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11高艳娜豆峻岭薛东齐
高艳娜,豆峻岭,王 永,薛东齐,孟 更*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改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新型教学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爱因斯坦说过“教育不是要记住各种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如何思考”。所谓“教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自2020年疫情突发以来,对教育工作者影响巨大。许多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急需调整和改革,同时,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按照上级“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花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花卉栽培学是研究花卉的分类、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经营管理与应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花卉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管理及其园林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 课程性质
花卉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园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8学时,实习0.5周。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绪论、花卉的分类和分布、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花卉的栽培设施及器具、花卉的繁殖、花卉的栽培管理及花期调控、花卉的应用,各论部分包括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室内观叶植物、多浆植物、兰科花卉、水生花卉、木本花卉、地被植物。实验部分主要包括花卉种类的识别及形态观察、花卉的繁殖与栽培管理技术、园林花卉的种类及应用。考核方式:理论课采取闭卷考试;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考勤)×30%。实习成绩评定根据实习报告确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次。
2 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花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其中,有观赏价值的约占1/6。学习起来让人有一种知识很多、很散的感觉。因此,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融汇贯通起来,让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内在联系,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适应新教学计划的需要
花卉栽培学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包括花卉的种类及识别、生长习性、繁殖方式、栽培管理及应用、九大类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等知识点繁多;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上千种常见花卉的识别特性及应用形式,内容极其广泛。通过教学改革,我校《花卉栽培学》课时被压缩到48学时,其中理论仅为40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方式通常在有限的学时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和忙于记笔记,缺乏主动性的思考,不能使知识内化,难免会产生消极厌倦的情绪,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验学时也被相应压缩,仅有8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花卉栽培学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花卉栽培学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花卉分类的原理与方法、花卉种质资源及其分布特点、花卉的生态习性及花卉生长发育基本规律、花卉繁殖、栽培的原理及花卉应用的基本原则等。实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熟练识别100~200种花卉,掌握各类花卉繁殖栽培的方法和步骤,能够根据不同的园林应用形式选择不同的花卉,并采用不同的栽培养护措施。由此可以看出,花卉栽培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且花卉栽培学需要把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花卉栽培学中,对于前修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学生之间肯定会有差异,老师也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复习,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老师录制的视频让同学们预习可以弥补这些知识的不足,也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
2.3 花卉栽培学的教学现状
花卉栽培学的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习进行理论的验证和实践操作。由于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单向灌输式授课,大量快速地堆砌知识点,但是只依靠老师“满堂灌”显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进行了以“学生自学、学生课堂讲授、教师课堂讲授、教师田间讲授”的“一学三讲”的教学改革模式,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教师对自学效果的检查有一定的滞后性,且通过课堂提问的检查方式覆盖面有限。而且,由于学生平时课业较多,很多时候只是应付了事。学生在学习中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灵活运用能力不足。
2.4 考核方式单一
原来学生的总成绩是70%期末考试成绩加上30%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成绩、考勤和课堂提问,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较大,不排除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获得尚可的成绩,造成知识不牢固,思考不全面。平时成绩考核组成相对比较单一。虽然我们加上了课堂提问环节,但是覆盖面有限。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下,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
3 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方案
3.1 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3.1.1 教材的选用 尽量选用新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选用的是王奎玲主编的花卉学教材,属于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同时把一些优秀的参考书籍、国家级精品课程等电子资源推荐给学生。由于缺乏实验教学指导书,我系教师自己编写了《花卉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花卉栽培学的兴趣,又为实验实习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2 教学资源的完善与优化 由于花卉栽培学教材里的部分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在保证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进展或实例融入理论讲解,使其能与花卉的生产、科研相结合。把不断出现的花卉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应用补充到教学中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理论学时有限,可将重要知识点分解、录制成短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观看和复习。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推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该领域最新发展状况的灵敏反应。目前我们已经在爱课程和学习通上分别建课,上传了部分教学资源,有视频、课件、扩展资料、讨论等,后期还要进一步完善。
传统的花卉栽培学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偏少。介绍的花卉品种多,涉及面广,但对地方特有的花卉介绍不详细。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精讲主要理论知识,针对河南地区花卉生产的实际,选择当地特色花卉品种做详细介绍,尽量给学生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和实用技能。
3.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花卉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通过理论讲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1 演示法教学 老师针对授课内容可以加入实物或演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花卉的繁殖中,扦插分为软材扦插、硬枝扦插,老师可以采一些花草的枝叶,现场模拟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2 小组讨论式教学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课前布置作业和任务、提供参考资料,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总结,课上由各小组代表发言。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5-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如讲到各论时,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花卉为对象,结合授课内容准备PPT、在课上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并提问。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讲解,避免出现“一人唱‘独角戏’,其他人成为观众与过客”的情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2.3 竞赛式教学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如花卉的应用形式多样,通过设置园艺学院干花制作大赛,将获奖的优秀作品在由我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园艺文化节”上向全校师生展示,增强学生个人荣誉感和专业自信。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
3.2.4 项目探究式教学 针对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探究式的课题。如讲到不同花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时,可以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以探索对花卉花期、花色、花香及花形等的影响。当讲到花卉的繁殖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卉进行繁殖试验,并比较不同花卉繁殖技术的异同点、栽培管理要点、植株生长状况。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查阅文献资料,亲自设计、执行实验,对项目整个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统计、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最后,由小组成员代表进行项目展示,由师生点评、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使其真正参与到课程中去,最终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种教学方法,全方位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和加工文献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思考的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
3.2.5 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前、课下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课上师生互动、讨论,将学习的决定权由老师交给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时代的发展。为了注重教学衔接,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将采取“课前预习,课中复习与讨论,课后巩固”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沟通交际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2.6 混合式教学法 即充分利用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爱课程、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相关资料,学生利用移动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作业和讨论;线下课堂面授时,师生深入互动,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搜索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从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很多方法,如翻转课堂模式、项目探究式、案例点评式等,把一些方法结合使用,往往效果会更好。
3.3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改革考核方式
健全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过程考核,增加过程考核方式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例如将学生课中表现、课前任务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论文、项目报告、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环节计入过程考核成绩。加强考试管理,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4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适应现代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保证该课程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做好学情分析、课程设计。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