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艺术”与“个性发展”

2022-11-05刘少文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教育局

艺术评鉴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绘画生命

刘少文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教育局

“艺术是生命的本来使命,艺术是生命的形而上学活动”。尼采认为“理性主义将理性看作生命的本质,排除和压制本能冲动,这其实是一种道德视角上的虚伪和胆怯。如果说视角主义标志着生命对世界的解释,那么解释总是多元的、多视角的,解释世界其实就是生命自由的表达,无物为真,一切皆允许”。在漫长的绘画艺术长廊中,个性的产生与发展往往带动了整个绘画艺术界的革新。就像破堤的洪水、爆发的火山,是生命向力的一次具体体现。因为艺术绘画技巧不仅仅是手上的活动,还包括别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讲有情感、动机、气质、个性、生活体验、艺术修养、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品德形成是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因素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手而完成的。单就技巧来讲,它还是“用以发现、探索和发展题材的唯一手段,也是用以提示题材的意义并最终对它作出评价的唯一手段”。

一、西方绘画产生的社会背景

纵观西方绘画界的发展,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 万到1 万多年间。迄今最为杰出的原始绘画源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洞窟,首推为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壁画大多以动物形象出现,造型写实逼真,手法拙朴。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追求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实用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呈现井喷式发展,“汉漠拉比法典”浮雕、古埃及金字塔人像雕刻和狮身人面像、《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和《庞贝壁画》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中世纪西方宗教统治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需要就成为社会的主流需求,在这种思潮的引领性,绘画艺术基本上都是以宗教信仰为题材,特别是建筑艺术中具有创造性的拜占廷、罗马式和哥特式教堂,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气质成为人类历史中的瑰宝。在欧洲文艺复兴至20 世纪初期西方民主制度不断深入人心,强调自由民主的社会背景逐渐形成,追求个性自由成为西方社会的普遍思想,因此,绘画艺术流派迭起,呈现出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二、“中国画”特殊艺术气质形成的因素

从我国绘画的历史发展看,早期出现的绘画作品大多以工笔重彩画见长,到了12 世纪中晚期,水墨写意画逐渐成为主流。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早期工笔重彩画画家都是以此为职业来养家糊口,大部分以工匠式技法为主,绘画方式刻板,但不乏有集大成者,这里我们只以绘画产生的因素探究个性形成的特征;中晚期由于科考制度的出现,随着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大量的文人水墨写意画不断涌现,人文素养不断渗透,使得绘画的内涵和艺术性不断提升,形成了我国文人特有的绘画气质,2000 多年来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世界的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17 世纪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兴起,欧洲美术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在我国出现了“西洋画”和“中国画”两种截然不同的画种,中国画占据着东方社会的主流。当然,中国画不管是艺术内容的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造形式。特别是水墨写意画,采用高度概括、极度夸张的绘画手法,通过大胆联想和想象,画风简略、笔墨简练,物象意态神韵。齐白石先生的经典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档之提出“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创作主张,抒发创作者随性随意的情绪,个性在泼墨破墨中肆意张扬。中国绘画对综合艺术修养特别注重,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在世界绘画史上非常罕见,也成为历代中国画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人格是绘画艺术个性化的思想支撑

谈及绘画艺术中个性的发展,进入20 世纪新印象派画家修拉和西涅克以及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凡·高和高更把绘画艺术的个性提到更高层面,艺术表现更加鲜明,强调自我精神元素的表达。最为突出的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全名是文森特·威廉·凡·高,他出生在新教牧师家庭,作为印象主义先驱的开创者,深刻影响着20 世纪以来全球绘画艺术的创造方向,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他用手中的画笔奋力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用色大胆鲜明,笔触更加激情奔放。从凡·高的《星夜》中可以窥见一斑,采用鲜明大胆激进的绘画风格,把视觉幻化成深沉厚重的色调,用狂野有序的笔触勾勒出他内心的星空。星空中最为鲜亮的明月,是凡·高心中永恒的希望,如火焰燃烧般的柏树指向天空,是他阴郁而又不向黑暗势力折腰的勇气。

凡·高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以及他超时代绘画的个性,掀起了20 世纪绘画界的一场革命。在他短暂的艺术创作经历中,体现着执拗、狂热和对生命意义追求的坚持,这种绘画方式为西方绘画艺术开创了新的纪元。然而,要探究他艺术个性的形成,不能只单纯的去解读他绘画形式,应该走进他的生活和情感的变化中去寻求他创作个性的元素。凡·高绘画艺术的个性特征多半是社会和感情经历的极度痛苦和孤独中形成的。当然,我们不排除他是一个天才,个性的发展与本身的艺术天赋有着直接关系。在这里我们只谈及后天因素对个性的影响。

如果说凡·高最初把个体化的生命向力投向了宗教,他狂热追求生命的向力、纯粹彻底的虔诚,使世俗化了的宗教人士也难以接受,他用他的善良和对社会的敬畏来诠释生命的价值。然而,当时的宗教界在他们虚伪面容的背后却弥漫着肮脏和丑恶,在宗教人士的眼里,凡·高无异于“魔鬼”和“异教徒”,宗教界岂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凡·高的精神创造,铲除异端也就顺理成章了,他遭到了辞退。欧文·斯通《凡·高传》:“当一件事最终以错误收场时,并不能用这个结果来决定我是否应该做这件事。如果这件事经历了多次失败,这反倒构成了我重新努力的理由。即使已经没有可能做完全相同的事情,我也能够向着同一方向继续进行尝试和探索。”从此他只有在极度的痛苦、孤独和困苦中度过,可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的信仰和追求,执拗的信仰着秉直善良热情,追求着生命的旺盛火热奔放。

然而,面对人类最为原始的情感,他陷入到无法抗拒的内心焦躁,对爱情向往的那份甜蜜浪漫,一如他对生命不断追求一样炽热率真,体现出内心对情爱的火热期待和执拗。面对三次爱情残忍的夭折,他的情感趋于崩溃,他的情绪已经完全失控,拿什么来拯救自己,这应该是凡·高当时最为纠结的思想根源。欧文·斯通这样描写:“处于恋爱中的人,将有一个新的发现,在支配我们行动的众多因素中,还有一个我们以前忽视了的东西,那就是心。”于是,他把所有的痛苦、孤独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倾注于绘画当中。李倍雷在《西方美术历史》这样界定凡·高的作品:“其中凡·高的绘画着力于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线条奔放。”而这不能足以说明凡·高创造的个性特征,在他的笔下,一切都向上腾冲、狂热的追求着生命的向力,用明亮高亢的笔触吹响了向恶势力斗争的号角。这种斗争的风格在那密不透风、犹如狂风掀起的磅礴浪潮,又好似竭力的呐喊,疾呼的一道道颜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切的说,凡·高不是在绘画,他是在用画笔来宣泄狂热的内心世界,在他的作品里处处展现的是画家热爱生命的激昂情感和强烈价值去向,用高度概括的笔锋,表达着对社会爱与憎、美与丑、善与恶的褒贬。他的思想一如他的画面,像倾泻而下的洪水,像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像悬崖峭壁上的落石。在凡·高众多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绪充斥着整个画面,从这个层面而言,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都具有创作者的前瞻性和思想的超前性。

四、思想是个性的主要源泉,个性是创作的重要基石

当然,个性的产生与发展并不能就某一人而论。在人类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上,不管是最初的原始美术、中古美术、近代美术,还是现代美术,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和创新观念,这本质就体现了人类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在这里我们无需注重绘画的形式,形式只是肤浅之中的华而不实,并不能完全体现人类绘画的意识形态,也不能体现艺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性的阐述。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才能在创新中得以发展。在现代美术中,对纯粹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倾向,这从本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根源是绘画艺术对个性的解放和对传统的叛逆。然而,个性的产生并非只能在一块热土上生根发芽,叛逆的实质只是“人”在发掘人性中最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因此,在现代美术中出现了多样化的、繁纷的、开放的更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无疑是对每一个绘画者的解放和放纵。因此,个性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教条和陈式,更不能模仿别人而抑制了自身个性的发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一味依傍和模仿就等于用绳索捆绑住了自己的手脚,前面的景色不管多么怡人,我们只能困在原地不能自拔。这与其说是对画者的束缚,倒不如说是对整个绘画艺术的践踏和摧残。

19 世纪法国绘画大师马奈“为艺术而艺术”是印象流派的奠基人,也是西方绘画发展领域重要的一个转折。他对艺术创作的革新态度和精神深刻影响了凡·高等新印象派绘画艺术创作者,现代主义绘画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受到马奈艺术思想的熏陶,凡·高大胆采用鲜亮色彩及狂热色调,抛弃传统绘画的诸多技法,将绘画从对真实事物的描写中得以解放,把人类思想的表现和对意象观念的追求植根于绘画表现中,为绘画艺术的革命增添一笔浓厚的重彩。凡·高亦然注重对自然主义的提炼和想像,在此基础上处理主题及构图,采用清晰规整、鲜亮热情的色调,用充满意象的形式进行大胆构图,表现自然和人物和谐共存的视觉冲击,把艺术作品的欣赏性和思想性高度融合。凡·高的绘画生涯尽管短暂,但他的创新精神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纵观整个世界美术史,他的地位和成就在人类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举足轻重。

绘画艺术是一种复杂的个体精神和视觉劳动,由于每一个绘画者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绘画艺术以及审美思想不同,绘画创作的个性千差万别。对于凡·高而言,他对真挚“大爱”的孜孜追求,证明了只有对个体劳动的充分尊重,人类才能超越自我解脱天性,把仁爱的思想注入到每一件艺术作品中,我们才能给予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社会的憧憬。这都不需要理性逻辑和缜密计算,搭配构图及色彩的融合,绘画只是对世界表达的另一种方式。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感似乎被人们诟病,但却承载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夙愿和需求。夏加尔说:“如果让我用心来创作,那怎么都可以,可要我用头脑来创作,那么终将一无所成。”诚然,凡·高的情感是细腻的,始终把对自然、人类社会的“爱”作为对人生至高无上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意识中对“爱”的永恒主题。主编邓福星在《美术概论》中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自意识”是美术发生的主要动力,是与原始绘画相辅相成的关系。而西方绘画艺术在20 世纪以来,把时代和人类精神发展运行同步进行,绘画艺术对自然的审视和画家自身所持的思维观点融合,表现了自然和社会所透露的主观化情绪。

那么,纵观我国绘画艺术,从陶画和壁画萌芽开始,春秋战国帛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再到汉朝以来绘画的种类增多,帛画和壁画的内容更加丰富。绘画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涌现出了一批有名的画家,并开始出现绘画理论,中国的绘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大唐盛世扩大了绘画题材范围,绘画的表现技法趋于成熟,绘画艺术高度繁荣,文人山水画由注重写实发展变化为更加注重意境,寄托思绪情怀,同时文人风俗画和百姓绘画艺术也发展起来,涌现出风格鲜明的文人画家和作品。不管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其艺术性都是相通的,在从事绘画创作方面,要充分尊重画者的个性。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绘画生命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