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熙载书法审美辩证思想中的问题意识

2022-11-05刘仲林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艺术评鉴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工夫本体境界

刘仲林 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刘熙载的书学思想是将古典文化既有的各类理论方法内化为一个解释书法艺术价值的美学体系,对古典书学观念具有辩证总结式意义。刘熙载采用分条阐说的论述方式,使得其理论条理清晰,但通道必简的表达手法使得其内容言简松散。本文将以厘清刘熙载书法审美辩证思想的问题意识为前提,从解释中国哲学的理论中提炼出四个审美问题意识:本体意识、宇宙意识、工夫意识、境界意识,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刘熙载书学体系,并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是刘熙载书论中以书法技法作为检证其审美思想体系的形式构成;以书品、书家与书法审美层次论体现出伦理道德观的价值倾向;以书法风格类型角度论述其审美意识的超越性;刘熙载审美辩证思想中的儒道佛价值意识。

一、以书法技法作为检证其审美思想体系的形式构成

问题意识是探究刘熙载书法审美辩证思想观理论的分析基础,他对书法技法的约定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对实现理想人格目标的操作实践工夫的具体要求。刘熙载对书法形式美感构成中的技法作用有深刻理解,《书概》总结云:“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以下通过关注笔法、结构、章法布白等问题,进而分析刘熙载书法形式美感反映的审美问题意识。

“笔画要坚而浑”,刘熙载将提按、振摄、迟速、疾涩、完笔与破笔等多组对立关系进行讨论,其中关于中锋与侧锋的运用,“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以兵家用兵来比喻中锋,强调中锋用笔的饱满、力量,这个观点反映出明确的主体意识。用“正锋取劲,侧笔取妍”概括中锋、侧锋用笔的审美特征。对中锋、侧锋的审美要求是以中正求稳的力量感为主,以妍美多变的变化感为辅,正如他在《艺概·文概》中说:“两物相对待故有文”,单一无法产生美,对立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法则是构成美的核心。

“体势要奇而稳”,关于主笔与余笔,“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可见刘熙载在处理字形结构中“一与多”关系时,有意识的注意到主次安排对艺术创作的作用。在谈及内抱与外抱结字规律特征时,“抱”字体现出书写的蕴藉之力,含蓄内敛的“力”反映出对形成理想人格境界的本体价值意识的主体要求。

“章法要变而贯”,将章法分为大章法和小章法,对字与字、行与行、篇幅与篇幅之间的关系予以细分,“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提升章法形式美感的完整性、创作意识的自觉性。“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书者,尤以书脉为要”“分形而同气”“要变而贯”“流通照应”“书脉”都强调的是变化万千的技法形式要形成浑然一体的美感,与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的“气”之理一致,是链接“技”与“道”的力量,一种造乎自然的混元。

总之,对修炼技法的要求是熟悉美的创造规律,为达到自由创造的境界提供基础条件,刘熙载所说“由人复天”就是此意,“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并借用《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说明创作主体要进行刻苦的“锻炼之工”,达到真正的美的自由创造境界,即人之“猎微穷至精”的工夫实践达至妙造自然的境界,对书法的形式构造说明以及在个人的书法实践中也追求古雅审美思想所传达的“无一物而不化之笔”的超然境界。可见,刘熙载将技法的实践锻炼问题提升到天、人关系的哲学高度。而技法的锻炼就是运用主体“做工夫”的工夫意识,天、人关系就是围绕主体创作活动与找到人生努力方向之间的联系来论述,说明人存有通过本体意识追求具有理想境界的经验现象的宇宙世界观,这个过程就是工夫意识与宇宙意识、境界意识的交融。

二、以书品、书家与书法审美层次论体现出伦理道德观的价值倾向

在“书如其人”论中,刘熙载将书法家人格的完善与书法审美境界直接关联,他在评价王羲之书法风格时用“中和诚可经”形容其阴阳调和的审美感受,体现出与“尽善尽美”相符的艺术品格。举例“东床坦腹”的典故论说个人气量与“书之静而多妙也”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劝谢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个人政治态度与“书之实而求是也”之间关系,可见刘熙载对书法作品所反映的学、才、志的个人品质非常重视。在比较王羲之与王献之的审美层次时,云:“子敬书高致逸气,视诸右军,其如胡威之于父质乎”,借用父胡质“清恐人知”高于子胡威“清恐人不知”的典故,类比小王“高致逸气”但大王的“簪裾礼乐”合乎礼乐文化的中和之韵质;并用“笔法劲正”形容王献之的用笔,可见骨力、劲质依旧是他品评书法水平层次的重要条件。刘熙载“尊王”“崇颜”都具有以上审美共性,强调颜书的“纡馀蕴藉”以及“胸中具旁礴之气,腕间赡真实之力”是学习其书的关键。刘熙载对书家人品风骨等精神因素外化,并结合“法则”“工夫”将其概括为“书如其人”,从创作主体角度思考书法的本质,这是工夫意识与本体价值意识与选择之间的结合,对学养、才气和志趣的重视是对伦理道德的皈依。

在论神、气、形的书法美感层次时,按照“学书通于修仙,炼神最上,练气次之,炼形又次之”排序,神依旧属于精神层面的,体现在心性、才情、志趣等方面,“气”属于作品形质中生命力的范畴;“形”包括对形势、骨力等形式美感类别。在品评书法审美层次时也反映了刘熙载将“学书”与“学仙”相类比,以修炼自身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兼顾“气”与“形”。刘熙载提出“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又进一步论述了“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和“骨力”统领“形势”的重要性,体现了工夫意识可以以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差异进行区分,“骨力”要以工夫入手,进而达到“形式”的整体特性。神、气、形则反映了工夫实践中的主次问题,即要有工夫次第意识,最终进入“学书同于修仙”的境界。

总之,强调书法创作活动运用修养的方法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本体意识价值取向上的观念建构以及宇宙意识下的知识建构之间,找寻宇宙人生的终极真象以及人生意义的形上学问题。宇宙意识体现在刘熙载书论中创作者与实践、空间、材料之间的交融互动。本体意识则体现在“道体”本身终极意义与价值意识的存在原理下的创作主体的意义摄取,为工夫修养的价值目标提供理论根据。刘熙载的人品与书品论观点体现出儒家的德性本位特点,是“道德的形上学”。在宇宙意识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工夫实践活动,对主体心性、身体能力变化会产生明确的历程层次要求。

三、以书法风格类型角度论述其审美意识的超越性

包括阳刚与阴柔、“北书”与“南书”“金石气”与“书卷气”,所反映的是人与世界、天、人在境界领域中的交融关系。将阳刚、阴柔与动、静关系关联,“文章书法。皆是乾坤之别,乾变化,坤安贞也”“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在讨论书体的性质中加入动、静讨论。以宇宙万物的阴阳观作为宇宙意识的出发点,阳刚、阴柔与动静观的联系是建立在人心与天地万物的“一气流通”之上的,是人与世界的交融,而不是主客二分意识下的认识论模式。

在讨论南北书派论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认同整体上“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另外一方面表示“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书家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历代优秀书迹以达到超越时风自成风格的成就,即“若母群物而众腹才,风气故不足以限之”,统一“南北书派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有限的人的生存与无限整体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阮元“南北书派论”关注的是有限的个人从自身出发向外探索后的整体结果,是有限的自我融于无限的整体中、参与到无限的整体中,形成一体性的书风特征,强调有限个体实现价值离不开无限整体的环境支持。而刘熙载讨论南书与北书时则关注到了人与物、人与人融于并参与到无限整体的结果的同时,又不忽视有限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从自身出发,关注向外探索的本体价值的特殊性。

“金石气”与“书卷气”是建立主体创作境界的体现,“金石气”是对自然万物、风雨岁月的宇宙、境界融合,“书卷气”是对文人清新儒家气质的本体工夫、价值意识的熔炼。既有抽象的理性、精神文明、个人情感,又保持在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基础上,达至超越道德意识的审美意识领域。刘熙载的辩证审美思想是物与物一体、人与物一体、人与人一体的万物一体的境界,超出主体与客体之二分,超道德意义但又是自然合乎道德的。由阳刚阴柔、南书与北书,到金石气与书卷气,始终围绕天地万物与我为一体的核心审美意识,将“应然”式的道德价值意识与人与世界的关系及态度相融,达到超越二者的天人合一境界,这个过程是本体意识进行自然的、直接的驱使,而非刻意停留于道德意识之下,本体工夫的实践是以超越的、圆融的长期磨炼过程深化为审美观的境界意识。

总之,刘熙载在讨论书法风格的三方面,阳刚与阴柔、“南书”与“北书”“金石气”与“书卷气”,虽然面向的是书法风格审美的不同方面,但都体现出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超越之路,认识到自然规律与人是一体相通的,因此在刘熙载讨论书法风格问题时,自然现象的阳刚与阴柔、动与静的客观规律与书法形式美构成的主观意识得到同一,实现了以无限的观点看待自然规律并在书法创作实践理论中形成能够反映存有者存在情状变化历程的宇宙意识。“南书”与“北书”“金石气”与“书卷气”都结合了对文人精神气质素养的内涵要求,即需要书家经过艰苦的、长期的磨炼以达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工夫活动是书家需要从中挣扎出来的,挣扎的过程就是工夫实践活动中痛苦与磨炼的过程,而看到的不在场的东西就是超越有限而达到的高远境界。“气”的审美概念范畴与宋儒张载所讲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以及“变化气质”的内涵一脉相承,都是以主体道德意识的价值意识判断作为本体工夫的同时,借由人存有者的宇宙知识,说明这个工夫进程的意义。

四、刘熙载审美辩证思想中的儒道佛价值意识

刘熙载的书论研究反映出中国古典辩证思想中对人生、价值意识问题的思考,他以书写本体为中心展开的讨论生发于儒道佛的价值系统,下面以价值意识的差异为核心,从儒家工夫修养理论、道家宇宙修炼理论、佛家本体修行理论三个方面分析本体意识、宇宙意识、工夫意识、境界意识之间的关系性问题。

(一)儒家的工夫修养

从事心理意志的培养锻炼活动主要是以心理状态的涵养、察识而进行的,刘熙载的书法审美意识中的工夫意识包括本体工夫、工夫次第、工夫境界的形式。刘熙载以为书家不能违背廉立宽敦的儒家价值观,与儒家心理修养意义上的本体价值观念一致,且与书法创作活动一并形成包含本体价值认知的工夫意识,即本体工夫。关于工夫次第,刘熙载论学书要“先师夷、惠,不然则顽儒鄙薄之书”,学书也不能违背圣人教训,要合于《虞书》九徳。以及凡书“性情为本”中他强调书写者的首要任务是对自己的性情进行认真内省、升华,“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要求书家调理正确的价值意识为首要工夫任务。关于工夫境界,就是说明书家如何维持最高级的状态境界,例如刘熙载云:“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强调“士气”是书气境界中的最高类别,结合孟子“养气”说,即要求书家将德行器识养成为浩然之气,以形成情之顺此本心本性而行时之精神昂扬的书法境界。以及刘熙载其他“气”说的其他类别:金石气、书卷气、士气、骨气、浩气等以心理修养的工夫观念作为宇宙意识的进路。除此之外,建立在工夫意识之上的工夫次第、工夫境界形式同时运行着工夫实践的要求、工夫实践的记录。对笔法“骨力”的强调,就是将儒家理想人格转化为书法活动中的对工夫实践的要求,甚至刘熙载《书概》本身就是工夫实践的记录。

(二)道家的宇宙修炼

主要涉及身体锻炼的活动,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心理修养工夫内容。刘熙载书法审美意识与道家修炼理论的链接建立在寻找宇宙人生的终极真象以及人生意义的形上学的哲学观之上,关于终极真象的哲学问题反映在书法审美思想上,表现在对连接天与人关系的宇宙意识知识论以及本体价值观念两种道路。老子的身体修炼工夫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一项表明人的精神会破应该收敛凝聚,类似于刘熙载的“内抱、外抱”结字强调收敛动作蕴含的力量感。第二项形容人的身体气场应该像新生婴儿一般纯洁柔软,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将其类比“道家养婴儿,书亦应尔。婴儿养成,则入乎形内,出乎形外,”呈现无我部分、人书两忘的境界。第三项人的心理状态应该不隐藏私心杂念,与刘熙载重自然本真的本体价值观相符。朴、静、真的道家境界、重“本色”与“个性”的道家观念、反对“书家自老其笔”的刻意造作、“大家贵真,名家贵精”,便是审美主体精神的工夫修炼路径以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

《艺概·书概》中重要的“由人复天”思想是一套以心理修养的本体工夫出发而达至最高身心境界的修炼工夫,他认为“无为之境,书家最不易到,如到便是达天”“书要有为,又要无为”,创作之前先要有构思,“有为”就是工夫意识形式是后天人为的努力;最终达到天然境界,“无为”就是境界意识是自然的本性,符合老子“无为”本体工夫的解释。他也进一步解释“无为者,性也,天也;有为者,学也,人也。学以复性,人以复天,是有为仍蕲至于无为者”。此中,即是个人修炼工夫与境界意识在宇宙观中的实现,个人的修养活动与宇宙观的知识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三)禅宗的本体修行

刘熙载研究过《楞严》《圆觉》《净名》三经,他的审美思想也蕴含着禅宗的修行观念。《楞伽經》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自证圣智境界”,要求修正者通过自证的工夫活动,入成佛的圣智境界。圣智境界在主体自证的心识意境之中,而不在概念义理的知识性认识。可见禅宗为实相、为法的本体修行涉及身体与心理两路并进的修行工夫。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将学书与禅宗“悟有顿、渐”相联系,概说“摹古人得”是渐悟,“观物得者”是顿悟,并说明顿悟的修行方式“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观物”从天地万物的不同情状中获得创作启发,是整体的存在原理的存有情状的客体化,具有抽象性涵义。“观我”从主体经验、感悟中反观自身,是主体所倾向的价值意识选择而产生情兴、生意的工夫活动,具有艺术实践的实证意义。从渐悟的修行方式来说,刘熙载进一步说明“古,当观于其变”,摹古重在理解其中的变化,工夫意识明显。学书“顿悟”“渐悟”以通天地神明之性,直觉关照、凝思寂虑都是要在创作中实现的。主体自证心境的境界状态,以主体的实践来呈现本体意识与宇宙世界观、理想人格境界之间的交互。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论述“意”与“象”关系,“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说明书写者的思想情感之“意”是书法的根本,即本体意识,“象”是人为的工夫作用,即工夫意识。意与法的“体用”关系是本体宇宙意识与本体工夫意识的结合,体现的是众生心中的真如自体(宇宙意识),又是众生自性中的真如相用(工夫意识)。论述“意”与“法”关系,说“意乃法之所受命”认为“意”是“法”的主宰。在论述苏轼之书时,将其与诗文一起论说,形容其书颇得“华严法界”,将“我书意造本无法”的苏轼书法形容为一种类于华严宗义的圆通无碍的最高境界。“盖无法者,法之至”,前一个“法”是规矩格式,后一个“法”是现象界终极意义本身的存有特性,书写者自身的生命追求。对“意”的提倡,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内涵一致,特别强调心性上真实修养型态的本体工夫意识与工夫境界意识之间的转换。

五、结语

四个审美问题意识是独立存在且互相关联的,宇宙意识是以时间、空间、材质、宇宙发生、基本元素、生命观、此在世界与它在世界等知识性问题在内的审美意识。本体意识生发于价值意识、整体存在界的存在意义、生命追求的理想、个人追求的目标与原则。工夫意识来自于改善生命现象的实践,包括与本体意识相联系的心理修养论、与宇宙意识相联系的身体修炼论,以及工夫实践、工夫次第、工夫境界等问题。本文力图实现艺术哲学与书法审美的结合,建立起良好的问题意识、完整的视野框架,以问题意识来建构刘熙载审美思想的解读体系。

猜你喜欢

工夫本体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眼睛是“本体”
“工夫”与“功夫”
“工夫”似拙却有“功”
一杯热茶的工夫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