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分析
2022-11-11封春艳
封春艳
(中共莱西市委党校 山东,莱西 266600)
建设乡村文化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相关活动和工作建设乡村文化,激发农民群体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建设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重视乡村的经济发展建设,还要重视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建设,随着乡村青壮年向城市流动,乡村的文化传承工作开展困难,很难产生长效动力,因此,怎样提升乡村地区的文化自信就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1 了解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就是人们对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产生一定高度的认同,肯定群体中的主流价值观,另外,还要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传统、景观、自然环境产生欣赏的态度。文化自行并不能走向盲目自信的情况,不能过于骄傲于文化,要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外来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对于文化糟粕要舍弃,立足现实,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进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勇于创新、乐于进取的发展状态和文化自信。
2 文化自信对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意义
农业与农村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比较薄弱的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要想真正推动我国的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保障我国的社会经济进行可持续健康发展就一定要明确提出与振兴乡村经济战略相关的策略部署,让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将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作为主要的基础工作,该战略强调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系统和体系,用针对性强的培训方式对农村的人口进行培训,这项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农村人口和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使用,形成更加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环境,进而不断提高农村的人才综合素质。
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且困难的工作,建设工作所用的时间比较漫长,其中涉及的工作内容比较重要,对乡村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带领乡村进行现代化振兴发展的时候,做好文化自信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乡村群众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文化自信就能对自己的家园产生认同感,进而激发乡村群众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乡村群众可以自发性地参与和配合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激发乡村建设工作的内生动力。
建设文化自信还可以避免文化自卑情况的出现,文化自卑会导致群众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不认同自己的文化,使群众失去自立自强的精神基础,让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成为空谈。乡村地区出现文化自卑情况就会导致乡村群众盲目崇拜城市文化,成为消费主义狩猎的“猎物”,出现盲目跟风和模仿的情况,让传统的文化优势消失在时间的腐蚀中。
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明确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就要建设高度的文化自信,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变得繁荣兴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层级,找到通向乡村振兴的正确道路,深刻发掘乡村文化的本质、优势与价值,理解乡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乡村资源开发的现状
3.1 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高速发展的机会,这就让我国的农村可以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现在的农村存在着大量劳动力闲置的情况,这就让农业劳动力为我国二、三级的产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变成可能。
3.2 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足
虽然农村拥有可观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他们受教育的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是高中以下学历,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人口数量比较少,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村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很多在农村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的大学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生活和发展,因此,这就让农村的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匮乏,农村的教育资源也比较落后,素质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无法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
3.3 没有掌握生产的技能
农村地区对现在科技的理解和依赖程度不高,不能及时主动学习和更新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依旧将人多力量大作为农业生产的生产理念。在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现在,农村的生产依旧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大机械生产技术无法在农村中进行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当前的农村地区缺乏为农民普及机械生产技术的组织和学校,无法为农村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学习机械生产技能的渠道和环境,又由于很多农村家庭将让孩子进城市工作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因此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农业生产,不愿意学习相关的农业技能,使农业先进技能的培训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3.4 几乎没有精神生活
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程度和对待教育的态度与农村的文化生活有着直接关系。传统的农耕文明理念依旧是农村人口的主流思想,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并没有有效地渗透进农村的社会文化中,这非常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再创造,农村人口对主流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接受能力不足,甚至有一些农村排斥社会主流的文化。在农村生活的人口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质条件组织和进行丰富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还有一部分农村的文化服务观念和质量比较低,缺乏进行精神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使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成长变得缓慢,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
4 导致农村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4.1 乡村文化活动不够
在乡村进行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传播乡村文化,建设和谐乡村,开展乡村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首选方式。通过对乡村文化活动实际开展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活动的时候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文化活动的形式与种类都是比较单一,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就是广场舞,室内活动主要是棋牌,这些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娱乐性质为主,并不能很好地将乡村文化展现给群众,也没有对乡村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度发掘,对乡村文化自信建设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来说,毫无价值。
4.2 乡村群众的价值观产生改变
随着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乡村群众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出现让乡村比较封闭的环境被打破,怎样提升物质生活条件就成了乡村群众主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让乡村群众的思想认知发生改变,更让乡村固有的文化价值观与看待文化的视角发生改变。随着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乡村群众中的青壮年开始向城市流动,长时间在城市工作和定居让他们的观念产生变化,使乡村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痕迹逐渐减弱,致使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的情况,让乡村文化的传承出现难以维系的情况。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开始向乡村地区建设,这就让一些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也能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
4.3 乡村的教育比较落后
学生作为文化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工作。另外,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工作是有一定优势的,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浅,因此,计较容易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使学生对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乡村地区的教育相对于城市来说是比较落后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不佳,这就让乡村的教育出现滞后性。很对家长和教师在乡村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学生灌输“逃离农村”的思想,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学生无法成为建设乡村文化自信的主力军,让乡村文化自信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5 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信与提升的路径
5.1 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当乡村地区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时,乡村群众不会对城市文化进行盲目崇拜,就能用理性且客观的角度看待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对乡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生活的本质,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个人理解,使他们拥有积极生活的动力,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要对乡村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筛选,使其可以成为文化,而不是乡村群众的观念,对于积极的文化我们要大力倡导与发扬,并在发掘文化价值的时候结合时代特征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使乡村群众可以在继承文化的过程中对时代精神产生深刻理解,让乡村文化具有长久价值。
5.2 对当地文化遗产进行研究,让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生根
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传统戏剧、民间音乐、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名人故居、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等。这些遗产代表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乡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历史的见证。文化自信建设工作者一定要重视这些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研究其具备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文化继承者可以在这项工作的帮助下获得一定的好处,激励乡村群众中的青壮年人群可以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让各种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5.3 开展乡村群众文艺活动,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艺术活动对培养文化自信来说具有极好的工作效果。乡村无法吸引群众的原因之一就是精神生活比较单调落后,地区的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弱,没有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馆,也没有足够正规的舞台展示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群众文艺活动的建设工作,激发群众主动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和创造文化娱乐内容的意识,使他们可以主动发掘乡村文化的价值,并通过网络进行内容发布与传播,让他们在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使乡村文化自信建设工作对接社会,使乡村文化走向繁荣。
5.4 开发乡村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信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乡村生活的特点让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反映乡村群众的素养与精神面貌,我们在研究乡村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对乡村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对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使乡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我们还要根据乡村生活的特点积极开发生活体验活动,吸引城市群众到乡村体验生活,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城市与乡村进行良好交流,拉近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还能让乡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文化引以为豪。
5.5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才能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养,建立基础教育的体系,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作为这个体系发展目标,从各个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加大公共教育机构建立力度的基础上进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善教育需要的硬件设施。用社会力量为农村建立一个专属的教育基金,对贫困的家庭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各大高校和企业应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统筹,在政府的提议下兴办农村的职业技术学校,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积极调动大学生走进农村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三观,引导大学生参与振兴乡村的战略事业。
5.6 对外开放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新鲜血液,因此,要打破乡村文化传统、封闭且僵化的局面,用包容开放的理念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借鉴城市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优化乡村文化的内涵。利用互联网进行城乡延伸设计,为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反馈优化农村资源的建设战略,根据实际需求科学地调配国家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力量,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的农村资源分配,在做好实际工作的同时完成农村现代精神文明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为农村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乡村地区的文化自信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文化流失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文明社会结构。要将本土优秀文化作为建设文化自信工作的基石,发掘本土文化的优质价值,开展各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使群众看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认同感,进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让乡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可以齐头并进,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