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22-11-07黄兵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陈远生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蒙古国研究大学

灌篮 2022年9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体育课体育

黄兵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陈远生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蒙古国研究大学

拓展训练是一项以体验式实践为主的新颖体育活动,尤其注重“共建模式”户外团体智力与体力双结合的挑战。此类项目在于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地投入专注度,并根据教师的要求积极参与实践,不断获得拓展训练项目实践中所领悟的个人感受,同时对拓展训练中所发生的过失予以纠正,促使其在体能与思维层面的持续提升。因此,优化与选择性地拓展训练项目融入至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之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传统课堂模式以运动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枯燥氛围,而且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体能素质,让其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综合水平。专业人士经过长期的教学与实践证明,拓展训练对于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理论基础、思想基础以及实践基础的操作可行性方面。

一、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一)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原理基本相同,在实施活动中的拓展练习和体育课程均充分运用了学习者切身感受的原则,项目内容融入学生实际感受的情景模式之中,让其牢记自身的真实领悟,从而切身参与到具体项目的开展环节,从容接触每一项活动的实际环境,体悟实践活动对其锻炼的积极影响,使其在实际的运动中体会到锻炼的快乐,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仅提升了其自身的体质,同时也拓展了其自身的综合水平。

拓展训练符合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理论需要,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学校在课程内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其成为体育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及最终受益者,学生在教师的鼓舞下主动投入身体的学习与训练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习惯。教师的主导性是指重在指导学生而非说教,教师应善于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制定出合理的实施计划并施以因材施教的举措,指导学生发展自身专长以及通过合理的运动训练来提高其身体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我国高校学生的学情需求和社会的人才所需,主要体现在知识掌握与精神建设相脱离,国家需要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冲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产生相冲突,此不利于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全面型人才的培育。再者,近些年的革新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运动课程既不强调与学生全面素养的和谐发展,也未将体育精神拓展到更深的层次。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运动课程相比较,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拓展训练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其教育者成了学习者的正确引导者,这也恰恰顺应了中国新课改的核心走向。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拓展训练优化高校体育课程,使其变得更为个性化,通过体验式训练让学生在心理与精神上获得充实,此种模式更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走向。

(二)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思想基础

拓展训练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被教育者诸方面素养为宗旨的培养方式。它注重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意识养成、人格成长、体质发展和心理培养。素质教育对当代中国高校教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崇尚科学第一,个性成长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其个性高傲、孤独、缺少语言交流和与别人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超重、近视等健康问题,而这种现状又与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截然不同,在大学运动中亟须一项可以把学生身体、心理、社交健康三个维度融合起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的自然环境元素,使学生体会群体合作的意义,令其充分地认识到身心成长的价值,增强其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道德品质和整体素养,最终逐步优化学生群体的合作意识。

拓展训练的创新模式遵循现代学生教育特点,其教学内容由专门技术人员为学生定制,并进行严谨的理论支撑与实际测试,以适应当前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特征与需求。拓展训练由学生利用自身的力量,或与同伴以协同的方式开展实践性体验式项目。在体验活动中,学生们能够获得以下四方面的锻炼,其一是能够养成其优秀的团体合作能力;其二是能够发挥学生的才智、胆识与创造力,从而促进优秀人格的养成,使学生充满信心和大胆应对人生中的困难;其三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当其面临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之时,学生必定会想尽办法,以顽强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四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身心状态,拓展性训练能够让学生具备一种平常心,当其遇到问题时能够静下心来积极地寻求解决之径。由此可见,拓展训练的先行后知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拓展训练不仅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拓展训练课程中培养的各项能力,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体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拓展训练符合当代社会人才的需求,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让其寻得正确的工作岗位,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由于大学学历教育的大众化,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导致人力资源渐渐供过于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具备一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员也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当前就业市场更需要心理素质、团体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超群的高素质人员。如此,亟待高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进行指导,以克服由教学过程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带来的问题。拓展训练有利于解决此种问题的选择,其强调学生创造力的训练方式,学校通过采取先行后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团体合作意识,从而实现磨炼学生意志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将拓展训练的时间和常规教学方法相结合,对学生所缺乏的知识加以针对性的训练,使其整体的素质取得更全面的提升,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实际基础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大都经过了专门的技术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拓展训练的操作方法,并明晰拓展训练方法的具体内涵,从而充分认识到训练方法在体育运动课程中所占有的关键要素。如今的高等院校,在体育运动教学中适度地融入了拓展训练的方法,以满足体育运动课程的实际需要。如在体育教学中增设了攀岩、独木桥和高空单杠等训练项目,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强化了学生的身体结构,以达到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高校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拥有所需要的运动场地以及器械。高校将拓展训练项目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一般都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如开展校内、水上和郊外三种运动的拓展项目时,对所需要的场地、器械和设备等需求均不高,产生的训练成本也相对较少。因此,高校完全可以满足拓展训练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所进行的拓展训练可寻找多个区域作为锻炼的场地,比如公园、广场等,这不仅能够节省一定的成本,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在户外的生存体验,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生存能力。

高校具备完善的安全保障,可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高校在实施拓展项目时具备足够设施和条件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并负责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问题,把安全训练视为拓展训练进行中的重点内容,以明确学生自身的安全责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引导学生保持较高的警觉性。高校在体育课程中实施拓展训练时,合理的采取各种措施,使用检验合格的教学仪器、设备等,并专注于开展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以保证教学器材实施的安全性,力求消除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安全情况及问题,并合理地管理不安全因素,确保拓展训练安全、合理地开展,从而提高拓展训练项目实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俨然已成为一种越发严峻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有心理问题的基数较大。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训练内容的融入以及优化设置,以创造出一种学生在此之前从未体验过的锻炼氛围,使其在已被创造的氛围里自主地学习,最终达到与团队融合的积极目标。在一次次的锻炼过程中,学生战胜紧张,克服畏惧,超越自我,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比如,学生在参加拓展训练内容之一的信任背摔项目,就必须对同伴给予极度的信任,同时要克服自身的畏惧。又比如,在高空断桥项目的实践中更加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平静情绪施以应对。故此,经过各种拓展训练项目的强化锻炼,使学生自身的信心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其相互间的团体合作能力。

(二)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随着时代发展所产生的热门话题,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后起之秀的开拓与创新的能力。当前中国的经济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要求也越发紧迫,这就需要高校着力于培育具备创新性的毕业生,促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故而,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采取拓展训练,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养成有着重要意义。拓展训练项目是一种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在学校或者课堂上并没较多的介绍,在书本上也没有足够的理论内容,全凭学生的主体行动能力。学生在面临着严酷的形势之际,较为容易地调动其拥有的潜能和创新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点与专长,力求完成最终的目标。历经长时间的拓展训练之后,学生在面对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时,更能够激发他们的自我塑造能力,促使其思想自驱动力的稳步推进和自我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融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相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存在着弱势的境况。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居住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之中,在校内也只是参与了较为“宽松”的团体活动,况且有大部分的学生在校期间也很少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一些学生极度容易产生自私心理,缺少对于自身之外的关爱之心,其很难真正地融入一支团队,更不会有团队的协作精神。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优化性的拓展训练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经过实践的检验表明,一些内向的学生在参与拓展训练项目的强化熏陶下,其团体的协作精神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此种情况的优越表现,对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荣誉感,以相互间的点滴力量凝聚一起,共同进步以达到实现目标为追求,不断激励学生的心灵实属育人之举。比如,拓展训练中的翻逃生墙项目,其围墙单靠个人是无法翻越的,如要顺利地完成任务,需要成员间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与团队形成密切配合之势。此类拓展训练项目有利于考查学生之间的组织能力与凝聚之力,配置组织人员的合理分工,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认知以及更为透彻的自我启发。

三、结语

拓展训练对于青年群体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其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激励项目。其基于运动对人体心理的挑战性较大,而且对身体上的体能需求较为普遍,所适合的人群范围较广,因此在社会上的接受度也较好。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首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拓展训练和高校体育课程的原理基本相同,符合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理论需要;其次,具备思想基础,拓展训练不仅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当代社会人才需求;最后,具备实际基础,这体现在高校具备专业教师队伍,扎实经济基础,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高校应重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价值,其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合理利用拓展训练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以促进高校项目化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体育课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与探索
试论高校拓展训练项目的安全管理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思想转变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