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点论”辩证思想靶向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焦虑问题

2022-11-08赵冬颖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赵冬颖

(东北大学 冶金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两点论”又称为“两分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全面地、本质地分析、研究事物。始终坚持“两点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是我们一直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心理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也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经过40 余年的探索发展,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已从对自身心理困惑的“讳莫如深”逐渐转变为认同“善于求助乃强者表现”的观点,已从消极的被迫顺从、遮遮掩掩逐渐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求助、坦然自若。这些良好的转变是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成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也显示出勃勃生机。

但随着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由于压力、焦虑、负面情绪造成的“杯弓蛇影”“对号入座”错误认知,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焦虑,作为健康焦虑的一种情况,与疑病性神经症有着很密切的递进关系。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政策保障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完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性文件给予政策支持、提出相关意见,例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同时,国家在许多重要报告和决定中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

这些文件政策的出台与贯彻落实,不仅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更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关心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更为众多对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的大学生营造了认可与支持的良好环境。

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呈现“研究热”“关注高”“心理问题激增”的态势

(一)研究方向多元化,重视数据分析,理论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最为集中,且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剖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中的问题、多角度提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旨在呼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与投入力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摒除人们心中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神秘感与妖魔化倾向,科普大众寻求心理健康的常态化与正常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肩传统思政教育工作。

近20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众多,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贡献显而易见,尤其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兼职人员培训、优化系统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了大量的措施与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深入人心。但通过暴露数据、强调危机等方式,“一把抓、一边倒”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二)师资队伍壮大,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实需要

众多的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数量的增幅远远高于高校扩招规模的增幅,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咨询服务意识的增强,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很多高校要求一线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能力与资质,来作为兼职人员以补充相应的师资力量。

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资格的认定源自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试点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国家明确规定,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鉴定工作的统一要求,准备或已经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人员,都应该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心理咨询活动。此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进入了国家职业标准,并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正式确立,也就是说,兼职从业人员不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专业教育,从从业资格上来看,仅需进行短暂的职业培训即可上岗。

高校中,尽管有专业人员进行日常培训、辅导和监管,“良莠不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却不在少数,一知半解,不够专业的咨询与引导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焦虑,“误诊”“误导”情况很难避免,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的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堪忧。

(三)教育感染力不强,学生自我判定草率,心理健康服务大多成为排查手段

高校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教育经历,且在中小学期间就受过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他们很少会片面地认为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就说明有心理疾病,不会带着强烈的不安感和自卑感被迫走进咨询室,也不会认为走进咨询室就一定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高校中,绝大多数寻求心理疏导等帮助的大学生是自愿、主动的,他们深知问题需要自己来解决,有时只是需要倾听者,梳理者、肯定者与支持者。但是仅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角度来看,长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许多一线学生工作者难以进行角色转变,部分人很难做到倾听与肯定。

心理健康程度不像大学专业成绩一样可以量化,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缺乏重视,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集中在一个学期,内容仍然只停留在知识普及与一般心理调适层面。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时期,自我意识正处于分化阶段,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这些问题突然呈现在过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青少年面前,令他们压力陡增,此时仅靠一个学期几个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少量“一对一”心理咨询还远远不够。

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感染力、渗透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对刻板,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仅仅是有所了解,但又不明确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范畴,因此经常在遇到挫折、压力时,在心理正常和不正常边界上自我怀疑,自我判定,焦虑异常。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研究者会经常用数据来说明某一时期心理问题学生数量激增,问题趋于严重,这其中除去季节、特定学涯阶段等原因,也不能轻易排除不专业、不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草率给学生“扣帽子”的因素,将承受正常压力和焦虑的正常学生引导成为对自身心理健康产生焦虑的学生。

三、心理健康焦虑与疑病性神经症递进性关系强化从业者“底线意识”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指挥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正常水平。

健康焦虑是指对一种常见又不寻常的躯体感觉的消极解释与恐惧,与一种正常躯体感觉被过分夸大(体感放大)的意识倾向密切相关。健康焦虑是一段由轻到重连续的症状谱,最轻微临床表现为对躯体症状一般水平的关注,而当健康关注在并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持续存在且强度较高时,健康焦虑就会演变成一种极端表现形式——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sis),又称疑病症(Hypochondriacalneurosis)。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主要指病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经反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没有相应疾病证据的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我有强迫症”“最近抑郁了”“焦虑得不行”……诸如此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词汇经常在大学生口中听到,这可能与对本身严要求、近期遇到某种很难解决的问题、迟迟做不了决定、情绪低落等皆有关系。但是不专业、不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往往愿意用他们知道的,共同领会意义的词汇来统称之,觉得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然而,这些词汇用起来,久而久之会对自己与来访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任其在良莠不齐的心理问题事件与有限的心理健康知识浇灌下恣意生长,最终导致自我怀疑与健康焦虑。

健康焦虑与疑病症相比只是程度的不同,它们的本质没有区别,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时,意识到健康焦虑与疑病性神经症递进关系是必要的,消除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焦虑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使命。

四、靶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

(一)防患未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首先,高校要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设计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等符合当代大学生普遍特点、对学生有感召力的教育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其次,高校要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不仅要通过特定的时间节点、事件节点进行专题教育,还应将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润物无声”地滋养大学生心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能力与坚强品质的培养;最后,教师要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寻求正规部门、医院及医生,远离社会、网络上非法的医疗机构。

(二)与时俱进,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1.建立金字塔式的师资队伍。考虑到高校大学生数量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专职人员的科研、培训与督导的功能和兼职人员及时、跟踪、反馈的实践优势,在来访者初步登记的过程中合理分配咨询师,逐渐建立金字塔式的师资队伍,并逐渐将金字塔做大、做强、做扎实。

2.严格规范从业人员考核与入职。摒弃“资质上岗”或“意愿+资质上岗”等一元、二元论,建立“职责+资质+能力+X”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将原有“通识式”“职业型”培养模式,逐渐过渡到“专家型”培养模式。

3.建立可持续、系统化、专业化培训。随着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分工应更为明确,需循序渐进地开展高质量、专题性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业分析研究,分工协作,对学生进行精准教育和帮助。

(三)转变观念,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使其摆脱心理问题束缚,轻松应对学习及未来的生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恰当实行转介,不能单纯地停留在使用专业技术挖掘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证据。找出症结所在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过分关注或否定,更会影响其对自身精神、躯体状况的正确评估,造成心理痛苦、出现恐惧情绪,产生连续的症状,进而引发身体功能损害以及对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甚至会导致医源性的伤害。有研究表明情绪调节功能越差的个体可能存在越多的功能失调性信念和适应不良的元认知,因此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进行情绪疏导远比给出结论更重要。

五、结语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做到不盲目自大、不妄自菲薄、不故步自封。在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坚持“两点论”的辩证思想,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宗旨,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逐一靶向思考、科学研判、及时预警,解决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