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班级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22-11-08穆旭姜兴睿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班集体辅导员制度

穆旭,姜兴睿

(南京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新时代高等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主要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在进行大学生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否到位对于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作为班集体的一分子,要参与制订和遵守各类班级制度,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育人功能都与学生的发展成才息息相关。然而,高校探索班级制度建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现阶段的高校班级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时代新发展,适应时代新要求,不断进行革新和完善,进一步从“管理育人”的角度发挥高校的德育功能。本文通过对传统高校班级制度建设进行分析,以南京师范大学在班级建设中的典型做法为例,探析高校班级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班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高校班级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定师生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调整师生间的管理关系而形成动态的班级管理规则,在班级的班风、学风、文化、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指导性作用。班级制度建设质量的好坏关系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优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这就要求班级制度建设要在横向上从组织建设、日常管理和学生活动三个部分着手;纵向上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政策、学校规章制度以及班级内的各种管理制度来落实。营造良好的班级秩序,在高等教育阶段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完善的班级制度是学生发展的保障

大学生在获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学生活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都需要班级为其提供信息资源和支撑,高校班级建设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合理完善班级制度的班级组织机构,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是班级成员为实现班级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的过程,合理的班级制度符合班集体内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通过正当的方式运行后可以得到学生主体的满意和自愿遵守,体现的是校园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一方面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延伸学校的教学要求,以班干部队伍为桥梁,为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机制,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任务;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班级制度为抓手,提高学生活动的组织与运行效果,架设学生组织与班级之间的沟通渠道,提升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效率。对于学生而言,优秀而完善的班级制度能够体现民主、平等和人性化,加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班级制度建设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

制度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活动起到约束作用,二者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承担着重要任务,这就更加需要高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注重德育,加强对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多方位的思政教育。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从班级制度具有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来看,工具性价值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效力,而目的性价值则致力于学生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目的性价值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本质追求。在班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对学生德育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既能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又能使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自律,发挥制度的德育规范作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方面道德准则通过班级制度规定来确定,要求班级学生必须遵守规范,弥补个别个体品德修养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制度建设中,使高校对青年人的立德树人教育,将制度的形式由外部驱动转化为内部主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高校班级制度建设存在的困境和原因

(一)班级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

大多数高校现在仍沿用传统的单一式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班级管理呈现出从辅导员到班长、团支书,到班委、团支部,最后由班委再到班级成员的方式,班级事务处理对于辅导员的要求以及学校的文件精神依赖性过高,班级发展目标模糊,缺乏向心力,班委会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班级规章制度。这种单一管理模式中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主要依靠班干部上传下达或下发行政指令来推动班级的管理,这样的方式只能够大致上保证班级日常工作的基本运行,现辅导员事事亲力亲为,班长承担班级绝大多数冗杂事务,导致班干部队伍建设难以成型的局面,班级管理工作阻力大、阻碍多。现阶段高校学生群体主要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00后”“05 后”,其思想新颖,追求时代潮流,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善于利用网络表达个人想法,此类学生被动参与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常常会遭到排斥与质疑,使得班级工作的开展过于机械,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利于从体制机制上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班级制度建设无法有效落实,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较低,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发展。

(二)班集体建设的成效不足

高校班级的概念是为完成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而设立,班集体的概念与班级并非完全一致,班集体侧重于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是班级整体性、深层次、长期性发展的终极形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塑造班级管理育人的愿景,把个人意向和集体意向相结合,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常常浮于形式,仅满足于解决班级管理事务中存在的浅表问题和上级派发的事务性工作,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集体荣誉感缺失、团队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在班级中的存在感低等问题,不能做出有效的干预和指导。这种班级制度建设方法忽视了班集体凝聚力的建设和班级同学的素质发展,导致班集体没有明确的向心力,班级管理工作滞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激励,班级特色不能凸显,班级问题难以根治。

班级制度建设要使班级成员明确其对集体的责任、义务及行为是与集体紧密相连的,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通过集体才能更好地参与学校的社会活动。马卡连柯指出,每个集体都应当提出集体目的。显然,目前的班级制度建设还不能完全达到班集体建设的目标,还缺乏从制度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品质的措施,班集体建设的成效不足是制度建设亟须优化的问题。

(三)“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班级队伍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引导不足,一味地追求班级运行有序,机械化、程序化地规定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程,看似营造了秩序井然的班级氛围,实则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个体化,磨灭了学生个性化的目标愿景和发展潜力。此类现象归结起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社会环境因素,“师道尊严”在中国传统师生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使得社会各界,包括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对于学校本位、教师本位的教育理念自觉认可,但对于教师主体地位的过分强调易导致高校师生间的关系多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是学校环境因素,受“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以及“官本位”等错误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管理者由于怕担责、怕出事,多从自身角度思考学生事务该管什么、该怎么管,制定一系列的“死规定、严准则”,以“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强迫学生要服从、要遵守,这种教育管理方式从思想上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重视;最后是网络环境因素,受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高校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学生的班级制度建设中往往会忽视互联网在学生群体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重要阵地。

三、高校班级制度建设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班级制度建设的多元化

一成不变的班级制度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方式以及不同专业的教育方法,高校班级制度建设要有特点、有方法,根据班级特色制定多元化的班级制度。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大部分专业的班级制度建设能够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是由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班委会建设;另一方面是由班委会主导的针对不同专业班级特点制定的一系列班级制度规划。

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班级为例,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共同指导下,班级同学全体参与班委选举制度的制定,通过制定学生满意且公平合理的选举办法,形成了结构健全、制度完备的班委会,班委秉持“守好责任田,站好服务岗”的观念,积极为学生服务。班委会内部分工明确,制定班委例会制度,会上总结各班委的工作情况,讨论每个阶段的工作安排,并将会议内容、决策举措对同学们进行公示,建立“班级建设意见箱”,针对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收集建议和意见,群策群力,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人翁”作用。在制度规划上,生物科学专业依照自身专业特色,制定了“十大班级制度”,包括课堂考勤制度、导师制度、财务制度、班委换届制度、奖优评比制度、综合测评制度、困难生认定制度、学期规划制度、学习互助小组制度以及实验室管理制度等。

高校班级制度在各个专业中以多元性的特征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大学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也更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生物科学专业的班级制度制定,如全班同学轮流参与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就是根据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指导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在做好基础制度制定的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特色班级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功能定位清晰。

(二)“三位一体”多轨制协同开展班级管理

在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单一式、垂直式、被动式的辅导员到班委再到班级的管理模式,而是转为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多轨并举的指导方式开展班级管理,发挥育人合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要求辅导员要负责从年级到班级的整体管理和思想引领,做好班干部队伍建设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本科生班主任制度则要求通过在专业教师中遴选产生的班主任深入班级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学业困惑,深入宿舍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好学生由高中到大学对于班主任角色认知的转变;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得到专业导师的指导,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获得专业教育启蒙,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往往起到“学生专业认同引路人”的重要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通过制订合理的师生共进制度,打造学思兼顾、科创领先的发展潜力型班级。辅导员从整体上对班委会建设和班级管理进行统筹,班主任和导师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指导班委会以主题团日活动、心理班会等活动为抓手,准确把握班级成员思想动态,弘扬班级正能量;班主任带领班级同学以学业交流会、成绩分析会、班级“一对一”帮扶等学风建设活动为着力点,端正班级成员的学习态度,巩固提升学生学业素养;导师以座谈会、保研出国交流会、科创经验分享座谈等活动为桥梁,以大创项目、科技竞赛等科研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通过“三位一体”的多轨制教师指导方式,构建了学思兼行、个性培养的科创发展助力型班级模式。

(三)实行高度参与式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制度建设的另一种实践路径是学生高度参与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班集体共同目标愿景的确定、班级各类规章制度的确立以及班级事务的分配应由班级中的绝大多数甚至每位成员来参与其中。

依据“霍桑效应”理论,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若能够在集体中充分获得展示优点和能力的机会,取得突出的成绩成果,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将会促进其进一步朝着上进和优秀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集体的进步。南京师范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携你我之手,创未来之优”副班长制度正是采取了这种模式,班级管理效果显著。该班级中的副班长职务采用班级成员轮值的方式担任,轮值时间为两周,线上副班长通过在易班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科前沿知识、科研经验分享、英语学习方法以及班级活动等推文,并在班级群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科研软件;线下通过组织晚自习考勤监督同学们提高班级学风,轮值结束后进行工作述职和考核评优。这样的轮值制度让班级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建设成果显著,班级的学风明显改善,科研参与率显著提高。通过轮换选举班级干部队伍的制度,树立班级共同目标、创建良好的班级沟通环境,班级成员的参与度明显提升,集体责任感和凝聚力显著提高。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工作,重点在于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模式也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内容,全员育人中的“全”是关键、“育”是重点,全员是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基础。所以在班级制度建设中,班级成员对于班级发展的参与度至关重要,经过实践检验,学生高度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班集体辅导员制度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温暖的班集体
某些单位的制度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