗性,运动节奏彰显出弹性,如同诗歌诵读一样具有节奏性;讲究身法韵律,关于在“提、沉、冲、靠”这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元素方面,需要与呼吸相契合;在技巧方面,以旋转为例,出现独具特色的“翻身”动作,吸收中华武术精神的弹跳。最后,表现在尚“圆”的美学思想。由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及“大团圆”的民族心理,使得尚“圆”思想备受推崇,中国古典舞蹈也受其影响,呈现出“曲折婉转、闪转腾挪”的舞态。关于“圆”一方面表现在姿态上,如双臂呈现出双向弯曲的形态,手臂线条为弧形,形成圆润的曲线美。另外,舞者的手位也呈现出弯曲状,如“剑指”“兰花指”,这些曲线体现出古典舞婉转曲折的特色。以敦煌舞蹈中“反弹琵琶”为例,其舞姿的曲线感表现在舞蹈者身体的曲线、舞蹈者与手中所持琵琶共同构成的曲线、舞蹈者所带配饰,卷曲飘逸的姿态彰显出雍容华贵。另一方面,表现在动律中,古典舞以“终点回归起点”为原则,彰显出“圆游之韵”,如动律中的“云手”“大刀花”“风火轮”“摆扣步”“摇步”,这些都是在“圆”的轨迹基础上进行演变,使得舞蹈动作呈现出圆润柔和的特点。
二、西方传统美学的传承研究
中西方美学方面,都强调整一、有序。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美的事物具有比例得当这一特性,道家强调审美对象之间的相互转化,中西方古代美学均强调“和谐美”。因此,西方传统美学渗入中国古典舞艺术美学思想的可行性,另外,中西方美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相似性,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取向
我国古典美学讲究“美善相乐”,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唯务折衷”。西方传统美学讲究“多用说”,如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因此,两者在美学思想发展中出现了契合,均体现出折中主义。两者在美学审美蕴涵方面均呈现出和谐,表现为“中和之美”“调和之美”。如在舞曲的伴奏音乐方面,中西方音乐虽然在基础调式、调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出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然而,却较少发生不和谐的音程关系。例如,在我国古典音乐中由五个音级构成音程,此音程为协和音程,古典音乐可以显现出庄重、和谐的美感,西方古典音乐由七个音级构成音程,虽然出现不和谐音程,增四度、减七度。然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和谐音程构成音乐旋律,由此可知,中西方在美学的审美观点均注重“旋律流畅均衡、平和庄重等特点”。我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均体现出对于和谐的相似性追求。因此,西方美学渗入我国古典舞艺术美学思想具有一定可行性。
(二)人性表现
在中西文化史上,存在一段时期,中西文化出现了共同点。这一时期存在于我国明清时期,这段时期新的经济形势开始出现。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商人的出现,原有的政治秩序出现受到挑战;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在美学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心为本,其代表人物为李贽,倡导童心说,这一学说对传统的“礼”发出挑战。李贽在《焚书》中提出“发乎性情,由乎自然”,将乐器中的“琴”,从禁欲的工具变为抒情手段,此时,艺术出现自觉。在西方,这段时期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段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对以神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发出挑战,宗教禁欲主义受到严重挑战,艺术的娱乐审美功能得以恢复。此时,理论家将舞蹈艺术存在的理由总结为人们自身的审美需要,主张恢复舞蹈的情感特质,例如,约·廷克托里斯对天体和谐说进行猛烈抨击。此时,西方美学家纷纷提出舞蹈艺术应该打动人们心灵,唤起激情。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都开始对人进行关注,注重人的感官欲望和审美需求。
三、美学传承的创新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口号越来越被人们所倡导,本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借鉴西方文化方面,需要对西方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考量,不能仅仅是过去的拿来主义。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也不能是单纯的“民族主义”,应该为“追根溯源、立足本土”,坚持不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明确其存在的优劣势,探索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进行文化自身变革。
(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探寻本质美
一方面,由于中国古典舞在取材上,往往选用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典故,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周敦颐《爱莲说》、鲁迅《孔乙己》以及曹雪芹《红楼梦》,这些古典舞或是诗歌或是文学作品。因此对于这些作品,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特质,再现本土文化,在古典舞表现方面,选用清新明朗的格调来表现宏大主题。另一方面,关于中国古典舞,在选用乐曲、服饰、道具方面,多采用古代特色的物品,通过此种方式显示出古典舞所具有的特质。例如,古典舞《碧雨幽兰》,舞蹈者在表演时采用油纸伞作为道具,将油纸伞运用其中,表现出舞蹈的意境,又如《扇舞丹青》,在表演舞蹈动作时,利用手中折扇当做毛笔,通过舞动折扇展示书法作品或刚劲或柔韧的特点。虽然中外文化由于背景、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可以依据中国古典舞蹈自身属性,明晰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基于传统文化特性对西方美学进行借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既能彰显民族特色,又能融合西方美学,从而凸显出时代文化的舞蹈风格。
(二)力求精神与身体的统一
舞蹈作为“人体的艺术”,无限接近人类原始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人文精神,舞蹈艺术切合其内涵。《毛诗序》中关于舞蹈提到,当言语无法表达内在情感时,需要发生感叹,当感叹不足以抒发内心愿望时,则需要歌唱来抒发,如果歌唱无法表达时则需要“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时,舞蹈不仅能够表现内心愿望,更能表达情感。因此,在美学传承方面,舞蹈者进行舞蹈表演时,需要对自身进行关注,同时也要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利用舞蹈加以展现,而不能为了追求舞蹈的外在形式,选择高难度的动作、华丽的舞台背景。舞蹈应作为舞者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而存在,与人本精神同生共在,因此在美学传承的创新方面,需要坚持人本精神,注重舞蹈内涵传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艺术美学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单单只对西方美学接受是不可行的,还需要保留中国美学所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同时也应看到西方美学所具有的完整体系的优点,借鉴西方艺术美学的长处,因此,中国古典舞在发展上需要保留其特色部分,同时也需要融入西方美学所具有的优势,实现中国古典舞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