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彪西《月光》的演奏风格
2022-11-05刘思语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
刘思语 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
钢琴作品《月光》创作于1900 年,是法国音乐大师德彪西创作的 《贝加莫组曲》 系列中的第三部作品,带有浓重的印象主义风格。同时,这部作品也是德彪西所有作品中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贝加莫”本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德彪西曾经在那里居住过一段时间,所以整个“组曲”的创作源自德彪西对“贝加莫”地区的回忆。《月光》作为组曲中的一首,通过唯美的旋律、轻盈的节奏、多彩的和声语汇,鲜明而又形象的描绘出了月光洒落在贝加莫大地上的美景。该曲后来成为了印象派音乐艺术的典范,也对现代音乐创作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德彪西简介
阿希尔·克罗德·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音乐大师。自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德彪西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由此在欧洲音乐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创作上,德彪西继承了法国传统音乐流派优雅、细致、唯美的特点,同时又吸收、借鉴了东方民族乐流畅、轻盈的风格,从而将两种不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韵味,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印象派音乐的发展。同时,德彪西还拥有非凡的听力,他能听到常人难以辨别的泛音,借助这一优势,他在创作时也常加入其他人难以听到的各种泛音,正因如此,德彪西的作品总是给人非常独特的感觉。西方现代派音乐的杰出人物斯特拉文斯基评价道:“德彪西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作曲家,我自己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作品对我的启示。”
在创作上,德彪西为摆脱传统大、小调产生的局限,对音乐语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革新,主要表现在对全音阶的运用上。德彪西善于使用全音阶作为乐曲的主要素材或整体基调,虽然之前李斯特、肖邦等艺术家都用过类似的方法,但都不像德彪西那样把全音阶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语言而独立运用。在演奏上,全音阶的音程有限,也只存在两种转调音阶的可能,由此会导致音乐内容出现一定的局限性,但德彪西以出色的创造力打破了全音阶固有的“单调”,他让相同结构和节奏的旋律出现在同一组音节中,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使得乐曲更富有感染力。
二、印象派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印象派音乐艺术的起源
印象派诞生于19 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当时,欧洲大陆成为了一个大战场,各国都习惯用战争遏制其它国家,对于法国而言,也处在战争的巨大漩涡中。同时,当时的欧洲不断涌现出各种先进的意识形态,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该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艺术、哲学、文学等,主要特点是不受束缚的、不加批判的使用理性思维对各种权威与传统的教条进行质疑,并鼓励人们朝着个人主义的方向发展。该时期,音乐也进入了“人性复归”的艺术阶段,一方面,艺术家们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往往创作出更多超自然、醒目的作品,并赋予其特殊的哲学象征;另一方面,众多音乐艺术家呈现出对那些偏离现实景观的偏爱,它们被广泛的取材并用于各种音乐作品中。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或特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孕育出来的。该流派的音乐作品在和声上比较注重色彩的变化,在内容上注重对景物的独特描绘,其旋律、节奏显得变幻莫测,总能带给人一种难以捕捉的即逝感。
(二)印象派音乐中的写意特征
简单来说,写意就是对心灵感受的一种书写,即把自然的外在状态与心境相结合,做到“天人合一”的一种思维方法。艺术家们在用写意的方式进行表达时,通常不追求艺术形象的逼真性,而更多遵循内心感受的指引,并赋予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某种寓意,从而直抒胸臆。音乐艺术中的写意,往往用自由流畅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变化,向听众传递出作曲家随性、洒脱的性格,由此进一步揭示大自然的真实面目。与写意相对的是写实,如果说写意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那么古典主义音乐则注重写实。古典主义的音乐往往比较严肃,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倾向于用比较长的乐句,由此体现了音乐的工整性。印象主义的音乐与其有着十分鲜明的对比,艺术家们往往用律动的旋律创作出具体的音乐形象,再通过节奏的变化将自身的情感蕴含其中,而且艺术家们会对节奏、节拍等进行多次变化,力求破除古典主义音乐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让音乐显得更加“色彩斑斓”,并由此创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在音乐创作方面,德彪西同样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追求那种若有似无、朦朦胧胧的写意美感。但是德彪西在创作时并不主要依靠旋律来表达自我,在他的作品当中,较少出现长旋律线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片段式、非常零碎、不连贯,以及各种简短的旋律线。他倾向于让音乐自由发展,从而带给听众梦幻般的效果,这与他自身多变的情绪以及追求对外在事物瞬间印象的习惯有关系,仿佛时时刻刻都带给人一种新的思绪,让人沉浸于一种迷离的气氛当中,并获得某种独特的感受。因此,德彪西的作品总是能给人们带来一种不一样的艺术体验,甚至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在他的钢琴曲作品《月光》中,德彪西就充分展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丰富与多彩,向人们描绘出一幅月色朦胧的景致图。
三、钢琴曲《月光》的艺术特征
《月光》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之一,所以在创作上已初具印象主义风格的特点,印象派是介于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音乐之间的一种音乐形式,作品往往呈现出游离于浪漫与现实之间的风格。在结构上,德彪西采用了传统的三段曲式结构,但无论是作品的旋律、节奏,还是在和声的设计上,都给人一种闪烁不定、无迹可寻的感觉。
(一)旋律的特点
对德彪西的《月光》 进行反复倾听后就能了解到,作品中人工“雕琢”的痕迹较少,整个乐曲听起来非常流畅、轻盈,彷佛是自然而成的感觉。旋律响起的那一瞬间,就能把人们带到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但是,整首曲子不像一首完整的叙事诗,由于德彪西并非纯粹的浪漫主义风格,所以他只是注重体现面对某个事物时心灵自然产生的感受,但并不会对音乐赋予特别的意义。以《月光》呈式段的第一乐句为例,该乐句由连续的8 个小节构成。其中,第一小节就呈现出旋律走向不明的特点,而第2 小节依然延续了这个特点,使得旋律十分不稳定,由此给听众带来了一种飘渺、空灵的感觉,而从第三小节开始,高声旋律被逐渐展开,让音乐由朦胧逐渐过渡到清晰,接下来连续的高声呈现出较强的流动感。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月光》中的乐句虽然都很短小,但交融在一起却又显得十分默契,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夜幕美景。
(二)节奏的特点
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具体是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可以说节奏构成了旋律的骨干。在《月光》作品中,其旋律多以不规则的形式出现。从整体来分析,乐曲虽然以9/8 拍为规范,但是却出现了较多三连音的单拍子元素,而且为了表现一种与月夜相符的朦胧感,德彪西加入了大量的二连音,并使用了延留节奏的方法增强音乐的神秘感。比如在呈式部的结束阶段,德彪西使用了大量的二连音和三连音,节奏变的越来越不规则,但这并没有带给人凌乱、不堪的感觉,反而呈现出一种美妙的韵律性。不规则的节奏虽然打破了音乐整体的均衡和工整,让音乐显得不再四平八稳,但却展现出更加自由的表达。在音乐的展开部更是如此,这里的节奏变得更快,分解的和弦流动而出,有一种个人随风摇曳、若隐若现的感觉,与作品“月光”的主体相互呼应,从而将听众置身于一片被月光笼罩的夜幕中。因此可以认为,尽管德彪西的作品以印象主义的特征为主,但也充斥着较为浓厚的自由主义艺术色彩。
(三)和声的特点
和声的意思是运用一定的方法让两个及以上不同的音同时发声,它能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响组合。和声主要包括和弦与和声进行等形式。在德彪西的艺术生涯中,他最擅长处理和运用各种和声,和声也成为他向听众表达和传递的主要音乐语言,在《月光》这个作品中,和声成为了乐曲最大的亮点,它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和声的结构功能被削弱。德彪西并没有特意运用和声来开启或终止某一结构,而是让音乐遵循内心的感受自由发展;第二,和声的色彩功能得到加强。和声的色彩功能即是和声的表现力,特殊的和声结构让《月光》呈现出惊人的音响效果,也让音乐内容显得更充实,带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受。比如在呈示部的结尾处,德彪西使用了四个波音和弦,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由此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乐句的表现力。
(四)意境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这首《月光》乐曲中进一步认识德彪西,这首近似于“小品”的钢琴曲显得细致而浪漫。长期以来,尽管德彪西拒绝贴上印象主义的标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首月光曲在描绘美好月色的基础上,赋予其特殊生命力。如果仔细聆听的话,任何人都能感受到月色笼罩下大地夜晚的美好,就像自己置身于其中。耳边伴随音乐的流畅,就像能够触及到月夜的凉风,甚至能够闻到夜晚清凉的味道。在该首《月光》作品中,虽然德彪西没有刻意赋予其哲学深意,只是为了描绘一幅美好的月夜景色图,但是却把人们引入到特定的意境之中。这样就把音乐艺术从以题材为中心的创作方法中解放出来,而更加注重艺术的本身,即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和感触,这种风格也符合印象主义的特征。
四、《月光》的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德彪西较为擅长的三段体结构,整体可分为“三段+尾声”。前26 小节为乐曲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27 至第50 小节,第51节至65 小节为第三部分。乐曲的第一部分为呈示部。呈示部的第一个小节中,音乐柔美,曲调细腻而婉转,带领乐曲进入主题。进入第二小节后,三连音与二连音相互转换,就如同月光在大地上四处游走一样,由此逐渐呈现出乐曲的主题。呈示部的第二个乐句为第9 小节到第14 节,运用八度音程继续扩充主题,彷佛月亮在夜空中越深越高,与第一乐句形成呼应。第15 小节至第26 小节为呈示部的后半段,音乐舒缓悦耳,完成了对主题的最初陈述。乐曲的中间部分为展示部,由三小段组成。第一小段为第27 小节到第34 小节,旋律以高声部为主,主题跟随呈示部的主题发展。第35 小节到第42 小节为第二小段,把音区提高了一个八度,此时乐曲进入到高潮。接下来的第三小段为第35 小节到42 小节,乐曲在这里转调,并将调性转入下一部分。乐曲的第三部分为再现部,再现部的旋律与呈示部相呼应,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再现部由两个小段组成,第51 小节至第58 小节为第一小段,这段旋律在呈示部的基础上提高了8 度,音色显得更加灵活,让人感觉彷佛天上的月亮倒影在水中,月影、水影相互辉映。第59 小节至第65 小节为第二小段,此时乐曲接近尾声,调性逐渐平稳,听起来十分柔和,表现出月光逐渐散去,大地又恢复到黑夜的寂静之中。
五、《月光》的演奏技巧
《月光》一曲的篇幅并不长,但是其音乐却十分具有表现力,并极富多变性,所以在演奏时需要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另外,触键时应灵活,踏板时也应注意控制力度,并在速度、强度、节奏和情绪上进行一系列的变化。如果表演者不重视这些标志和变化,就很难准确的弹奏出该作品。
(一)触键的方法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音色会对演奏效果带来重要影响。音色的好坏对于乐曲的表达效果非常关键,而音色又主要受触键技术的影响。因此,在整个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需准确运用触键技术,从而保证钢琴演奏的效果。《月光》一曲以弱音为主,大多控制在p与ppp 之间,这也是德彪西创作时常用的音响。因此在弹奏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触键的力度,不仅可以运用手指发力,还可以通过手掌、手臂来调节力度,从而准确的弹出不同的音色。
在该曲的呈示部中,乐曲以双音旋律向听众描绘出一幅静谧、幽深的月夜景象。在弹奏时应尽量柔和,保持手腕平稳,并且不能晃动,同时控制手指缓缓发力,犹如在轻抚琴键一样,触键时手指应稍微立起,避免生硬的敲击琴键。弹奏中段前半部分的三度音程时,应使用“指腹”触键,并注意弹奏出“持续音”,使音乐层层递进。弹奏中段后半部分时应富于弹性,突出旋律音,使乐曲逐渐进入幻境,从而表达出月光朦胧的空灵。弹奏展示部时,应注意从整体上加强触键力度,从而突出高声部。弹奏时应尽量放松,使旋律音保持一致、连贯。尤其应注意控制好左手的力度,通过缓缓发力,把握好情绪的起伏,让乐曲呈现出月光洒在水面上,随水波飘动、荡漾的感觉。最后是弹奏再现部,首先应加强力度到PPP,还应用极弱的音响再现呈示部,可以把主部主题的调性转到下属调上去,从而与呈示部的主题产生一定区分度,但不要把每个音都弹到最低,要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从而让听众感受到乐曲的灵动。
(二)踏板的运用
印象派的音乐作品十分注重对踏板的运用,这首《月光》也不例外,由于德彪西在创作乐谱时没有标注踏板标记,所以应根据乐曲的乐句与和声来踩踏踏板。首先,当乐曲刚进入呈示部时,旋律弱起,此时可用左脚轻踩弱踏板来提高弱奏效果。在弹奏第一个乐句时,应通过踏板把前一小节的和声与后一小节的和声音响连接起来,所以踏板需要保留到后一个和声弹下去之后。但为了不让两个和声的音响混在一起,在后一个和声弹下的瞬间,就应松开踏板,让前一个和声的声音消失,由此便能形成完美的和声连接。弹奏至第二个乐句时,踩踏频率可稍微加快,以便更好的营造出一种大地被月光笼罩下的朦胧、缥缈的感觉。其次,乐曲进入展示部时,应体现音乐的歌唱性,可根据音色的变化加大踩踏踏板的力度和频率。最后,弹奏再现部至尾声时,应减少踏板的使用或用半踏板的方式,尽量以弹奏的方式连接音响,从而使音乐更加平缓、柔美。
(三)演奏时的情感把握
这首《月光》作品,作曲家创造了一幅朦胧美的月夜图,整个基调趋于流畅和平缓,其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乐曲的内容和情感中。而情感的把握应从时间性、运动性、感觉性等方面出发,并运用想象、联想等方式来理解乐曲的相关内容。在乐曲的伊始阶段,就如同是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一片寂静,月亮正悠然升空,人们都在安静的等待着,演奏时应突出人们虽然期盼月亮的出现,但内心却十分淡然的心情。伴随着月亮的不断升高,渐渐的把人们笼入到一片月光之中,内心的期盼成为了现实,人们的心情又彻底恢复平静;乐曲中段则是“月亮”表演的舞台,月光四处摇曳,穿透树枝,映入水中,人们看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喜悦;到了尾段部分,月亮完成了今夜的表演,悠然回落下地面,大地又彻底恢复到了之前的平静,直至落下帷幕。虽然月亮落下了,什么都没留下,但又像留下点什么,令人回味。
六、结语
德彪西的风格对西方艺术乃至世界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他创作时对各种音响的运用更是独树一帜。但德彪西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艺术表演或逃避现实而刻意创作,他追求表现心灵对自然界的真实感受,从而把自然的外在状态与心境结合、融入到作品当中,这也给了现代艺术家独特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的扩大,人们生活在各种现代化的环境中,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那么应该如何协调好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并将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现到作品之中,从而带给观众一种特殊的体验?这才是对德彪西及其《月光》一曲的最好的感悟。